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聞記錄歷史的進程中,人物報道作為新聞報道中最常見、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意義和作用重大。由于改革浪潮和平民化思潮的沖擊,曾經高度集中統一的政治和媒體格局有所轉變,傳統的典型人物報道越來越難以像以前一樣產生轟動效應。與此同時,非典型人物報道愈來愈被重視。《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中的人物通訊作為非典型人物通訊的代表之一,以其用精彩故事承載人物、突出表現人物個性、在場景中刻畫人物等寫作手法,在社會轉型期的劇烈變化中,通過普通百姓“不普通”的命運來反映人性的真善美及社會變遷,贏得了受眾的青睞和贊譽。作為長期供職于《中國青年報》的一名記者,筆者長期學習和研究《冰點周刊》的人物通訊,并在編輯指導下采寫了一些人物通訊。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學習體會和采寫感悟,淺談非典型人物通訊的寫作技巧。
【關鍵詞】轉型;冰點;人物;非典型
概 述
新聞無法離開人物。新聞就像影子一樣難以與人分割。由于人們需要了解身邊其他人的生活狀態,以滿足自己的窺探欲望,并需要從同類當中尋找思想和行動榜樣,催生了讀者對人物報道的需求。相較于無生命的事實,人的題材更易于喚醒讀者的反應,引起關注和思考。同時人物報道更能經受時間的長久考驗并能廣泛傳播,所以媒體都對人物報道厚愛三分。
受傳統觀念和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我國新聞界曾一度在極左的泥潭中掙扎,以違背客觀規律為代價,臆造出許多脫離實際的“典型人物”,把人“塑造”成了“高、大、全”的“神”。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我國社會朝著價值多元化、結構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社會自主性相對大為增強,價值觀念趨勢明顯多元化。時代的變遷促使受眾和新聞媒體都在改變。一方面,隨著傳媒時代的來臨,國內受眾對于媒體不再陌生,自媒體也為其積極參與新聞報道提供了平臺基礎;另一方面,隨著向市場經濟的發展,媒體競爭更加激烈,媒體開始愈加關注受眾群體的趣味和喜好,努力貼近受眾,非典型人物報道日漸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角之一。作為始終涌動著改革創新的沖動,始終熱情地為新生事物鼓與呼的精品報紙欄目,《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的人物通訊在激烈的歷史變革中脫穎而出,它選取普通人“不普通”的命運和生存狀態,并以此反映社會真善美及社會變遷,推動民主政治、法治社會、市場經濟進程。
《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及其人物通訊
在《中國青年報》異彩紛呈的系列專欄專版中,《冰點》光輝耀眼。從1995年至今,從原來的冰點欄目專版到后來擴充的《冰點周刊》,新聞價值取向一以貫之,取得令業內矚目的成就。1996年,“冰點”欄目獲得“中央主要新聞媒介名專欄”稱號;2003年,“冰點”被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評為第二屆“中國新聞名牌欄目”。多年以來,《冰點周刊》的報道一直在中國青年報讀者閱讀調查中穩居閱讀率前列,在全國新聞界中深受推崇。
在《冰點周刊》報道的這頂王冠上,人物通訊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冰點周刊》報道中的人物通訊以“更多地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想法”為新聞報道方針,率先將“平凡人”、“平凡事”作為中央媒體新聞訴求的對象,以“普通人占這個世界的99%,只有贏得平凡,才能贏得世界”作為采寫理念,闖出了一條以對“非典型人物”細膩、生動的描述為基點,全面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與變遷,謳歌真善美、抨擊假丑惡的新路子。
《冰點周刊》非典型人物通訊的寫作技巧
曾經的典型性報道中的人物,如同京劇中的臉譜,事跡往往被八股化,遠離了人的本性,讓人感到可敬但難以接近,也難以引發向其學習的動力思潮。而有些電臺、都市報的一些人物報道中,則充斥著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情殺暴力的故事情節,部分創作者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在喧囂躁動的世界繼續釋放恐慌焦慮,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這些人物通訊不是讓受眾閱讀思考的,而是讓讀者厭煩或受刺激的。如何讓人物真實地躍然于報道之中,又充分滿足讀者的閱讀興趣呢?
