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的最后一天,在虎坊橋吃完中午飯,和老友傅偉一起往和平門走。南新華街靜靜的,相比西單、國貿、王府井,好像是另一個世界。這一片有點美洲印第安人“保留地”的感覺,建筑雖然破爛,可都是“開門”的老東西,現在不值錢也好好留著吧。胡同里可愛的“原住民”漸漸少了,混合了不少南來北往的生意人。這條街有文化,南頭是大大小小的樂器行,中間是琉璃廠,北邊是兩所名?!本煼洞髮W附中和北京實驗一小,可以看到民國初年教育部的灰色建筑。小學到下學的時候,各類豪華車能堵半條街,沒見過校車,恐怕是用不著。校車有國情嗎?如果有,對不同人群也是不一樣的。學校都千差萬別三六九等,讓校車是一個標準無異于天方夜譚。
附近有兩種人讓人有點煩,一類是以外地人為主賣劣質書畫和假文物的,一類是“全聚德”門口專拉專黑外地游客的的士。上小學時,經常被老師教育不能做騙子的孩子,大了以后知道最會騙人的是大人。教育孩子知錯就改,可大人錯了從不認錯。前幾年,南新華街的廠甸廟會很是熱鬧,沒有門票還有點亂,看上去是老北京那點兒味道,土生土長的東西。去年撤了,有一千條理由也覺得可惜。比如巴西里約的狂歡節,多亂呀,年年出事年年人山人海的,知道不安全卻能激動放松你的神經,可以當藥。
一條街需要一點刺激,商業的東西只要有人氣,自然會旺。就怕政府行為,費力不討好,比如隆福寺、平安大街以及現在的前門。路過琉璃廠路東的中國書店,《北京紀事》的元尚拐了進去。我對傅偉說這家店舊書定價太貴,街里有一家比較公道,他說還在這兒買了不少。沒辦法,都是些愛書的人,當今社會的“另類”。我相信內容好做工好的書總有一天會是文物,因為好書不可復制,因為現在的學問容易被稀釋。
在這里想起了魯迅先生?!侗本┣嗄陥蟆?011年10月4日登了篇《魯迅居京生活地圖》,值得一讀??础遏斞冈诒本罚愂逯?,1978年12月天津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知道魯迅于1912年5月5日來到北京,在中華民國教育部任部員。8月26日,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主管博物館、圖書館、文藝、文物、動植物園等事宜。民國好像沒有文化部文聯這樣的部門團體,魯迅先生的公權力應該不小。別看是一個小小的科長,上個世紀初中國的很多文化基礎建設可都是他老人家一手創辦的。雖然在“中央單位”工作,先生精神上和生活上沒有特別忙的感覺。
魯迅愛書,藏有線裝書900余種,7000余冊;平裝書800余種,1000余冊;外文書700余種,900余冊。他在北京淘書的地方就是琉璃廠。琉璃廠東起延壽寺街,西至南北柳巷,還包括了廠甸、南新華街、火神廟、土地廟等處。從《魯迅日記》中可以看到,他每個星期都要到琉璃廠書肆數次,有時去直隸官書局,有時到土地廟的神州國光社。琉璃廠舊日有兩座火神廟,一東一西把在兩頭。過去這里的書商分江西、河北兩大幫派,都想建火神廟保佑自己的書籍免于火災,為此屢屢沖突,最后各建一座了事。每年正月初四到二十八,火神廟都會舉行廟會,以經營古玩字畫、文房四寶、圖書為主。這樣的“文化盛會”,魯迅自然不會缺席,老人家記賬,有一年共計購書款310元2角2分。咱們一聽是不是覺得沒多少錢,可當年北京普通人家的月平均生活費一人才3元,就已經很幸福了。
魯迅愛書,他把圖書館作為國民啟蒙教育的重要場所。1913年2月,教育部派社會教育司司長夏曾佑兼任京師圖書館館長,實際工作由魯迅負責,他以教育部名義調各省官書局書籍入藏,《永樂大典》殘本和文津閣《四庫全書》也是在他的力爭下移藏。他認為,通俗教育可開啟民智,又指導創辦京師通俗圖書館。他說:“通俗教育以啟發一般人民普通必須之知識為主,故通俗圖書館之設,實關緊要,其中所采集的圖書要以人民所必須且易曉者為宜?!?913年10月21日,京師通俗圖書館在抄手胡同建成,當天的《魯迅日記》中記載:“午后,通俗圖書館開館,赴之。”1917年1月26日,魯迅參與籌建的京師圖書館在方家胡同開館。
