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研究紀錄片受眾訴求,從人的基本需求出發,可以具體、細致地考查受眾的訴求,是一種有效的質化研究方法, 同時這種方法突破了傳統的以統計方法為基礎的量化調查研究模式,有效地彌補了長期以來對受眾解讀的忽視。對紀錄片《姐妹》的受眾進行調查—歸納—分析—解讀的研究方法,具體演繹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與紀錄片受眾訴求分析的實踐結合起來的這種研究方法,證明了這種研究方法的特點——直觀而又透出本質,同時也不乏科學性,并且為紀錄片創作提供了一些有益建議。
【關鍵詞】人本主義心理學;紀錄片;受眾訴求;研究方法;《姐妹》
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已經廣泛運用于教育、醫療、防止犯罪和吸毒行為,以及企業的管理等領域,并產生了良好的效益;在我國傳媒界近20年對傳播心理學的研究頗有成果,近幾年對受眾心理的研究也開始有了萌芽,并且逐年上升[1],但是真正成為應用的理論仍然任重而道遠[2]。在我國紀錄片領域有意識地使用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的實證成果非常少見,一般采用傳統的數字統計方式,這種方式可以大體上反映受眾的好惡,但是卻難以揭示好惡的根本原因,即受眾的最根本訴求。在人本主義理論心理學的視閾下,從人的基本需求出發,可以具體、細致地考查受眾的訴求,彌補數字統計方法,以及社會學的以調查者為中心的調查問卷的不足,探索出一種更為具體、鮮明不受限制的以受眾為中心的人文研究方法,同時這種方法也可以有效地彌補長期以來對受眾心態解讀的忽視。從方法論的意義上看,試圖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與紀錄片受眾分析的實踐結合起來,從另一個角度發現受眾的訴求,及其隱藏其中的難以發現的本質,并且可以作為一種有益的嘗試,廣泛應用在紀錄片或者其他影片的受眾分析。
由于本文重點在闡述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而且受文章篇幅所限,受眾的樣本選擇以便于提取為原則,因此采用了網絡和報紙上登載的自發性回應樣本,且沒有將受眾的年齡、性別和文化程度等個性差異進行分類,但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及其研究方法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它是繼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第一思潮”和以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的“第二思潮”后的“第三思潮”心理學,代表者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與羅杰斯。由于羅杰斯的理論更多適用于心理治療,因此本文對紀錄片受眾的研究主要使用馬斯洛的人類動機理論與自我實現的人的理論。
在馬斯洛的這個理論中,將人的動機需要分為三大方面,即意動的需要、認知和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人的意動需要即基本需要,包括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而每當一種需要得以滿足,另一種需要便會取而代之。馬斯洛提出了一種強調人性積極向上的動機理論。
認知和理解的欲望,就是好奇心,馬斯洛認為這是精神健康的一個特點。了解這些未知的知識和信息也是為了自身生存安全和不斷發展的需要。紀錄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滿足人們的這種需要。
關于審美的需要,至少對有些人來說是很強烈的,他們厭惡丑惡。
自我實現的人的理論認為:人類——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更多發掘、實現自身的潛能,趨向自我實現或豐滿人性[3]P286。
利用馬斯洛的這些理論,通過對受眾言語的分析,可以直觀表現特定紀錄片滿足了讀者的哪些需求,并且可以認定紀錄片所表達的這種需求的表述是成功的。
紀錄片受眾訴求研究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方法。盡量使用受眾在沒有外界的影響下對某部紀錄片產生的情緒、想法等有關言語,作為受眾在這部紀錄片中的具體訴求,然后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需求理論,分析歸納這些訴求所反映的屬于人類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從而揭示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受眾對紀錄片的具體心理需求。
《姐妹》紀錄片案例剖析
紀錄片關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人和事,受到大眾的贊譽,其中2004年至2005年上映的《姐妹》給許多普通民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選擇它作為個案研究,更能反映受眾的訴求。
