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社會,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經濟信息尤其如此。本文試圖對經濟信息報道進行科學定義,找出目前國內在經濟信息報道策略上的不足,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經濟信息;報道;策略
1948年,美國傳播學家H·拉斯維爾在一篇題為《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的論文中,首次提出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即所謂的“五W模式”或“拉斯維爾模式”。這五個基本要素包括“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向誰說”、“有什么效果”等。從人類傳播活動的過程以及所得到的傳播效果來看,無論哪一類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怎樣傳”的傳播技巧問題也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它直接關系到傳播者是否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等問題。
經濟類新聞報道策略,是指在進行經濟信息傳播活動中,合理、有效地運用傳播學原理、知識和技術,為達到預期傳播效果而采用的傳播策略或傳播方法。經濟新聞報道策略既要遵循信息傳播規律,又要遵循經濟信息規律。傳播者只有對經濟信息傳播的本質規律有了深刻認識,才能形成卓越的傳播策略。同時,經濟新聞報道策略的形成與發展也反映了經濟信息整合、制作、傳播的規律性。
在經濟信息時代,經濟新聞報道策略既是對經濟信息內容的“包裝”,同時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傳播干擾和傳播障礙。傳播者必須掌握多方面的傳播技巧,將經濟信息巧妙、靈活地傳播到經濟信息的接受者,使其積極參與經濟活動,實現良好的經濟信息傳播效果。
經濟新聞報道的特點
相對的獨立性。經濟新聞報道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可以單獨服務于經濟報道內容,使經濟傳播內容得到一定的修飾,更加生動活潑,吸引受眾。因此也就可以成為一種獨立的表現形式,并可以單獨地予以分析和研究。經濟新聞報道的這種獨立性決定了一旦某種傳播技巧形成以后,這種傳播技巧就可以在經濟新聞報道活動中反復使用。
使用的穩定性。經濟新聞報道具有使用的穩定性,亦即它可以被反復使用。然而,這種穩定性并不意味著它可以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拒絕一切有益的變革和發展,也并不意味著傳播者在設置傳播策略時應該永遠重復使用同一種傳播技巧,不求創新,不思變革。
豐富的創造性。創造性是事物前進的根本,沒有創造性,事物就變得呆板、毫無生機。經濟新聞報道的策略也要具有豐富的創造性。傳播者不僅要熟練使用傳統的傳播技巧,而且還要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具有一定水準的新的傳播技巧。但是,對經濟新聞報道的創造性追求,不能違背經濟信息傳播規律和經濟常識。同時還要順應經濟信息受傳者已形成的接受習慣和思維定式,不可盲目求新、求變。
目前我國經濟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教條味”濃厚。“教條味”濃厚主要是指一些經濟信息傳播者用老思路來報道經濟信息,長篇累牘,缺乏經濟特色,能夠體現高質量的經濟報道和經濟評論寥若晨星。
可讀性差。一些經濟信息呆板生硬,充斥著數字、概念、術語,干巴枯燥,讀之無味,主要原因是不少傳播媒介還沒有從計劃經濟時代的“指導者”轉變為市場經濟時代的“引導者”,仍將經濟信息報道與經濟工作混為一談。
缺乏信息感。由于經濟信息的開發、挖掘需要經過比較對照、綜合概括等一系列深加工,并非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利用。國內傳播媒介則因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目前的經濟信息報道工作還處在低級階段。就具體的經濟信息傳播而言,微觀信息多,宏觀信息少;無價值的信息多,有價值的信息少;雜亂信息多,有序信息少;重復信息多,獨家信息少等。
針對性不強。綜合經濟信息表面上看似乎包羅萬象、氣勢恢弘,能夠滿足各類經濟傳播受眾的需求。但是,實際上這類綜合經濟信息沒有真正反映哪一方面的經濟信息,還埋沒了很多有價值的經濟信息。究其原因,主要是傳播者沒有注意到合理地利用傳播技巧,對經濟信息的傳播沒有針對性,沒有將經濟信息傳播的受眾進行細分。