陳丹青評魯迅是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的確,卸下時代給予魯迅的神化光環,會生活的“大先生”是那樣的親切。作為“京官”的他基本過上了“中產階級”的日子。1919年7月23日,魯迅決定花3500元購買八道灣11號羅姓房屋,11月成交,終于成了有房族。在此之前,除了住的地方不踏實外,下了班的生活還是蠻有意思。有人統計,魯迅居京14年,到前門外觀音寺街和青云閣的次數達400多次,在他的日記里詳細記錄了在這里品茗、購物、理發、會友、用餐的情況。觀音寺街在大柵欄的西邊,東起煤市街,西至櫻桃斜街和鐵樹斜街東口,因街西口有建于明代的“觀音寺”而得名,現在叫大柵欄西街。
“西街”往往讓人有文化小資的聯想,小時經常在大柵欄“穿越”,沒什么感覺?,F在讓時光“穿越”,看了倒激動一番。大柵欄西街基本保持了民初的風貌,有一些客棧,老房子的風格中西合璧。魯迅到這里是買生活日用品,猜想當年街上南方的東西會多一些。魯迅愛吃稻香村的點心,稻香村在北京開的首家店鋪就在觀音寺街,那時他經常從青云閣出來順路帶幾樣點心。青云閣是集購物、娛樂、美食于一體的商業場所,上世紀初與勸業場、東安市場、首善第一樓并稱為老北京四大商場,是文人雅士、官賈貴胄的聚會地。青云閣是北京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轎子樓建筑,現在是一家旅館。轎子樓建筑主廳為四方形,不臨街,在主廳兩側各伸出兩個像轎桿樣的狹長通道通向大街,主廳四周布滿房間,房前有一圈跑馬廊。魯迅最愛坐在三樓南側的跑馬廊上。
魯迅去青云閣的路線,周作人在《補樹書屋舊事》里介紹得清清楚楚。魯迅一般從琉璃廠往東,經過一尺大街,走向楊梅竹斜街,從青云閣的后門進去,然后上到三樓的玉壺春茶樓。茶樓茶以碧螺、龍井、武彝、香片為主,可還經營雞肉餃、糖油包、炸春卷、水晶糕、一品山藥、湯餛飩、三鮮面等小吃。聽著像現在的廣東早茶,現在青云閣三層的走廊上有魯迅的照片以示紀念。
從青云閣后門出來,往東不遠的升平園浴池是他老人家洗澡的去處。這個浴池是新中國成立前,京城最高檔,也是最大的一家。那時,京城浴池大都空氣污濁、蒸汽逼人,唯有升平園浴池最為整潔,因此當時的有錢人和文人都愿意到這兒沐浴。在魯迅日記中,去得最多的浴池就是升平園浴池了。升平園浴池在解放后停業,改為楊梅竹斜街第一旅館,現在叫龍曉賓館,可喜的是建筑還保持著民初的模樣。
想象百年前魯迅先生在北京的生活,是不是悠閑而又充實?至少,我們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的“大先生”。幾十年前,讀他的《吶喊》自序:“S會館里有三間屋,相傳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的,現在槐樹已經高不可攀了,而這屋還沒有人?。辉S多年,我便寓在這屋里鈔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唯一的愿望?!崩蠋熣f這反映了他很壓抑,學生們就記住了。其實,他在北京的時光、沉淀的思想影響了我們幾代人。就如陳丹青所表達的那樣,即使在那個文化大破壞的時候,我們能看到的只有魯迅的一本本小書,無論真實的魯迅是什么樣,他給我們的精神食糧已經是受益終生。
1923年12月2日,魯迅在兄弟失和輾轉多處后,用借款買下阜城門內西三條胡同21號的6間舊房。在這兒居住的兩年多時間里,他在“老虎尾巴”寫下了200多篇作品,包括散文集《野草》、雜文集《華蓋集》等。1925年8月12日,因為魯迅支持學生反對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章士釗呈請免除他教育部僉事職務。13日段祺瑞明令照準,14日免職令發表。1926年8月26日,魯迅離開北京。
解放后,在西三條21號建成了北京的魯迅博物館。1955年5月22日,在落成前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百忙之中親臨視察。周總理在參觀“老虎尾巴”時贊嘆道:“魯迅的生活真艱苦??!”他還語重心長地對故居的工作人員說:“魯迅故居雖然小,但意義可不??!”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