




2012年,對北京京劇院來說,將是充滿挑戰性和富有意義的一年。新的一年中,“唱響之旅”的200場巡演將繼續推進;與梅蘭芳大劇院聯合舉辦“每周一星”,連續52個星期推送老中青演員高水準的演出;為慶祝黨的十八大召開的獻禮劇目《中關村》,新編歷史劇《孝莊皇太后》《連升三級》《楊七娘》,正在投入緊張的創作與排演中……
本期,本刊采訪了北京京劇院副院長劉侗和著名武生葉金援,同時附上劉景玉追憶父親、著名京劇小生劉雪濤的文章。正是一代又一代京劇演職人員的努力和敬業,才成就了北京京劇院如今的光彩。
建設優秀主創團隊,激發京劇生命力
——北京市京劇院副院長劉侗專訪
黃昏,夕陽的余暉掩映在窗欞上,流露出無盡的安詳。正是下班時分,人們像倦鳥歸巢般往家的方向行進。而此時,北京市京劇院副院長劉侗剛剛走出會議室,謙和的笑容中摻雜著一絲疲憊。他靜靜地點燃一支香煙,煙氣在略顯凌亂的發絲間游走,像極了一個思想者。作為一位主抓藝術創作的領導,千頭萬緒的工作等待著他。對于所熱愛的京劇事業,劉侗報以極大的耐心和恒心,“建設一支優秀的主創團隊對于北京京劇院意義重大,這也正是我夢寐以求的?!?br/>
為編劇時難
1984年,劉侗從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市文化局工作。當時,在具體部門的選擇上,人保處征求他的意見。劉侗在校園里便喜歡創作詩歌和散文,他非常清楚自己的長處所在?!拔乙欢ㄒ絼≡豪镒鼍巹??!鼻》曛袊u劇院招聘編劇,劉侗順理成章地走上了創作之路?,F實并非想象得那樣簡單,當年中國評劇院擁有10名專職編劇,胡沙、高琛、郭啟宏等個個都是響當當的大腕兒。作為新人,劉侗是幸運的,仰望高山,學習汲取大師們的精華如沐浴于和暢煦風中,受益匪淺。但這樣的環境也容易使新人喪失勇氣和機會,消沉而放棄。劇院難得的上演新劇目作品的機會很難輪到一個初為編劇者。
劉侗沒有氣餒,在學習中不斷充實和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他的第一個舞臺劇本不是在舞臺上與觀眾見面的,而是在《北京戲劇新作》上面世。他獲得的第一個舞臺劇本獎也是發表后獲得了參評的機會,他記得很清楚,劇本是歌舞劇《嬉皮歌手》,獎是“北京市建國30年文藝作品征集二等獎”。那是1989年。
“在劇團,上演劇本太難了,我當時只能從其他領域尋求突破?!眲⒍睆男≌f到紀實文學,不斷嘗試、不斷開墾,先后發表小說和紀實文學多篇。為了生計,他于90年代初開始進入影視劇圈,先后創作了長篇電視連續劇《血脈》《畢業生》等十幾部。一晃十年,筆耕不輟。“作為編劇,最渴望的是自己的作品在舞臺上演,得到演員和觀眾的認可。”即使有了很多小說和影視劇作品,當劉侗的第一個大型評劇《姑娘小伙正當年》于1995年在中國評劇院上演的時候,他激動地在劇場門口迎接一個個觀眾,攙老扶幼,像是迎接親人一般。
回首往事,劉侗感慨萬千,培養出一個好演員,難;培養出一個好編劇、好導演,更難!“有了自己為編劇難的親身體會,我非常愿意為新人作階梯。這是事業的需要,除非你不愛這份事業,或者沒有責任感。”
90年代中期,戲曲創作行業的問題逐漸凸顯?!叭窠陨痰睦顺币约坝耙晞I的異軍突起,導致戲劇創作人才特別是編劇的大量流失,同時老的創作隊伍慢慢衰落,新的力量不能及時有效地補充進來,造成了戲劇創作的危機。當然,還有行業決策者在人才培養方面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眲⒍狈治龅?。
培養京劇創作人才,打造《浮生六記》
2001年,劉侗擔任北京評劇院副院長,他一面推動劇院的創作管理工作,一面親自進行評劇創作。先后創作了《長霞》《桃花盛開的地方》等評劇現代戲劇本,為劇院推出了《劉巧兒新傳》《大都往事》等新創劇目,還親自策劃組織拍攝了《包公智斗》等多部評劇電視劇,挖掘了《打狗勸夫》等白派傳統劇目,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2006年11月,劉侗調任北京京劇院副院長,主抓京劇院的創作業務。這個時候,劉侗再回首,發現曾經實力雄厚的評劇院的龐大創作隊伍幾乎蕩然無存!只留下他在任期間引進的幾位更年輕的戲曲學院畢業生,分布在編劇和作曲以及導演的崗位上。人才荒!