《冰點周刊》原主編李大同在《漫話冰點》一文中說:“一個專門刊登長篇報道的欄目,要做到使讀者愿意讀并持續讀下去,有兩個最重要的條件:一是選題得當,二是與所選題材相稱的內容和最佳的表現手段。”這樣的觀點,對于人物通訊報道同樣如此。經過多年的學習、思考和實踐、總結,筆者認為,以下6點寫作技巧有力強化了《冰點周刊》人物通訊的可讀性、傳播力,使其人物通訊具有了非常獨特的魅力:
用精彩故事承載人物。普通的非典型人物的獨特經歷或遭遇能成為新聞,價值就在于故事的精彩。此外,記者不能自己跳出來描述一個人,比如這人怎么感人或險惡,如此會顯得單薄而無說服力、感染力,要用人物自己的行為來舉證,因為行為能真實而具體地表現出他的追求和內心,而有效反映人物性格的行為集合就是精彩的故事。此外,精彩故事也是判斷被報道人物價值的標尺。選擇或寫作被報道人物的故事時,不能讓讀者一看標題就喪失閱讀興趣。
獲得《南方周末》2006年“致敬之年度特稿寫作”的是《冰點周刊》的人物通訊《無聲的世界杯》。“天下著大雨,6名農民工卷著褲管,打著傘,深夜站在廣州街頭一個露天大屏幕下,仰著脖子凝神觀看正在轉播的世界杯。邊聽廣播電臺的直播,邊看無聲的大屏幕。”[1]此文有力地詮釋了記者要想刻畫出精彩的人物形象,必須在立意上避熱就冷,從那些相對不惹人注意的百姓生活中尋找選題,而不是任意拔高和修飾。
突出表現人物個性。一個非典型人物能夠被報道并為讀者所樂于接受,重在表現個性。個性化的情節表現個性化的人物,個性化的人物又表現特質主題,[2]而一個人在重大關口所做出的選擇最能體現個性,因此要在一個人紛繁復雜的事例中淘得真金,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精挑細選。
例如《人在流淚 心已寬恕》一文中記者就寫道:“可這個日夜思念愛子的悲痛欲絕的母親,卻在兩年后接受了調解,原諒了一個殺人犯,挽救了這個殺死自己兒子的兇手的生命。事情傳開后,有人這樣形容這個母親:‘她的心臟有兩個心房,一個在流血,一個在寬恕。’”“她的心臟病突然犯了,蒼白的臉黯淡下去,眼圈越來越黑,嘴唇越來越紫。”[3]希望兇手以命償命是母親們的共性;然而目睹兇手及其母親的可憐,張艷偉人性中的善念促使她原諒了年青可憐的兇手,這則是張艷偉人性的光輝。
在場景中刻畫人物。人物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特定的環境和場景中。通過場景的描摹和勾勒,刻畫人物當時的內心狀態和所處的環境,能更真實準確地凸顯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時,現場感的描寫可以打破一般人物報道中平鋪直敘的索然無味,使靜態的文章動起來。
好的記者,一定是一個非常棒的裁縫,他能把人物和背景不露痕跡地縫合。在《鄉村惡教》一文中,筆者在文中描述了一個內心陰暗的代課教師上課前的場景:早晨8點,上課鈴響了,19歲的鄉村小學教師杜保岑走上講臺。“上朝!”杜老師扯著嗓門喊。“吾皇萬歲萬萬歲!”班里27名小學二年級學生跪在地上或凳子上回應,奶聲奶氣。[4]在這幕滑稽而可悲的場景中,虐待學生的代課教師杜保岑粉墨登場,其扭曲的心態令人一覽無余。
巧妙運用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人物不能在作品中用眼神和動作交流,讓人物自己站出來說話,是讓人物報道保持原生態的重要途徑。對話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直接話語方式,能敘述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思想。另外,陳述時讓被采訪人自己出來說,整個文章的節奏就發生了變化,避免一陳到底。《冰點周刊》的人物通訊通過把對話引入到人物報道中,從而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和內心世界,凸顯人物的獨特性,并使人物形象更為細膩、生動、豐滿。