《姐妹》是2000年初至2003年底拍攝的。導演兼攝影李京紅全天候跟蹤片中人物,輾轉5省7地后終于貼身拍攝下長達300個小時的素材,被剪輯成總長度13.5小時的《姐妹》[4]。該片以一間20多平方米的發廊為中心,記錄了來自浙江衢州的一對親姐妹章樺、章微及其招收的幾名打工妹阿文、小芳、阿美等的真實故事。片中,主人公因堅持正規營業,拒絕色情服務而慘淡經營,為了生存、為了孩子,她們苦苦與命運抗爭。2004年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全國幾十家電視臺相繼播出,收視率超過了本年度最火爆的電視劇①,被《南方周末》評為2004致敬之年度現場報道。
該片主要的傳播媒介是電視,這部紀錄片受眾的調查對象以公開發表在媒體上的言論和情緒及其一些主要媒體的評論為主。
紀錄片《姐妹》電視受眾言論調查。據湖南公共頻道公共事務部主任劉明君透露,《姐妹》播出兩天來,頻道的熱線電話一直都沒斷過,工作人員接電話接到手軟。短短兩天,頻道的短信平臺收到的觀眾短信多達3萬條,表達了對該片中發廊妹的同情和支持。[5]
浙江電視臺:人們被五位姐妹的命運、故事、精神所深深吸引,在收看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很多觀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6]
湖南衛視著名主持人何炅在電視訪談章樺節目中這樣介紹這部片子:“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目光,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片中的女主角章樺、章微等人的命運更深深牽動著人們的心,她們的未來,因此成了一種真正的最廣泛意義上的‘人民的期待’。”[7]
在片子播出引來強烈反響時,片子的主人公章樺在談自己的感受時說:“我們的經歷在我們家包括我們村里邊是沒有人知道的,這是我們心里面最大的一個秘密。2月2日,浙江電視臺播出,播出以后第二天我就回到我們老家,我們村里人圍過來,那種眼神就是特別理解,沒想到你們在外面生活那么苦,我們都以為你們生活得很好,也掙了很多錢。村里每家每戶幾乎都有子女在外面打工,可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子女在外打工的情況,我們回家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但是這部片子替我們說了我們心里面想說的話。”[4]
從這些言論中,《姐妹》受眾的訴求表現主要可以歸納如下:第一,對姐妹命運的認知與關心,無論是城里還是農村,人們通過這部片子第一次了解了發廊妹的生活以及外來打工者生活的艱辛和追求。第二,對她們不幸的遭遇給予強烈的同情,對她們不懈努力追求幸福生活也給予熱情的支持。
當時一些較大媒體對《姐妹》的評論。據新浪網的轉載匯總,有關此片評論的省級媒體大約有35家①,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從中挑出角度不同的5家媒體評論。《中國青年報》:《姐妹》——說人話 講故事[8];《錢江晚報》:真實的力量打動人 《姐妹》熱播浙江[9];《廣州日報》:零距離追蹤“發廊妹”悲歡離合[4];《南方日報》:《姐妹》聚焦發廊妹 溫情觀照非偷窺[10];《南方都市報》:《姐妹》人性的記錄 良知的聲音[11]。從這些評論的題目中,我們可以看出“真實”、“命運”、“溫情觀照”、“發廊妹”、“零距離”、“同情與支持”、“精神”、“人性”、“良知”等一些重復較多或者相近的詞匯,反映了媒體人對受眾接受這部紀錄片的最重要或者最強烈的感受。
人本主義心理學視閾下《姐妹》受眾訴求的分析研究。第一,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角度,“命運”、“真實”、“發廊妹”、“零距離”等,反映了該片真實地揭示“發廊妹”的生活,滿足了人們認識一個社會群體的求知欲望,這個群體在城市屬于外來“務工人員”,但也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創造者之一;在農村,他們屬于“外出務工人員”,但也是改變農村貧窮面貌的主力軍,而且這個群體越來越大,因此他們的生活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從這一點上這部片子的題材滿足了人們認知和理解的需要。由此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反映現實而且是大多數群體生活的紀錄片受到的關注就會多一些。
第二,“同情與支持”、“人性”、“良知”、“精神”,反映了該片人物的遭遇得到人們的同情,她們堅持不懈地追求愛情、美好生活,實現人生價值的精神得到了受眾的認可,并得到他們廣泛的支持。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訴求反映了受眾對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與被尊重的需要,以及對積極向上、自我實現的動機的肯定與支持。從這些可以看出,題材中人物積極美好的精神追求可以感動人,并得到受眾廣泛的肯定和支持,從而促使受眾將片子看完并做出反應。