到了京劇院,劉侗發現京劇院的創作隊伍建設問題也很嚴重,劇作家王新紀、作曲家朱紹玉等許多資深編劇、導演和作曲人才相繼退休,新生力量匱乏,這種青黃不接的局面讓劇院創作陷入了尷尬。那時候,劇院的重心在演員身上,對創作的重視程度有所欠缺。北京京劇院幾乎所有大型新劇目的主創人才從編劇到導演都是外聘專家?!懊磕?,中國戲曲學院都會有一批畢業生爭先恐后地到劇院來,引進演員人才是不用愁的。但創作人才的培養卻困難得多,必須為他們搭建平臺,讓他們迅速成長壯大,成為劇院的接班人。”
表演人才的缺乏可以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進行培訓而得以補充,創作人才的成長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相當數量的創作實踐才能走向成熟。京劇劇本的創作有很強的格式化要求,編劇必須具備深厚的詩詞功底和豐富的素材積累,創作難度極大。京劇作曲也并非易事,必須諳熟京劇音樂和創作規律,同時對北京京劇院的音樂風格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到位。
劉侗憂心忡忡地向院領導班子建議著力加強劇院主創隊伍的建設?!拔覀儸F在著手去做,也許暫時看不到成果,但長此以往,劇院會受益的。”然而,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并未有太多的危機意識,有些人認為劇院沒必要自己培育創作人才,創作新創劇目可以特約或外聘,劇本、導演、舞美,甚至主演都可以“請進來”?!巴馄附M合看到了一時效果,像打了一劑強心針,有了精氣神,緩解了危況。但長期呢?輸血斷了之后,自己的造血功能退化,創作上捉襟見肘。更何況,全國京劇創作行業竭澤而漁的狀況日益突出,人才在流失,你借誰去???”
盡管與當時的主流相悖,但劉侗還是堅持了自己的觀點。在王玉珍院長的支持下,2007年,劉侗帶領主創人員著手創作小劇場京劇《浮生六記》。劉侗非常明確地跟院長說:“這部戲,外面的大腕一個都不請,用小劇場——這個北京京劇院的突出品牌——來培養我們的主創隊伍?!碑敃r,組織專家討論劇本初稿,專家們異口同聲:“這部戲沒戲!”專家走后,劉侗把門一關,“大家不要泄氣,我們自己來捋劇本。”就這樣,按照京劇的要求一場一場捋,經過十幾稿的努力,終于梳理成型,一個比較精致的小劇場劇本浮出水面。除了編劇,導演、服裝、舞美、化妝設計、主演等都由劇院的年輕人來擔任。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京劇院大膽起用最優秀的琴師艾兵作曲,唱腔設計、主旋律定位都非常到位,效果不俗。
2008年,《浮生六記》參加了第一屆北京青年戲劇節,在北京兒藝的七色光劇團演出。在劉侗的記憶中,那是非常美妙的一個夜晚?!把輪T靈動的表演、優美的唱腔打動了我,一群年輕人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給青戲節增添了一抹亮色?!痹谇鄳蚬澣畮着_戲中,《浮生六記》是唯一一臺戲曲??偨Y會上,組委會給予很高的評價。
2009年,在廈門舉辦的中國戲劇節上,《浮生六記》和其他27臺大戲一塊兒比拼,競爭中國戲劇獎。當時強手如林,總政話劇團創作的話劇《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沈陽評劇院的《我那呼蘭河》等都不容小覷。“我們的戲總共才4個演員,1小時10分鐘的劇目,加上樂隊才20多個人。人家的投入都是幾百萬上千萬的,道具都能裝幾卡車?!比欢陡∩洝费莩鼋Y束后,整個劇場轟動了。點評會上,很多專家都稱贊:“這部戲太別致了,讓我們找到了久違的戲曲本體化的精靈般的影子。雖然人少、臺面小、故事簡單,但非常精美。”毫無懸念地,北京京劇院一舉奪得了中國戲劇獎。
2011年6月,北京京劇院接到了安徽安慶再芬黃梅戲劇院的申請,希望要改編、移植《浮生六記》。經過討論,劇院領導決定同意該申請,并無償支援其劇目創作,不僅支援了劇本,還支援了導演?!捌鋵?,這對我們也是宣傳的機會。從京劇改編到黃梅戲,邁出了新的一步。最重要的是,這出戲鍛煉了主創隊伍,效果顯著。日后在我院很多新劇目創作中,這支隊伍逐漸發揮了作用?!眲⒍备锌馈?br/>
成長中的主創隊伍,三部大戲考驗功力
關于新劇目創作的重要性,劉侗深有體會?!叭魏我晃凰囆g大家,都是在劇目創作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完成自己的建樹和定位。繼承前人的創作成果之后,在表演藝術、劇本創作、導演藝術方面有了自己獨到的貢獻,并通過新劇目的創作體現出來,意義非同尋常。如果沒有《鎖麟囊》《三娘教子》《荒山淚》,就沒有程硯秋。如果沒有《貴妃醉酒》《洛神》《西施》《霸王別姬》,哪兒來的大師梅蘭芳?所以,新劇目創作對演員個人、劇院,乃至一個劇種,都至關重要,也是該劇種生命力的最佳詮釋。”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新劇目創作事關每個演職員的個人利益。比如演員評職稱,如果沒有新劇目獲獎,在晉升高級職稱時困難重重,拿傳統戲去爭奪梅花獎也是不可能的。對一個院團來說,如果長時間沒有新劇目獲獎,對該劇院的影響力、市場推廣和隊伍建設都是致命傷。
