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家長林爻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的自述文章《開學一月摧毀六年教育觀》,“控訴”女兒學校要求的各種“整齊劃一”,就像流水線式的教育,幾乎快要摧垮這位家長一直堅持讓孩子“做自己”的教育觀,這引發眾多家長強烈共鳴,“同感同感,家長很無奈”。
那么,學校教育強調“規范”與“整齊劃一”,會不會抹殺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呢?就此,部分家長、老師和專家,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疑惑】
細節是否需要“整齊劃一”
林爻在文章中稱,如今部分小學對于學生的要求幾近極致:上課小手交叉放在課桌上;回答問題都把手舉得一樣高;打開書包所有書皮都一模一樣;所有的鉛筆筆尖都一樣粗細……她擔憂,孩子最終會成為流水線上的產品。
對此,家長陳先生認為,有些整齊劃一還有道理,如對作業格式的統一要求、回答問題時坐姿的規定;有些規范體現的則是一種文明素養,比如上下樓梯靠右走,理應引導孩子遵守,但諸如舉手應該舉到什么高度、書本應該放在桌上的什么位置這樣的“規范”,對孩子的學習真的有很大的影響嗎?
【擔憂】
教學內容整齊劃一更可怕
“公的反義詞是什么?”當班上大多數同學回答是“私”的時候,正在讀初一的學生小梁在試卷上寫的卻是“母”。沒想到,這一“標新立異”答案不僅收獲了大大的紅叉,還惹來老師的一頓痛批。
如今,20多年過去了,已為人父的梁先生,從當年這個玩笑式的片段中,讀出了不一樣的理解:現在學生答試卷,都要求整齊劃一,甚至連語文試卷都是對著標準答案來批改,不能有別的答案。老師說什么,學生答什么。長期如此,學生的觀念與想法,都被限制在固定的形式中。
“形式上的整齊劃一影響不了孩子的個性和創意,真正可怕的是教學內容上的高度統一。”章女士說,她小孩在學校學畫樹,老師畫了幾種做樣板,讓大家學著畫一棵“自己喜歡的”。兒子畫的一棵樹干特別長,快頂到白紙的邊沿了,但只有一個小小的樹冠,里面幾片葉子,在樹干間還有兩朵云彩。
“你畫得不對,樹這么高怎么只有這么小的樹冠呢?”老師認為孩子的畫畫得不好,讓他照模板重新畫了一幅。兒子回來很委屈,“樹很高,都穿過云彩了,我們從下面往上看,樹冠就是一點點啊”。章女士心里有點難過,老師要是先問問孩子“你為什么這樣畫”,而不是上來就說“你畫的不對”就好了。
【探析】
評價機制期待更多元化
覃老師是某小學的資深老師,最近學校在體操檢查上的一個細節引起了他的思考。開會時,校長提出有些班級的孩子踏步外八字,極為影響整體效果,要求各班一周內整改完畢。
仔細觀察后,覃老師發現,踏步外八字的孩子基本上體型屬于矮胖型的,為了避免大腿之間踏步的摩擦,他們本能地往外開,他因此建議校長,不應該要求孩子整齊劃一地踏步。校長說可以糾正,因為學校即將迎來上級的體操檢查。
“關鍵在于我們的教育評價機制出了問題。”覃老師說,上級要來學校檢查體操,校長肯定要出成績,必然涉及整改,孩子也必然要遭罪。教育的評價機制出了問題,必將湮沒教師的個性,自然會摧殘孩子的個性。
“強調服從和整齊劃一是中國幾千年專制社會的產物,直到今天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依然根深蒂固”,廣西大學一名老師說,“沒有寬松和自由的氛圍,哪來創造力發展的土壤?”
【建議】
規矩與個性和諧發展
A.規矩和個性并非水火不容
曾被評為廣西南寧市“我最喜愛的老師”的南寧市民樂路小學老師張秋鳳認為,基礎教育要培養學生基本的學習與行為習慣,講規矩與個性未必水火不容。對剛剛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學校作一些相關的規定,如上課有什么樣的坐姿,買什么樣的文具等等,對孩子成長可能并不重要,但從班級管理角度看,老師可能有自己的經驗和設想。
“規矩和個性協調得好,一樣可以和諧發展的。”張秋鳳舉例說,她帶過一名男生,頭腦很靈活,回答問題很靈敏,也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即使偶爾的插嘴和調皮,老師也不生氣。但這名男生有個缺點,做事不夠認真專注,“說的總比做的好”,作業總是遜色于課堂表現。她于是和家長溝通,在保留孩子靈活個性的前提下,家長能監督孩子養成做事專注的良好習慣。后來,這名學生做作業時專注多了。
B.在共性基礎上發展個性
廣西南寧市教科所家庭教育專家楊春成認為,家長們關于“整齊劃一”和“發展個性”的討論,其本質就是教育中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問題。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必須從小認識到社會是有一定的規定的,個性只能在遵守了這些規定的條件下才能張揚。然而,現在不少家長卻陷入了相反的誤區:過于強調孩子的個性發展,而忽視了孩子共性的培養。
楊春成說,他曾經遇到一個從國外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特別重視孩子個性發展,認為中國的教育會抑制孩子個性發展,便向學校提出“老師只要傳授知識就好”。結果,孩子不久便碰壁了:由于孩子“個性”十足,習慣獨來獨往,做事天馬行空,誰都瞧不起,還經常批評人,最終被同學孤立。
楊春成認為,“規矩”是必需的,是否要“統一”則應該視情況而定。“適當規范可以讓孩子培養起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社會公德心,比如說,作業紙上名字要寫在固定位置、上下樓梯要靠右走,這都是有道理的。”而林爻文中所提到的小學,對于舞蹈鞋松緊帶的寬窄、鉛筆的粗細、包書皮的樣式都要求統一,未免過于苛刻。
女兒正在中國政法大學上大三的胡先生認為,作為一個將來的社會人,孩子必須從小學會適應社會,而學校也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所以孩子也要適應學校。孩子得融入學校,而不能獨立于學校之外。
C.家長和老師應多交流育兒觀
“家長要學會與老師多交流,而不能躲在背后當怨婦、懷疑者、抱怨者。”許女士的女兒今年也是剛上小學,和很多新生家長一樣,她對于學校的一些做法也曾有過疑惑,但她堅持主張和孩子一起“入學”,有問題多向老師請教多溝通。
許女士說,剛開學時,老師也列了一個清單,其中要求鉛筆是2H的,她就這事特地請教老師。原來,孩子剛開始學寫字時,2H的硬度最合適,也容易擦,不會寫得很臟。所以,學校很多規定是有其道理的,只是要能跟家長說明一下就好了。
張秋鳳說,小學生的“向師性”,有利于在校學習。即使學校的做法和自己的設想有沖突,家長也應當積極地去和教師溝通,不能在孩子面前簡單地埋怨學校和教師,讓孩子在二者之間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