“今年農稅改革,正稅是多少,附加稅是多少?”48歲的農民葉彥智詢問。“反正就是這一疙瘩,寫在紙上的全是農業稅。”鄉干部很不高興地回答。[5]在《憲法給我的權利》一文中,寥寥數語就將農民葉彥智爭取權利的執著努力和鄉干部跋扈蠻橫表現得淋漓盡致,并運用話語之間的矛盾拉開下文雙方的沖突。
用細節描繪人物的生動與豐滿。著名導演鄭君里強調說,如果能抓住并表現出人物性格的一些細節,人物就能活靈活現地出現在觀眾面前,使人物在細節中顯得更為豐滿和真實。細節描寫還可以把單調乏味的題材變成令人關注的話題。精彩的細節描寫,會增加報道的可讀性,強化讀者對報道的印象。
《冰點》的人物報道就十分注重用細節呈現人物個性,在《〈每周質量報告〉的雙重困擾》一文中,記者徐百柯用這樣的導語來引導讀者關注一個女記者痛苦的心情:出租車的計價器一個勁兒往上蹦字。已近午夜,司機時不時會疑惑地看看表。佳琳望著窗外,一言不發。上車以后,她只說過一句話:“師傅,你拉著我隨便逛逛吧。”[6]
交叉使用陳述、描寫和話語。一個好的人物報道通常用陳述、描寫和被采訪對象之間的言語三種方式交叉寫作來完成。一般新聞主要是以敘述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寫和引語,長報道更要交叉用,一陳到底很容易讓受眾喪失興趣,不斷地來回轉換,故事才能寫得跌宕起伏。
在《鄉村教師的打工日記》一文中,筆者講述了54歲的鄉村教師杜滿堂為勸阻兒子輟學外出打工,隱瞞年齡和身份,挑選最苦的地方親身體驗打工生活的故事。在文章中,筆者按照編輯的指導,交叉使用陳述、描寫和話語,將杜滿堂打工時經歷的種種磨難寫得細致入微,整體故事也因此得以講得引人入勝:有一次,卸凍魚時,幾十個鐵盤嘩啦一聲從車上滑下來,兩盤凍魚砸到杜滿堂的腿上。老板不管,他只好自己掏錢到診所里包扎了一下,整整一個月都蹲不下去。直到現在,他的腿上還留著兩個巴掌大的黑疤。這一切,都原原本本地記錄在杜滿堂的小本子里。在打工的一個多月時間里,他隨時做好了遇險遇難的準備,還給愛人打了個電話,告訴她日記放在什么地方。“萬一我出了什么事兒,她可以找到日記本。”[7]
結 語
人物報道形式的變革已成為時代呼喚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平民化浪潮使非典型人物報道的地位日漸重要,以往“高、大、全”的報道模式已經逐漸被打破,人物報道開始注重個性細節,還原人物本身,回歸于人性。《冰點周刊》人物通訊運用貼心平實的寫作技巧表達新聞事實,敘事風格呈現出較強的文學性,始終以人性和求實的態度,關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運”,代言人性與良知,既呈現了當代普通個體的命運和生存狀態,同時又使人們分享了普通人身上所折射出的信仰和價值,以真正推動社會進步。這種人性的回歸和尊重而不一味地迎合讀者的定位是對傳統報道方式、題材乃至領域的突圍和創新,得到了廣大受眾的青睞,具有風向標作用,也為更好地改革人物報道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由此探索出的非典型人物通訊的寫作技巧值得廣大新聞從業者借鑒和學習,從而為其變革提供啟示。
參考資料:
[1]包玉敏.無聲的世界杯[N].中國青年報,2007-10-24.
[2]葉永泉.克服人物報道的同質化問題[J].新聞愛好者,2012(3下).
[3]從玉華.人在流淚 心已寬恕[N].中國青年報,2011-03-23.
[4]韓俊杰.鄉村惡教[N].中國青年報,2004-06-23.
[5]劉萬勇.憲法給我的權利[N].中國青年報,2004-07-14.
[6]徐百柯.《每周質量報告》的雙重困擾[N].中國青年報,2004-07-07.
[7]韓俊杰.鄉村教師的打工日記[N].中國青年報,2009-04-01.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報社河南記者站)
編校: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