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過有痕,雁過留聲。人忙碌了一生,一旦閑下來,難免會時常想起過往的人與事。若能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才能從回憶中獲得一份充實與恬適。但若因回憶而感到痛苦不堪,也便遠離了回憶的境界。
李淑珍(化名)是一位退休女教師,今年65歲,雖然丈夫去世較早,但兒女們都很懂事孝順,接她到城里同住。總體看來,她的生活也算如意。可是近來,李淑珍總是做惡夢,還時常在睡夢中被響動驚醒,心里很害怕,夜夜失眠;白天頭昏腦脹,沒有精神,吃飯也大不如前,就像生了什么疾病一樣,不但心里憋悶,對什么事也不感興趣,只想一個人待在家里。這種情況在她清明節回老家的那段時間里更嚴重了。兒女見狀,帶母親到醫院做了體檢,并沒有查到什么病,怕母親是有了心病,就又帶她到心理咨詢中心求助。
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李淑珍慢慢道出了自己的經歷:她19歲中學畢業就到村小學教書,先后經歷了掙工分教學的“隊辦老師”時代和待遇較低的代課教師、民辦教師的歲月。直到上個世紀90代初,國家推行取消民辦教師的教育改革,她才轉為正式的人民教師。這本是一件大喜事,可她的丈夫卻在去縣城給她辦理轉正手續的途中遭遇車禍身亡。這件事讓她既悲痛又內疚,至今難以釋懷。今年初,經人介紹,李淑珍認識了一個退休干部,兩個人也合得來。現在,對方想盡快把結婚手續辦了。
講到這里,心理醫生已經評估出了李淑珍的情況:她的腦海中會不斷出現丈夫遭遇車禍的慘狀,這種可怕的畫面讓她很痛苦;再加上丈夫的死和她有關,自責和內疚感一直纏繞著她,所以當她再找伴侶時,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進而出現難以入睡、過度警覺、過度驚嚇的反應。這種情況屬于延遲性發生的中度創傷后應激障礙。
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是由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通常在創傷事件發生3個月后出現,但也可能在事發后數個月至數年間延遲發作。人們在遭受天災人禍,親歷傷痛,失去親人朋友,或者目睹他人的傷亡等創傷事件之后,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會有一系列的反應。災難事件帶給人們的心理危機,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導,就會形成心理陰影潛伏下來,造成長期的、甚至永久性的心理創傷。這個心中的“暗疾”,隨時可能誘發存在于記憶中的創傷經驗,逐步蔓延為創傷后應激障礙。
當人遭遇創傷后,創傷事件中的經歷、想法或知覺等痛感的記憶會不斷地入侵當事人的大腦,使其十分痛苦;當事人還可能對環境的反應持續地處在高度警戒的狀態,出現難以入睡、易怒、難以集中注意力、過度警覺、過度驚嚇的反應。還有些當事人會持續逃避和此次災害有關的刺激或情境。這些反應都是人類正常的應激機能,多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緩解直至痊愈。如果在親人、朋友的幫助下,通過個人努力后,仍然走不出應激狀態,也就不可能實現徹底的自愈。這時就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進行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
李淑珍的癥狀就符合以上“回閃”(痛苦畫面反復出現)、避免接觸(不愿與人交流)、警覺(睡眠障礙)的“創傷后應激障礙三聯征”的標準。她的狀況顯然與丈夫在車禍中去世一事有關,她帶著自責、內疚的心理再次找老伴兒以及清明節回老家睹物思情,誘發了心里的“暗疾”,使應激的“重建和再度平衡”機制失調而發病。
針對李淑珍的情況,我們為她量身制定了治療方案,主要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她改變不愿意接觸人的封閉狀態,轉變其關于找老伴兒一事的錯誤認知觀念;運用NLP技術(這個技術處理的是一個人內心的矛盾沖突)處理她和去世丈夫的夫妻關系問題。
治療過程中,我們引導她把那些反復“回閃”的畫面放進一個電視機里,調低熒幕的亮度,把電視機變小直至推到自己看不到的遠方。使用同樣的方法,我們讓她想象心里憋悶的感覺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然后改變為自己感到舒服的形狀和顏色,最后把它變小。 經過一個療程(6次)的治療,李淑珍的癥狀得到了緩解,完全能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狀態。我們就建議她自己在家繼續按照上面的方法進行練習,以鞏固療效。
當1個月后我們進行回訪時,李淑珍與初來咨詢中心時的狀態完全不同,精神飽滿,興致勃勃。還告訴我們,她已經辦好了結婚手續,現在生活很幸福。
心理醫生提醒:
已經明確診斷的患者,要積極接受專業的、系統的心理治療。對于經歷過創傷事件的朋友,一定要重視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預防,災難后身心若出現難以忍受的不適感,要主動尋求心理危機干預及時接受專業的心理疏導。
有效預防首先是要保障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適當的休息,維護生理機能的正常運轉;其次,主動向親人、朋友、心理輔導員、醫生講述內心的感受和癥狀,尋求適當的幫助;第三,通過放松肌肉訓練、洗熱水澡、聽音樂、深呼吸、聊天、祈禱或鍛煉的方式來放松心情;第四,可以適當地投入工作,或參與社區活動,以此來轉移注意力;最后,當通過自我努力不能有效控制相應的癥狀時,應該向心理醫生甚至精神科醫生求助,防止社會交往等功能繼續下降。切忌靠喝酒、吸煙、吸毒等不良方式來逃避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