“我肩上的擔子非常重,好在我們還有一些可以同甘共苦、同舟共濟的領導和同志,像李恩杰院長和創作室的全體同志。大家對創作工作非常投入、重視,能引起一股心氣,來完成劇院新劇目創作工作?!痹趫F隊中,劉侗對每一位員工呵護有加,常常不分晝夜地與大家并肩作戰。主創隊伍在李恩杰院長和劉侗的帶領下,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在2011年北京京劇院重磅推出的新編現代京劇《宋家姐妹》中,舞美設計給很多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其靈動、寫意、簡潔的風格讓整出劇目錦上添花。這便是由北京京劇院3位舞美設計楊鵬、常疆和王岳共同完成的作品。主創隊伍就是這樣在一次次的實踐和磨煉中成長和收獲著?!陡∩洝返膶а莅讗凵彛稘M漢全席》《昭王渡》的舞美設計楊鵬,《蝶海情》《連升三級》的舞美設計常疆,《鼎盛春秋》《姜秋蓮》《浮生六記》的舞美設計王岳,《浮生六記》《昭王渡》《滿漢全席》《楊七娘》的服裝設計張贏、杜娜,《浮生六記》《鼎盛春秋》《楊七娘》的作曲艾兵,挖掘整理劇目《鼎盛春秋》的導演之一李青……短短的幾年,通過在新劇目創作藝術實踐的平臺不斷地錘煉,北京京劇院年輕一代的主創們更加自信,有了大膽創新的勇氣,使得北京京劇院可以向全國同行輸出人才了。除了白愛蓮導演了黃梅戲《浮生六記》外,張贏參加了豫劇《軒轅大帝》和《王屋山的女人》的服裝設計,任秀麗在2011年有兩個京劇本《李大釗》《秋瑾》分別被社會演出團體搬上舞臺。
人才的培養也是一項科學。編劇任秀麗是主創團隊中的一員,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雖然在劇院工作多年,但真正從事編劇工作還是從2010年開始的。任秀麗是南方人,原本對京劇接觸不多。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時,曾寫過幾出話劇,比如《瞿秋白》《弘一法師》,在小劇場里還產生了一些影響。2010年,李恩杰院長牽頭重新組建了北京京劇院創作研究室,對創作隊伍的整合和挖掘作用意義重大。任秀麗如愿以償地做了編劇。這一年,她如魚得水,除了《李大釗》《秋瑾》先后上演,又幫助劇院整理和挖掘了譚派傳統名劇《鼎盛春秋》的劇本。通過這幾部戲,任秀麗在京劇劇本創作上積累了不少經驗,創作靈感也非?;钴S。
主創隊伍日漸充實,雖然離理想狀態尚有差距,但劉侗仍然充滿信心。他感慨地說:“這幾年,通過十多個劇目的創作活動,能夠把北京京劇院現有的一批主創人員的潛力挖掘、激發出來,在整個劇院的生產活動中充滿活力。這太難得了!好在他們確實有著比較扎實的功底和高度的創作意愿,也趕上京劇備受重視的社會環境。假以時日,這只隊伍還會不斷壯大。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愿意跟院長一塊兒引進水平高、創作精力旺盛、有較深功力的主創人員。我的理想是,有一個能夠充分體現北京京劇院的京劇藝術風格,從編導到舞美設計能夠完成一條龍創作的隊伍出現。這也是京劇能夠大發展、大繁榮必備的條件?!?br/> 2012年,對北京京劇院來說將是格外充實而忙碌的一年。為慶祝黨的十八大召開的獻禮劇目《中關村》,新編歷史劇《孝莊皇太后》,即將進行二度創作的《連升三級》,以及正在排練中的新編歷史劇《楊七娘》,都是硬碰硬的大戲。對于十幾位主創人員來說,要推動劇院三個團的劇目創作確實極具挑戰性?!澳壳暗膭撟髦?,我們還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每一次創作都好比一次大考?!眽毫θ缬半S形,劉侗精益求精的本色卻始終不改。每一次劇本遇到過不去的坎兒,劉侗都會帶領大家反復討論、精心打磨。主創人員郭秋玲對劉侗的敬業深有體會,“每一次梳理劇本,劉院都逐字逐句地帶著大家修改。編劇實在動不了筆了,他便親自操刀、動手?!?br/> 在新年的節點上,劉侗也給自己立了軍令狀?!暗谝唬仨毻瓿蓜≡褐贫?年藝術規劃的規定動作,完成至少兩出新創劇目創作。第二,完成上級交給我們的獻禮重點任務。北京市委市政府對北京京劇院現在的定位非常高,作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領頭羊,必須發揮龍頭作用,產生的社會效應必須有足夠的分量。第三,對內,調動劇院內部主創和演職員的創作積極性,挖掘他們的創作潛力,爭取把每一個項目做好做精;對外,調動相關有能力、功力深厚的藝術家,加盟到我們的創作隊伍中來,提升整個創作項目的質量?!?br/>
