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不僅關乎國家發展大計,更關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涉及家家戶戶,是百姓最為關注的熱點和焦點。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新聞報道日益引起社會關注。從16年前孫云曉的一篇《夏令營中的較量》引發的全國教育大討論,到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拍下的“大眼睛姑娘”發出“我要讀書”的心聲推動了希望工程的實施,再到去年“綠領巾”、“三色作業本”等教育事件相繼曝光,無不反映出教育新聞在公眾當中的影響力以及公民對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熱切期待。
十七大報告提出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六個方面社會建設,將“學有所教”放在了首位,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新聞,自然也就成為聯系民生的熱點話題。在教育新聞的報道中,我們既應著眼于國計,也應著眼于民生。
認清形勢,增強做好教育新聞報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之一。教育新聞宣傳工作是新聞宣傳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做好教育新聞報道,對于充分利用輿論工具,及時、準確地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形成有利于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良好社會輿論氛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新聞宣傳報道中稍有疏忽就容易引發社會矛盾,導致不穩定因素的增加。作為教育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認識教育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教育新聞工作的必要性、緊迫性,切實增強做好教育新聞報道的責任感、使命感。
明確任務,增強教育新聞報道的針對性
教育新聞必須把教育中心工作作為宣傳的中心,把教育重點工作作為報道的重點,把教育熱點工作作為新聞的熱點,及時報道教育戰線各項工作取得的新成就、新經驗,傳遞教育改革信息;報道教育戰線涌現出來的先進教師;報道教育戰線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不斷提高教育新聞的權威性、有效性、針對性和引導性,使教育新聞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教育工作涉及的范圍較廣,教育報道的對象十分廣泛。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學校教育而言,又包括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就教育工作本身而言,又有教育管理、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等。從民生的角度、從讀者對教育新聞的關注點來看,在選題時一定要體現“三貼近”原則。
首先,以權威的解讀報道黨和政府關于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從民生的角度而言,招生(小升初、中考、高考)收費、助學貸款政策等,都是社會關注度極高、牽涉每個家庭的教育政策新聞。教育新聞報道首先應該滿足讀者對教育政策的知情權,對這些新政策、新動向做出及時權威的分析和解讀,幫助受眾理清所面臨的形勢和對策。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事關國民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濮陽日報教育周刊采用一定的篇幅對全會精神進行解讀,并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專題報道,報道了一系列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的好做法、好經驗。通過采寫《這里的孩子真幸福——華龍區岳村鄉中小學德育工作側記》,報道了該鄉依托田村小學建成了全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基地,使農村孩子同城里孩子一樣享受素質教育,健康快樂地成長,稿件刊發后受到社會好評。
其次,以貼心的服務為讀者提供教育參考。人們常講,新聞工作要做到“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體現在教育新聞上,就是要做到貼近校園、貼近師生、貼近家長。濮陽日報教育周刊開設了“教聞聯播”、“教育時評”、“我們班的故事”、“教學札記”、“課改前沿”、“百花園”等欄目,本著為讀者服務的意識,滿足人們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需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2011年高考前最后的100天里,為幫助高三學子科學高效地復習,濮陽日報教育周刊特邀本市中學特級教師、省市初高中各學科帶頭人等成立“名師指導團”,針對高三年級學生在復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悉心講解。這些一線教師全面深入把握高考命題思路,迅速有效地調整備考策略,幫助考生明確高考復習的方向,確立復習的科學方案,策劃采寫了《幫莘莘學子踢好“臨門一腳”》等系列報道,從課程復習、心理調節、生活安排等角度進行報道,對學校、家長、學生備戰高考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高考結束后,教育周刊從專業常識、院校選擇、就業前景等方面,對近幾年高考中比較熱門的專業進行全方位解讀,受到廣大考生和家長的好評。
最后,用榜樣的力量報道教書育人的新風尚。在教育事業中,教師是一個主體。教育的成果離不開教師的努力,大力宣傳教育戰線的優秀人物,宣傳教師的優秀教法和管理方法,同樣是教育記者的任務。濮陽日報記者通過深入采訪,報道了捐資助學的典型趙俊方、家庭教育的典型安克慧、專家型名師的典型武鳳霞、職教專家吳公芳、身殘志堅的農村校長王格現等,他們均成功入選河南省十大教育新聞人物,樹立了濮陽教育的良好形象,為建設富裕、和諧、美麗的新濮陽提供了輿論支持。
改進文風,增強教育新聞報道的吸引力
教育政務報道多來源于官方會議和文件,要將會議或文件精神準確地傳遞給受眾,必須把文件語言轉換為受眾能接受和理解的語言。教育新聞必須以改進文風為突破口,改革新聞報道表達方式,杜絕會議報道程式化、政策解讀生硬化、典型報道扁平化等現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新聞工作者要結合當前全國新聞戰線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創新宣傳思想,不斷改進文風,深入基層,深層次、多角度地挖掘教育新聞,多出力作、多出精品,營造有利于教育跨越發展的輿論氛圍。
濮陽日報記者深入各鄉鎮、社區,用“誠心”聽民聲,與老百姓心貼心、面對面,體驗基層生活,用“老百姓的語言”寫報道,用典型的故事、真實的場景,從不同側面報道百姓心聲,采寫了《14萬孩子,當親情缺失時》、《讓陽光照亮孩子“留守”的天空》等系列報道,用文字反映了留守兒童的訴求,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稿件刊發后,市婦聯、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均采取措施,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教育。
基層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是最好的源頭活水。新聞工作者只有走出高樓大廈,跳出文山會海,走進基層,才能擁有取之不盡的鮮活素材,寫出打動人心的精品力作。去年,濮陽日報記者在市油田十九中采訪時偶然發現,午餐時學生在餐桌旁靜立等候,由桌長盛飯依次傳遞。在整個吃飯過程中,沒有一個人說話。餐后,學生們有序地走出餐廳,地上看不到一點兒雜物。記者經深入采訪得知,這是該校“三省”教育的效果。2011年12月3日《濮陽日報》在一版頭條位置刊發《市油田十九中:“三省”教育在全國引發“蝴蝶效應”》,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新華每日電訊》、《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相繼報道了“三省”教育經驗。中國倫理學會德育專業委員會在市油田十九中專門成立了“三省”教育研究中心。山東、河南、內蒙古、新疆、遼寧、江蘇、重慶等地的一些學校先后組團來市油田十九中參觀學習,并實踐推廣“三省”教育。
教育,是一個永恒的社會公眾話題。不管是正在接受教育服務的學生,還是教師以及置身于家庭教育之中的家長,會在教育方面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在教育新聞的報道中,記者要關注讀者的心理需求,為受眾搭建話語平臺;在采訪中記者要采取調查等方式,給受眾提供話語平臺,幫助受眾釋放自己的情感。
(作者單位:濮陽日報社)
編校: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