第三,“人性”、“良知”,直接反映了大眾對創作者態度的肯定和贊揚,也是對該片的選材、拍攝、剪輯等一系列創作方法的肯定,從另一方面滿足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結 語
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對這部片子的受眾言論進行過多的列舉,分析也不能充分挖掘和展開,但是在有限的范圍內,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優點和不足。
優點:研究方法直觀而且揭示受眾訴求的本質原因。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出發,可以具體闡釋受眾的訴求,洞察特定階段受眾的心理訴求趨勢,從人性的本質上揭示受眾的心理特征。《姐妹》的創作人員有意或者無意選擇了這個大眾話題,因而受到大眾的關注。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統計學的研究方法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方法最根本的區別:前者回答了受眾是否喜歡,后者則解答了是否喜歡的原因,而這個原因是包含在社會環境下的最根本的原因。
局限:需要量的統計方法作為輔助。人本主義心理學具有強烈的人文學研究的方法色彩,雖然直觀,容易讓人理解,但是對度的反映失落,因此它離不開量的統計。量可以表達受眾的數量和喜歡的程度,從這點上說如果想得到全面客觀的結論,需要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本文研究也表明了這種人文主義研究方法是在量化的基礎上進行的。
本文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視閾下的紀錄片受眾研究模式,僅僅作為一種探索的方式,希望更多的研究者能夠提出更為科學、規范有效的研究方法,為我國紀錄片創作提供更為科學具體的建議,使我國的紀錄片能夠極大地滿足大眾的訴求,廣泛地贏得受眾的歡迎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實現紀錄片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共同推動我國紀錄片的繁榮發展。
注 釋:
①《姐妹》播出后,受到觀眾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新浪網與北京零頻道聯合為它制作了專題欄目,內容包括《姐妹》各集、各地的宣傳片、播出電視臺名單及其主要媒體的評論。為了便于后來者查閱,本文的樣本大多數來源于此,但是每個來源都經過校對無誤。新浪網獨家推出紀實片《姐妹》.http://video.sina.com.cn/tmp/xztsy/sister/.
參考文獻:
[1]梅瓊林,胡力榮,袁光鋒.關于受眾的表述:中國傳播學受眾研究回顧(2000—2010)[J].河南社會科學,2011(1):177-181.
[2]劉京林.傳播心理學研究的再思考[J].現代傳播,2008(2):32-33,38.
[3]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成明,編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廣州日報:零距離追蹤“發廊妹”悲歡離合[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27/12254633.html.
[5]瀟湘晨報.《姐妹》刪剪版入湘反響強烈[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31/20304694.html.
[6]新浪寬頻.浙江電視臺《姐妹》熱播的啟示[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28/17014666.html.
[7]新浪寬頻.何炅訪談:《姐妹》背后的故事(上)[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28/15544656.html.
[8]中國青年報:《姐妹》——說人話 講故事(2)[DB/OL].http://video.sina.com.cn/tv/2005-10-14/151911493.html.
[9]錢江晚報:真實的力量打動人 《姐妹》熱播浙江[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27/13424634.html.
[10]南方日報:《姐妹》聚焦發廊妹 溫情觀照非偷窺[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27/12234632.html.
[11]南方都市報:《姐妹》人性的記錄 良知的聲音[DB/OL].http://video.sina.com.cn/2005-01-26/13534623.html.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文獻信息研究所)
編校: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