對京劇的深愛讓劉侗放棄了許多誘惑。要知道,現在寫一集電視劇的費用甚至抵得過耗時一年寫就的一臺京劇大戲。然而,有著豐富影視劇創作經驗和人脈的劉侗卻心甘情愿地在京劇藝術里享受著這份厚重的美。在北京京劇院任職的5年多時間里,頭兩年劉侗一直在沉淀,“說句實話,京劇很深”。但他明白,“我必須成為懂京劇的作者,否則無法帶領一個團隊,何況我還是個一級編劇?!焙髞?,劉侗“戰戰兢兢開始動手了”,先后創作了4部京劇——小劇場京劇《昭王渡》、新編歷史劇《圓明》、京劇電視劇《李清照》,以及與謝柏梁教授合作的《楊七娘》。創作,對他來說,不僅意味著工作,更是成就感的來源。事業讓劉侗充滿了無窮的精力,也讓他始終忙碌并快樂著。
“今后,我的全部精力都要放在劇院的藝術創作工作中,放在主創隊伍的培養上。建設一支強大的主創隊伍,這是北京京劇院未來發展的需要,是北京京劇院屹立國際馳名劇院團的必備條件?!?br/>
心香一縷隨風去絲竹飄裊起云飛
——追憶父親劉雪濤
父親走了,平靜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兩個月來,整理著父親的物品,也整理著思緒和心情。父親的笑容、神態會時時在眼前閃過,輕輕點點的色彩、聲音,形成一段一段珍貴的記憶。
枝葉相持 菊壇名宿
綠葉青枝不爭色,君子悠然伴花紅。父親常說:“小生這個行當,本身是個‘葉兒’,與老生、青衣、花旦都要配戲,各種流派的老生、青衣、花旦的戲都要學,都要熟悉,都要會才成。這比小生單唱一出本工戲要難得多?!?br/> 父親是一位性格隨和、待人寬厚、說話風趣、珍視友誼、與世無爭、知識廣博的人。父親這一代人有過輝煌,也歷經坎坷。他曾親歷過日寇對寶雞的大轟炸,曾和徐碧云老師一起被押進日本的憲兵隊,曾在火車行進中遭遇日本飛機的轟炸,曾在“文革”中被隔離審查監督改造。
父親沒有進過科班,14歲獨自從中原大地——開封走出來,拜師學藝,搭班唱戲,走過大半個中國,最后落腳北京。我的祖父劉俊亭是清末的京劇演員,藝名騰云鳳。幼年入“義成班”學藝,幾年后已是身手不凡、蹺功上乘、小有名氣的武旦。祖父在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應旅日僑胞邀請,隨著名武生張桂軒先生組團東渡扶桑演出。因演技精湛,大受歡迎,演出時間竟長達三年之久。這是有史記載的最早走出國門的京劇演出團體。
父親于1922年4月降生在河南開封。那時祖父已經離開舞臺,靠經營“汽燈店”謀生,收入尚可,孩子們都被送進學堂讀書。受家庭熏陶,父親9歲開蒙學習老生,不久改學花臉,12歲登臺唱戲。后來祖父經商失敗,父親14歲離開家獨自謀生。16歲在西安改唱小生。18歲在寶雞巧遇徐碧云先生,甚得先生喜愛,收在門下,帶其進京,為父親推開京劇藝術的殿堂之門。31歲又拜在“小生泰斗”姜妙香先生門下潛心學藝,受益終生。
1953年,父親遇到張君秋先生,是巧合,也是命運。從他們二人合演的第一出戲《鳳還巢》開始,就注定了他們此生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父親對我說過第一次演出時的情景:“我們在臺上一碰,就特別舒服,哪兒哪兒都嚴絲合縫?!焙芸?,父親就接到邀請加入北京京劇三團,開始了與張君秋先生長達44年的合作與友誼。他們一起創作了“張派”代表作:《彩樓記》《望江亭》《珍妃》《秋瑾傳》《趙氏孤兒》《楚宮恨》《狀元媒》《詩文會》等名劇,一起合演了幾十出帶有“張派”特色的經典保留劇目。
50年代初期,父親與張君秋先生都是30出頭的年齡,對藝術既有敬畏之心,又有求新之志,他們渴望能出新戲,出屬于自己的戲。1953年底,當他們看了川劇藝術片《評雪辨蹤》后,立刻被劇情吸引,一生一旦,有情節,更有創作空間,決定移植,并改名為《彩樓記》。轉過年前往天津巡演,夜戲散了,吃點宵夜,接著上臺排戲,常到凌晨三四點才熄燈收兵。創作的激情讓他們就像開足馬力的機器,不分晝夜高速運轉。父親說:“當年排戲時,心中像有一盆火似的,不知累、不知餓,也不覺得困。”天津的最后一場告別演出,貼出了新戲《彩樓記》。新戲首演選在天津,懂戲愛戲的天津觀眾,立馬炸了窩。演出當天,劇場爆滿。幾十年后,那場演出的情景父親依然記憶猶新:“當我們演到‘祭灶’那場戲時,我有一句臺詞:‘今乃臘月二十三祭灶之期,理應置備糖果香茶紙帛紀念灶王爺?!痪淦胀ǖ呐_詞剛落音兒,突然叫好聲、鼓掌聲滾滾而來。我和君秋都蒙了,不知道為什么叫好,我們對了下眼神,確定沒有出錯,接著往下演。過后才知道,原來演出當日是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演臘月二十三的事兒,應時當令,天津觀眾高興壞了。我們日夜排戲,都忘了當天是什么日子啦。”
1956年,他們又將川劇《譚記兒》改編成京劇《望江亭》。在劇團前往南京、上海巡演期間,見縫插針研究新戲。在南京設計出大部分唱腔,隨后舞臺調度、服裝、布景也陸續成型。父親不僅要研究自己的角色,還要設計自己和張君秋先生的新戲行頭。父親說:“我建議君秋這出戲的服裝要出新,可嘗試荀慧生先生在《紅娘》里穿過的云肩和裙子。君秋開始有些猶豫,當我畫出圖樣給他看時,他高興地拍板同意。到了上海,我立刻找到劇裝廠,給君秋做了三四套新行頭。彩排一出場,新行頭,真打眼!”