準確性不夠。由于經濟信息具有鮮明的實用性,一旦通過傳播媒介大范圍地傳播出去,往往會被人們用于指導經濟決策活動。如果經濟信息的準確性不夠甚至錯誤,會給信息傳播的對象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應對策略
第一,實現經濟新聞報道策略的途徑。
經濟新聞報道的策略不是單純為了追求標新立異、花哨獨特的外在形式,而是為求得對經濟信息傳播內容的清晰、生動、通俗、簡練的表達,以得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在實踐中,可以通過以下四種途經來獲得經濟新聞報道良好的傳播效果:
切實掌握傳播理論。傳播理論對于傳播實踐包括傳播技巧的運用具有指導意義。傳播者只有正確認識傳播理論和傳播知識,才有可能正確認識各種傳播活動,分析傳播現象,解決傳播問題。
了解經濟信息內容。經濟信息內容包括很多方面,從宏觀層面來說,包括經濟政策、經濟建設成就、宏觀經濟走勢等;從微觀層面來說,有信息消費需求、信息消費者行為,以及信息市場競爭等;從中觀層面來說,包括有關產業經濟信息、區域經濟信息、城市經濟信息等內容。設置經濟新聞報道策略時,傳播者應該了解基本的經濟信息內容,掌握基本經濟知識,避免出現不應有的常識性錯誤,影響傳播效果。
善于總結歷史經驗。傳播學是一個“舶來品”,這就決定了在研究傳播技巧時,不可避免地要大量引用和借鑒國外的傳播學理論。然而,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傳播者應該主動了解自身的傳播史,善于總結歷史經驗,發掘前人的傳播技巧為我所用。在使用傳統的傳播技巧時,始終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一方面,傳播者主動合理地接受和借鑒具有活力的、合理的傳統傳播技巧;另一方面,傳播者應該堅決拋棄那些毫無生氣、僵硬的、不符合現代社會經濟生活的傳播技巧。
深入經濟報道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濟報道實踐活動是經濟新聞報道的來源,反過來,經濟新聞報道又不斷引導經濟報道實踐活動。傳播者如果僅僅滿足于對傳播理論的掌握,而忽視經濟新聞報道的實踐活動,那么掌握傳播技巧就成了一句空話,因為,很難想象沒有深入經濟傳播實踐活動的傳播者能對經濟新聞報道進行很好的設置。
第二,需要堅持的原則。
要為經濟新聞報道的內容服務。在經濟新聞報道的活動中,傳播者不但要提供真實、可靠、豐富的信息內容,還要有一定的傳播技巧。這就要求傳播者把報道技巧與經濟傳播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技巧更好地為傳播內容服務,而不要脫離經濟傳播內容,故弄玄虛。沒有傳播技巧,傳播內容就會顯得生硬、晦澀;同樣,離開了傳播內容的傳播技巧,充其量只是文字游戲而已。
配合經濟報道的長期戰略。這一原則主要是針對宏觀經濟信息傳播而言的。如果某一經濟信息的傳播與某一種傳播策略存在著內在聯系和互補關系,那么,傳播技巧的運用就應該很好地反映傳播策略的總體構想和長期意圖。相反地,如果運用一個與總體構想相悖的傳播技巧,或是運用一個不適合進行長期傳播的傳播技巧,就會導致整個傳播意圖的失敗,達不到期望的傳播效果。
報道策略要求具有可行性。經濟信息傳播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傳播效果最終要在經濟傳播實踐中得到檢驗。因此,傳播技巧的設置必須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而不是流于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形式。如果傳播技巧的可行性不強,對傳播者來說,無疑會增加操作難度,浪費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
報道策略應該具有可變性。由于傳播技巧是為傳播內容服務的,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經濟信息呈爆炸式增長,經濟信息的內容隨時可能出現傳播者未曾預料到的新情況、新變化。對傳播者來講,在設置傳播技巧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時刻把握傳播的主動權,密切關注各方面情況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傳播技巧,使每一個傳播技巧都切合實際、揚長避短。
要符合受傳者的接受習慣。不同的信息接受者在興趣、愛好、需要、習慣以及文化程度上存在著差異,因此,傳播者在運用傳播技巧時不能千篇一律、毫無變化,而應該對經濟信息的接受者進行細分,并根據不同受眾的情況采取不同的傳播技巧。這樣有針對性地運用傳播技巧,可以使受眾更易接受經濟信息,大幅提高經濟信息傳播效果。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新聞與傳播系)
編校: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