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國電力行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全社會用電需求量也呈加速增長趨勢。2003年開始,全國GDP連續5年保持10%以上增速。全國經濟的加速增長,帶動了電力需求的加速增長。這些年來,電力需求增速持續大于GDP增速。
高速增長的電力需求不斷地給電力工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從2000年開始,我國用電的增長速度開始高于經濟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說,沒有電力工業的高速增長就無法支撐這幾年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2003年以來,我國一些地區的GDP增長速度加快,電力需求的增長趨勢將持續一個階段。由于這次電力加速增長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進一步完善時出現的,而且GDP增長速度也比較平穩。與此同時,我國的電源結構在過去30年里也得到了明顯的優化。以各時期累計的新增機組容量計算,預計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可能超過9.5億千瓦。其中,水電2.46億千瓦(含抽水蓄能2600萬千瓦),煤電5.62億千瓦,核電4000萬千瓦,氣電60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4100萬千瓦。水電、核電、風能發電等的新增機組容量的比重得到了提高。這種電源結構的優化對我國因能源消費而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的不斷解決帶來了積極影響。
二 電力需求持續高增長的經濟原因
目前,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電力需求快速增長。華東電網突破1億千瓦的事實表明,“十二五”期間,華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對電力需求將達到新的水平,對電力輸送和可靠供應提出了新的嚴峻挑戰。
近年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2006年城鎮化率達43.9%,比2000年提高7.68個百分點。至2007年末,全國共有城鎮人口5.94億,城鎮化水平44.9%。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我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百戶耐用家電擁有量與更新換代速度也在逐年上升。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重化工和城鎮化將構成我國電力在新時期繼續保持高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在二者的助推下我國將迎來電力發展與社會進步良性互動的新階段。持續增長的電力需求表明,必須發揮特高壓電網的重要作用,加快培育和完善國家電力市場。發展電力市場的根本目的在于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有效調節電力供求關系,引導電力投資,優化能源資源配置,提高效率和效益。電網是電力市場的基礎和載體,只有建設特高壓電網才能實現跨地區、遠距離的電能輸送和交易,更好地調節電力平衡,促進全國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發揮國家電力市場的作用。隨著國家電網跨區電能交易連年大幅度增長,國家電力市場的作用日益顯現。因此,必須加快特高壓電網建設,促進電網與電源協調發展,推動國家電力市場建設。
三 電力行業投資出現的新亮點
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國狠抓節能減排工作,明確了“十二五”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電力行業作為節能降耗和污染物減排的重點領域,2007年積極推動實施上大壓小、差別電價、節能調度、發電權交易等多種措施,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據粗略估算,2007年電力行業僅通過提高能效(包括降低線損率和供電煤耗)、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和加強需求側管理三項措施,即相當于節約一次能源6492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103萬噸(約占2006年電力二氧化硫排放的7.65%,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的3.99%),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8億噸。
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核電和風電是重要的清潔型能源,可再生、無污染、運行費用也比較低,還便于進行電力調峰,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社會的綜合效益。根據“積極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火電、推進核電建設、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能源開發政策,201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9億千瓦,其中大中型水電1.4億千瓦,小水電5000萬千瓦;到202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將到3億千瓦,其中大中型水電2.25億千瓦,小水電7500萬千瓦。 核電和風電是我國今后電源建設的重點,但由于兩者在我國發電裝機中所占比重很小,所以即便是根據中長期規劃,到2020年核電和風電裝機容量分別到4000萬千瓦和3000萬千瓦,屆時核電和風電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也不到5%。因此,核電和風電在今后我國的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二者的投資發展空間是無可限量的。
四 實現電力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1.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
由于電力工業的特點,政府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在宏觀上把握住電力發展的基準限而不受當年經濟波動的影響。經濟增長低時,要確保電力的發展底線;經濟增長高時,也不能超過電力發展的上限,避免由于電力發展的大起大落而帶來的電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況的交替出現,確保我國電力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2.電力統計工作急待加強
我國具有較完善的電力統計體系及隊伍,電力統計工作對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如2003年新投產的發電容量到2004年初才有數據,2004年的投產容量分別有3500萬千瓦(中電聯)、超過3700萬萬千(國家發改委)及4800萬萬千(國家電網公司)多種版本,差距之大令人難以相信。當然,電廠需要有一定的建設周期,火電廠約3年,水電站建設時間更長。電力建設項目是需要各級政府審批的,何時開工、何時投產、工程進度等都有備案。出現上述問題說明我國電力統計工作亟待加強,機制亟待理順,以適應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需要。
3.發揮電網的優化配置
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電網是資源流動的大通道,應充分發揮電網在全國資源優化配置中的作用。加強全國聯網工作,加快實現西電東送,南北互供。這不但可以用最少的發電裝機滿足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同時又能提高電力企業的效益及滿足環境約束的社會效益,促進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加強城市配網改造,尤其是對城市中低壓配電網的結構薄弱之處的改造,努力消除配網中“卡脖子”的現象,提高供電可靠性,保證電網安全運行。
4.大力推動需求側管理工作
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電力供應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要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科學合理地引導電力消費,降低高峰電力需求。缺電時需求側管理可以緩解電力供應不足的壓力,電力過剩時需求側管理可以調整終端能源消費結構。我國已有實施需求側管理的經驗,通過需求側管理,到2020年減少1億萬千的電力裝機是可行的。實施需求側管理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電力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選擇。政府應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維持已經建立起來的良好的投資環境,滿足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加大需求側管理應用和發展的力度,使得電力需求側管理在我國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