很快轉到上海演出,《望江亭》還差最后一場的唱腔沒有出來。張君秋先生設計了幾個版本,都不太理想。有一天,父親和張君秋先生送友人關肅霜離開上海?;芈灭^的路上,二人雇了輛黃包車,告訴車老板隨便拉著走走。在車上,張君秋先生請父親唱唱小生戲里的“二六板”,父親就唱了《白門樓》,又唱了《射戟》《飛虎山》《玉門關》……一路走,一路唱,凡有“二六板”的小生戲,差不多都唱了。聽著聽著,張君秋先生一下子就把最后一場的“二六”哼出來了,就是如今膾炙人口的“見賊子不容我怒容滿面”的唱段。青衣的腔,小生的剛音,怒斥楊衙內,恰到好處。
上海演出即將結束,《望江亭》也可以彩排了。父親建議,彩排就定在上海,既宣傳了新戲,又可以看看上海觀眾的反響。講到這個情節的時候,父親特別興奮:“我的建議君秋同意了。在上海最后一場演出結束后,觀眾退場,我們請來的藝術界、新聞界、評論界、戲迷及親朋好友們留下來繼續看新戲彩排。這可能是京劇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彩排。我們換上新行頭,搭上新布景,新戲開鑼,大幕拉開,臺下觀眾又是鼓掌,又是叫好,特別捧場。那天晚上,我們的嗓子都特別痛快,順信的胡琴也特別出彩兒。彩排結束,觀眾擁到臺上,圍著我們興奮地說啊聊啊, 都忘了我們已經連續唱了兩出大戲,都忘了當時已是深夜。凌晨3點多鐘我們開始卸臺裝箱,第二天一大早,坐上火車返回北京?!薄锻ぁ吩诒本┦籽菀慌诙t,并于1958年拍攝成彩色戲曲影片。半個世紀過去了,《望江亭》依然立在舞臺上,依然是最受歡迎的“張派”保留劇目。
1960年,北京京劇團決定排演新戲《狀元媒》,由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四位團長聯袂主演,父親飾演八賢王。接到劇本后,馬連良先生找父親說:“雪濤,你得琢磨琢磨,八賢王是把整出戲串起來的人物,他與郡主、狀元、宋王都要見面,而且是以話白為主,如果處理不好,整個戲就會很平,沒有色彩。”父親仔細揣摩人物的性格,分析與其他人物的關系,并借鑒前輩們“風攪雪”的韻白與京白混搭的方法,在舞臺上創作出英俊儒雅、詼諧幽默、主持正義的八賢王的形象。當年,這個角色曾得到馬連良先生高度贊賞。1963年赴港澳演出時,馬先生親點父親陪演“馬派”名劇《四進士》。當年評論界也紛紛撰文:“劉雪濤飾演的八賢王一上場,臺下的彩聲,笑聲不斷,十分活躍。八賢王的形象,籠罩全臺?!薄皠⒀H鏘起伏的韻白夾雜著京白,這種富于正義感和幽默感的人物性格,令人難忘?!?1963年,北京京劇團赴港澳演出時,香港《文匯報》在評論中特別提到:“八賢王把《狀元媒》演成喜劇,劉雪濤立了一功?!?br/> “文革”后,父親又重登舞臺再續戲緣。50載修煉,已達神會心融、爐火純青。這期間除了舞臺演出,還不斷收徒,傾心傳授“姜派”藝術。父親在1980年,參加赴美商業演出3個月,獲得巨大成功;1986年赴天津為青年演員說戲傳藝,參加“百日集訓”;1994年,參加“功在千秋傳承百年”的京劇“音配像”工程;2002年,以80歲高齡錄制10段“姜派”經典唱段,并于2005年出版CD盤;2011年7月,記錄從藝80年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的《雪濤藝術流年》一書,正式出版。
在流光溢彩的舞臺上,父親永遠是襯托“紅花”的那片“綠葉”。幾十年來,在舞臺上合作過的前輩同輩演員有:程硯秋、荀慧生、徐碧云、于連泉(小翠花)、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李萬春、張君秋、裘盛戎、李宗義、李盛藻、徐東明、徐東來、王玉蓉、吳素秋、云燕銘、趙曉嵐、李慧芳、杜近芳、趙燕俠、小王玉蓉等,不論與誰配戲,均能不搶不拖、不溫不火、恰到好處。
戲劇界評價說:“劉雪濤繼承了乃師姜妙香的遺風,善于托戲托人。劉雪濤一出場,就活躍了舞臺,烘托了全劇氣氛。他的小生表演,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芍^‘一人上場,滿臺生輝’。” 歐陽中石先生也欣然贊譽:“儒巾情切切,翎尾氣堂堂。入理知真諦,傳神會妙香。”
墨篁情誼 妙手丹青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父親曾說:“京劇與國畫一脈相通,傳統文化修養是貫穿精神、凝聚血液、透徹骨髓的力量。畫也、藝也、德也、心也?!?br/> 父親認為演員的藝術造詣,講究的是功夫在詩外。父親青年時代喜愛攝影,相機隨身,佳片不斷,很多相片已是珍貴的歷史資料。中年時又開始研習國畫,父親在“梅蘭竹菊”四君子中,酷愛畫竹。他喜歡竹子具有的君子之風、謙恭之德、挺拔之志、常青之態。父親幾十年筆耕不輟,成績斐然。原天津美術學院院長孫其峰先生曾評價:“當今劇壇之善畫而脫俗者首推雪濤先生……雪濤先生寫竹品位高雅,書卷氣濃。布局章法嚴謹,以書法之功入筆,筆筆蒼勁,穿枝寫干挺拔,布葉疏密得當,意到筆到,簡而滿,滿而序,錯落有致。用墨深入淺出,干濕多彩,層層列序,賞心悅目?!?br/>
