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科技的不斷進步,各種電子設備已經深入尋常百姓的生活當中,其中網絡、微博、手機等新興媒體更是憑借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快捷化以及受眾的多元化等優勢,給傳統電視媒體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如何在嚴峻的挑戰面前挖掘利用好自身的優勢,成了眾多地方電視媒體亟待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在保證電視新聞的真實性、權威性和貼近性的基礎上,適度給新聞注入快樂元素,讓更多的受眾在快樂的氛圍中享受新聞信息帶來的愉悅感,不失為一個有益的嘗試,我們權且可以將其稱之為“快樂新聞”。南陽電視臺大型民生新聞欄目《宛都播報》自2009年改版以來正是圍繞“快樂”二字狠下工夫,充分發揮電視的媒體特點,在眾多的表現手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恰當地為節目注入輕松和詼諧元素,較好地調動了廣大電視觀眾的收視興趣,使其在南陽電視臺所有自辦節目中首屈一指,收視率屢創新高。作為該節目的編導,筆者以節目中的點滴實踐入手,粗淺談一談民生新聞節目中“快樂”的應用。
“快樂新聞”,從字面意思來講,我們可以理解為讓觀眾在輕松愜意的環境中接受有用信息,同時也可以理解為通過媒介傳播的新聞內容而獲取愉悅。對于人類的快樂需要而言,受眾關注媒體如果單單是為了獲取信息這樣一個結果的話,那么擺在受眾面前的選擇將有若干個,然而如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加大,有更多的人更加重視在沒有任何壓力的狀態下快樂獲取信息,受眾的這種特殊需求恰好為表現手法多樣化的電視傳媒提供了挖掘和發揮的空間。于是,《宛都播報》節目作為南陽電視臺唯一一檔民生新聞節目,在質上我們倡導“傳播愛心、擔當責任”的宗旨理念,而在形上,我們則強化“快樂新聞”的方式方法,從內容選擇到播報狀態、從配音字幕到整體包裝,由內而外,從點到面,全面挖掘“快樂”的主題。
首先,主持人變“播”為“說”,再到“侃”。在主持人的確定上,我們就把目光瞄準了有一定文化功底、有思想有見地,語言、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人選上,這樣首先擺脫了“播”的束縛,給“說”新聞留足了空間。然而,對于主持人而言,單單一個“說”字顯然對于“快樂新聞”詮釋是遠遠不夠的,從播到說只是一個跨越、一種形式上的轉變,而要談到質的蛻變,使民生新聞“快樂化”,我們最終的要求是“侃”。
“侃”是一種形態,更是一種風格,有了侃,新聞就立馬“活”了起來,節目也“立體”起來,人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隨之“快樂”起來?!翱鞓沸侣劇钡母袷奖愠跻姸四摺T谥鞒秩丝诓ブ?,少了些嚴肅,多了些活潑;少了些說教,多了些詼諧。即便是批評報道,我們也大多劍走偏鋒,在評論中融入諺語、歇后語、象聲詞、方言土話等特色語言,通過主持人表情、動作的緊密配合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寓教于樂、以理服人,通過張弛有度的“侃”,使被教育者口服心服,其中“侃”的成分也使整條新聞生動而飽滿,極易被受眾接受,且印象深刻。
其次,在稿件主體的處理上注入幽默和快樂元素。民生新聞的定位注定每一個稿件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同樣是新聞,傳統的新聞采寫方式不外乎五個W,將需要交代的元素一一交代清楚、表達明白,而從中央臺到地方臺,我們所看到的民生新聞記者采寫的稿件中,除去一些政策性較強以及一些比較嚴肅的話題之外,大多都會變換角度、發散思維,使節目可視性更強。而筆者認為,以趣味盎然的內容、靈活多樣的形式、強烈的視覺沖擊等構成快樂要素,則更能為受眾提供輕松愉悅的氛圍,使觀眾興趣點更多、節目感染力更強。在具體操作中,這些元素可以通過特殊音效、影視資料以及差異化的配音等方式巧妙植入。《宛都播報》曾經播放了一條題為《千術揭秘》的新聞,記者在新聞主體當中就巧妙地運用了電影《賭神》中周潤發表演賭技的影視資料,與記者拍攝的鏡頭穿插使用,配音采用男女聲混配,語言風趣幽默,貼近受眾的情感和生活情趣,如同拉家常般與觀眾產生強烈共鳴。這樣利用電視多元化的表現手法在新聞當中營造一個又一個的興奮點,使觀眾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一個快樂的心態,讓心情愉悅起來。
另外,盡可能地選取發生在受眾身邊的新聞素材,讓更多的受眾參與到節目中來,使他們以新聞事件目擊者或參與者的身份培養濃厚的收視興趣。而快樂便出自其中的熟悉性、親切感和共鳴意識。讓老百姓走近鏡頭,讓老百姓說心里話,把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展現出來,這本身就是個看點,也許這些事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節目中出現的人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親朋好友,他們富有地域特征的語言、他們發自內心的呼喚,解決問題后他們淳樸而自然的真情流露,利用這種地域上以及心理上的貼近性來構筑觀眾對節目的興趣和依賴,從而引發他們內心的愉悅感和快樂感受。
“把快樂注入新聞,用新聞制造快樂”??鞓肥遣豢苫蛉钡?,但是快樂卻不能成為電視新聞的首選。綜觀各地電視節目,快樂新聞似乎已經得到業界以及受眾的普遍認同,但踐行快樂新聞依然任重而道遠,如果電視新聞把全部精力用在為受眾尋求新聞的娛樂消遣價值,而完全忽視了新聞的認知、教育等功能,那將是一種巨大的悲哀,怎樣讓快樂新聞與社會上日益盛行的新聞娛樂化現象保持本質的區別,仍然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明確自身的責任擔當,始終秉承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原則,嚴格遵循新聞傳播的規律,積極探索,掌控有度,在有效提高節目可視性的基礎上,有效防止民生新聞節目的庸俗化和碎片化傾向,使節目真正成為廣大觀眾的貼心人、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連心橋,更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ㄗ髡邌挝唬耗详栯娨暸_)
編校: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