從90年代起,父親的繪畫作品就被“亞運會”、《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作品集》《錦繡澳門書畫集》《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中國百名藝術家書畫集》、 “世界華人慶奧運名家書畫巡回展”、《輝煌60年,百名將軍百名部長百名畫家書畫集》《中國佛教書畫院名典》等收藏。 父親還多次捐出自己的繪畫作品,拍賣后用于慈善事業。在“2008新春群星賀歲京劇慈善盛會”上,父親捐出作品《紅竹》,拍賣所得用于國家的環保事業。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父親寢食難安,先后4次捐獻作品,拍賣后用于災區重建,他說:“祈求綿薄之力,送出竹報平安?!?br/>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2011年重陽節的那天早上,父親靜靜地走了。
2011年10月15日上午,八寶山殯儀館竹廳里莊嚴肅穆,父親安詳地躺在花叢之中。鮮花環繞,哀樂低回。靈堂入口是書法家米南陽先生的挽聯:“梨園秋風殘菊雪,藝壇夜月噩淚濤?!睔W陽中石先生也揮毫抒寫“雪花隨羽化,濤韻逐云歸”來為父親送行。手摯菊花的人們排起了長隊,他們靜靜地把花放在靈前,用深沉的目光向父親致以最后的敬意。
父親的寬厚、善良、風趣、慈愛將永遠地留在我的心里,留在所有知他、懂他、愛他的人們的心里。
葉金援:驍將儒巾大武生
中國人對“武”的理解,始終帶著勇猛和剛正,有時甚至充滿了魯莽與殺氣。而當“武”和人聯系在一起時,人們腦海里會立刻想到那些萬夫不當的大將,抑或飛檐走壁、懲惡揚善的俠士。作為包羅萬象的京劇,舞臺上自然不乏武藝超群、出手不凡之人:《挑滑車》里的高寵是一種“武”;《獅子樓》里的武松是另一種“武”。名將、俠士——長靠武生、短打武生——不同的武生分類,角色卻同樣擁有個人英雄主義和悲情色彩。舞臺上,他們用“武”來征服觀眾;戲劇里,他們用“武”來改變命運。
葉老師坐在我對面的沙發上,身子并沒有往后靠。他腰背直如椽,說起話來擲地有聲,眉宇間有抹不去的英氣??粗?,我想,也許武生飾演的角色就是京劇對“武”最好的詮釋;而武生,則是京劇里“武”最完美的化身。
梨園世家,喜富連成
當年譚元壽曾說:“我演遍了大半個中國,每去一處都有富連成培養出來的演員。富連成培養出了那么多名角兒,‘生產’的藝術家最多,對京劇的發展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可現在很多年輕人卻不知道富連成為何物……”
要說富連成,還得從葉金援的祖父葉春善說起。葉春善幼入小榮椿科班,工老生,與楊小樓、程繼先等為師兄弟。出科后,曾搭四喜、福壽等班。他雖然本工老生,但旦凈末丑的戲也會,兼通昆曲,可以說是六場通透。葉金援說,祖父不僅做事認真,為人也忠厚。
1902冬,葉春善應東北巨賈牛子厚之邀,赴吉林演出。當時火車的條件不好,車廂座位有限,葉春善就把座位讓給劇團其他人,自己甘愿坐火車的貨車車廂。可哪知,貨車車廂的密封特別差,一路到東北天寒地坼,葉春善被凍感冒了,臨到演出時,突然喑啞失聲。他特別赧然,找到牛子厚說:“真抱歉,嗓子啞了把演出給耽誤了?!迸W雍癫⒉灰詾橐?,說沒關系,少了一個人戲也能演,叫葉春善負責別的工作就是了。演出結束后葉春善心里仍然過意不去,就把自己演出的勞務費退給了牛子厚。牛子厚覺得這人很實在,對葉春善高山仰止。便向他吐露了自己的一個心愿。原來,牛子厚是個不折不扣的戲迷,每每去北京,除了談生意,就是看戲。但他經常因為時間的問題,趕不上自己愛看的戲。因此他就有了一個請人在北京辦戲校的想法,這樣他隨時來戲校,想看什么就有什么,多好。葉春善得知他的想法后敬謝不敏,誠懇地說自己確實能力有限,辦不了戲校。牛子厚又是一再相勸,說您就自當是幫助窮苦孩子,為梨園培養后人,錢不用您出一分,我做東家,您負責管理就行。擱現在的話說就是要葉春善來做公司的CEO啊。葉春善盛情難卻,答應試辦學校。
1904年,葉春善在北平琉璃廠西南園買了間房,收容了六個無家可歸的孤兒,開始教戲。并以“喜”字為這六個弟子取名:雷喜福、武喜永、趙喜魁、趙喜貞、陸喜明與陸喜才,世稱“六大弟子”。葉春善教戲,他愛人給孩子們洗衣服、做飯。因為牛子厚的買賣都有個“升”字,因此戲校起初叫喜連升,后改成喜連成。
1919年俄國十月革命,牛子厚與俄國的貿易中斷,家道中落,便將喜連成轉讓給沈玉亭、沈仁山兄弟。沈家為社方還清了債務,增添了經費,并將社名改為富連成。這時富連成已有兩科學生按“喜”、“連”兩個字排名了,所以從三科起,排了“富”字。
葉老師跟我說,富連成教學有個特點:因材施教、隨學隨演。到了“富”后“盛”字輩,學校已進入鼎盛時期,有學員一百多人,在廣和樓演出,每天滿座,全北京沒有人不知道富連成科班的。當時連梅蘭芳、周信芳也曾帶藝到富連成進修。只可惜1948年,長春堂熬藥時,一把火把旁邊富連成放道具服裝的倉庫也燒成了灰燼。作為歷史最長、規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對我國影響最大的京劇科班,富連成對京劇的貢獻,功不可沒?!昂芸上?,如果再堅持一年,解放后國家就接管了,富連成很可能是中國戲校的前身了。” 葉金援感喟地說,“不過富連成仍培養了大批人才,包括很多老師、學員,建國后都去中國戲校和北京戲校當老師了?!?br/>
腳踩“急急風”,天生大武生
到了葉金援父親這輩,葉家已有四代人在梨園工作了。葉盛章、葉盛蘭、葉盛長在當時的梨園界人稱葉氏三雄,名噪一時。不過葉春善的小兒子葉盛長也有自己的煩惱。他與愛人譚秀英雖有四女,但尚無一子,解放前閨女家不能學戲,自己的一身能耐傳與何人?。窟m逢1947年,葉盛長在上海演出,愛人譚秀英又有了身孕,妊娠反應和原來無異。譚秀英心灰意冷,琢磨再生個閨女負擔太重,不如流產了得了。好友李慶山、郭元芬知道了就勸,說月份已經這么大了,做流產風險太高,你就生了吧,要是男孩你留下,女孩我們領養,視如己出。后來到臨產的那天,葉盛長正好有戲要演,一出《戰長沙》黃忠與關羽打得激烈,鑼鼓喧天,急急如風。彼時,從天蟬劇院樓上的宿舍里隱約傳來一聲嬰兒的啼哭,孩子出世了。孩子生下來后,譚秀英看也不看,心說肯定是女孩子。旁邊大夫大喊一聲:“男孩子?!弊T秀英不信,大夫把孩子抱過來給她看。母親欣然驚喜,樓下演出完了的父親知道后也喜不自禁。多年以后,葉金援的專輯獲獎,姜昆采訪他,談起出生的往事,姜昆調侃道:“那你就是踩著‘急急風’出世的,生來就是武生的命啊?!保ň﹦±锿ǔ0盐鋺虼虻米罴ち視r,伴奏節奏極快的鑼鼓點叫做“急急風”。)
年幼的葉金援很愛上學,他喜歡建筑學,愛畫圖紙,采訪中他開玩笑說:“如果沒學戲,我現在可能是地產開發商了。”8歲那年,家里就已經逼著他學戲了,老話講子承父業,他責無旁貸。放了學他就和張云溪、袁世海的孩子一起練功。拿頂、耗腿……基本功是邢德月、鄂榮廣兩位老師給練的,五哥茹紹荃教了他幾出開蒙戲。
1958年,家里叫葉金援考北京戲校??紙錾希蠋焽蝗?。葉金援喊了喊嗓子,過來一個老師給他看五官、胳膊腿。葉金援又踢腿、翻虎跳,做表演。老師說不錯,孩子胳膊腿挺靈活的。進了戲校后,男孩子先學基本功和老生,以后學校再根據個人特點分行當。分行當時,葉金援發育得比較早,高出其他同學一頭去。學校里的武生老師孫毓堃慧眼識珠,說金援這孩子身段頎長,將來可以學大武生,即長靠武生,身姿挺拔、端重有風度,多是京劇里的大將角色。后來葉金援就與孫老師學戲,他比較好動,入武生行算是如魚得水,第三年就能上臺演戲了。葉金援介紹說:“武生主要分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身高一米七五以上的比較適合演長靠,很威武。身高一米六五以下的適合演短打,比較靈活。我的身高正好是一米七,因此長靠、短打我都能行。”當時學校有一位叫朱連順的老師,教了金援《林沖夜奔》《石秀探莊》等短打戲。葉金援學了7年傳統戲,1965年同時學現代戲。1966年,葉金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被北京京劇團選中,從此開始了自己京劇藝術的職業生涯。
藝海無涯,驍將儒巾
《海港》《杜鵑山》《智取威虎山》《沙家浜》……葉金援唱了10年現代戲?!拔母铩苯Y束,傳統戲回歸,他突然有點不知所措。葉金援雖然學了8年傳統戲,但也經不住10年不沾不碰啊。他感覺腦子里現在是攤著一地零件,就是拼不成一臺機器。穿上厚底靴,扎上靠旗子,手拿刀槍把子,打起來噼里撲嚕哪兒都不對,一不留神還把腳崴了。葉金援琢磨:不行,基本功得重頭練。為了把基本功早點練回來,葉金援每天5點下班,吃點東西就在練功房開練,從6點練到9點,天天如此。功夫不負有心人,汗水成缸,葉金援找回了基本功??蛇€有一個問題,他的戲還是串不起來,那時候也沒有音像可以幫著回憶。葉金援就找名高望重的武生老師高盛麟求教。高老師沏兩杯茶,與金援講人物,說角色如何演才能恰到好處。葉金援聽得云里霧里,好比小學生聽大學教授講課。這個表演姿勢接下一個什么姿勢他都記不大清楚,再談人物塑造那不是空中樓閣嗎?葉金援一想,這個不行,我還得找一個能手把手教我的老師。
后來朋友給葉金援介紹說,有一位王金璐老師,深得楊派真傳,而且還能身體力行地教你。葉金援就趕緊找到王老師,說我想拜您為師。王老師很驚訝,因為按當時家族派系來看,葉金援該拜富連成門下的先生為師,為了學戲能夠打破門戶之見,王老師喜出望外,說:“你真想學嗎?”
“真想學?!?br/> 王老師說:“先甭談拜師,我先把你要演的《三打祝家莊》給你排了。”
王老師出山后,戲
QEkR3R1z8t2mYDBhuy7sV+IZQYvg6m/lhLTJuHC8+QE=教得特別認真?!度蜃<仪f》分前、后兩半出,葉金援演前半出,王老師幫著排演,早早就把戲演得了,而后半出的那些演員戲排得還不行呢。演出結束后葉金援感觸頗深,1979年他正式拜王金璐為師。從此,王老師一招一式,手把手教葉金援學戲。
改革開放后老戲一出出地恢復,葉金援想演《八大錘》的陸文龍。這個角色有一個難點,吃腿功。所謂三起三落,“朝天蹬”要連著做三回。葉金援當時腿功不夠用,他每天早晨7點弄一把長條椅,找一個同事幫他“撕腿”:綁上一條腿,把另一條腿扳到極限……葉老師開玩笑說:“就像坐老虎凳似的?!比~金援腿功練得了,請表哥譚元壽演王佐的角色。譚元壽說:“金援,我勸你,你有嗓子,自己來。”葉金援回家和父親說:“爸,我大哥不陪我,要唱叫我自己唱《斷臂說書》。”父親說:“對著呢!別人唱可以直演前面的,你要唱就必須是前后的?!比~金援一咬牙,決定自己唱。父親把后面的老生戲給兒子說了,演出最后大獲成功,報紙隨后刊發文章《喜見驍將換儒巾》。
1988年,葉金援舉辦個人專場。王老師建議說:“你演專場必須得有贏人之處,你打算怎么演?”葉金援說:“我打算一晚上連演四出戲,長靠、短打,唱念做打,文武都擱里?!钡谝怀觥稇瘃R超》,葉金援唱后邊夜戰的馬超,穿薄底靴與張飛短打;念,是第二出《野豬林》的公堂發配;第三出《洗浮山》,有賀天寶開打,和托兆大段的反二黃唱腔;最后一出《挑滑車》,經典長靠武生戲。四出戲一端上來,在場30位梅花獎評委,無不稱嘆。吳祖光給葉金援題字“將門虎子”,并囑咐他:“以后不許你再這么不要命地唱了?!?989年,第六屆梅花獎揭曉,評委30張票全部通過,葉金援以第一名的身份獲此殊榮。
之后,葉金援又參加梅蘭芳金獎的比賽。到決賽時武生組剩下8個人。抽簽那天葉金援有事沒法去,家里一位拉京胡的朋友說:“沒關系葉老師,我替您去,我手氣特別好?!比~金援說:“你就別給我抓第一場、第一個就行?!彼ネ昊貋砹耍娭~金援說:“讓您說著了……我給您抓了個‘第一’回來?!绷牡竭@葉金援笑了,說:“怕什么來什么,不過比賽時發現也有好處,第一個上場見不著別人的表演,所以不緊張,該怎么演怎么演?!蹦谴螀①惾~金援把梅蘭芳金獎搬回了家。
采訪結束后,葉老師把我領進書房,書架上碼放著一排一排的DVD,都是他多年演出的資料。葉老師說:“退休沒事我就開始整理這個,學武生光有聲不行,還得有影兒。楊先生那個年代就沒這技術,我學楊派的戲全憑老師的記憶傳授。沒見過他演戲是時代的遺憾,我們就不能把這種遺憾留給后人了。”看著這幾十出戲的資料,他旋即抽出一盒日本NHK電視臺錄制的《野豬林》DVD跟我講,他曾在日本一個月內演出了26場,那一次他打破了極限。而從1980年到2011年,葉金援帶著自己主演的武生劇目,去過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美國、韓國等眾多國家。他把京劇武生戲給了世界,也受到世界觀眾的歡迎和喜愛。家里擺放的那張與帕瓦羅蒂的合影,是帕瓦羅蒂看完他的《挑滑車》后拍攝的,它是東西方文化結合的見證。葉金援最后說:“我出國,感受最深的是京劇藝術與世界藝術的融匯,京劇屬于中國,它也是世界最寶貴的文化遺產。”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