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市場總體低迷的時候,又傳來廣州限購的壞消息。對此,我堅決反對。魯迅說過,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光說反對是于事無補的,需要將理由講清楚并能服人才行,故現將反對的理由及由此產生的一些思考闡述如下:
反對的理由:
第一、與中央穩增長、促內需的方針不符。當前經濟增速放緩,雖然是主動結構調整的結果,但國民經濟增速已降至正常的下限,再低可能出問題。坊間屢屢傳出政府要“救市”的謠言,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我的估計。在這樣的時候,廣州市出此下策,我看至少是只顧地方而不太顧國民經濟全局。也許廣州市政府會說,此政策只會影響十幾萬輛汽車的銷售,影響很小。須知現在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貢獻12%的就業、13%的稅收和10%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舉足輕重,不可小覷。去年北京市限購,大約減少市場銷售50萬輛,影響經濟增速約2.5~3個百分點。這次廣州市限購,也可能影響0.5~1個百分點。
第二、限購不利于節能減排,不利于自主品牌。上海和北京的教訓都已表明,無論是拍賣還是搖號,都會引導消費者買貴車、買大車、買外資品牌車。
第三、可能有連鎖反應。國務院一直有文件,不允許地方出臺限制汽車銷售的政策,2009年的調整振興規劃更是明文禁止。對此上海市也不敢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是借口世博會,承諾世博會后再逐步糾正。北京市的限購,雖然也不甚合理,但也經過國務院匯報并征求各部門意見才實施的。我更加擔心的是此風會長。以后會不會有更多的城市視國務院禁令為無物?
思考:
之所以出現廣州市頂風限購這樣的情況,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汽車產業發展是其中一部分)產生的不和諧。我們在利用汽車發展交通運輸、積累財富的同時,如何解決汽車發展帶來的資源、能源、環境、交通問題,這是有識之士早就提出的如何迎接汽車社會的問題。
對此問題,汽車行業責無旁貸,肯定需要盡全力節能減排,才能爭得發展的空間。
在這里我特別想問的是,地方政府的責任是什么呢?難道就是一方面大力招商汽車生產項目,另一方面,一旦擁堵,便采取簡單限購的辦法嗎?我認為,如果是一個負責任的地方政府,首先應該做好城市的規劃,包括建立綜合的交通體系,包括道路的設計、道路占城市面積的比例、交通管理等。
在此我提出一個參照指標:城市單位面積道路上承載的車輛數量。如果該指標不特別高而城市擁堵不堪,一定是管理上出了問題。再者,我認為,讓轄區內的人民幸福是地方政府的責任,如果其人民不能自由地買車用車,幸福肯定是不完全的。
再思考:
前不久,我到廣州參加一個汽車項目的奠基儀式。在儀式上,該市主要領導的興奮之態溢于言表。我怎么也沒想到,這位領導在祝賀與鼓掌的同時心里盤算著限購!其實仔細想想,這也不能完全怪他。應該是我們的政策體系促成了這種一方面招商汽車項目,一方面限購的怪現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地方稅收主要來源于工業項目,而且生產過程中的稅收畸重,消費環節的稅收畸輕。這恰恰促成了地方政府重招商、輕消費的痼疾,中央怎么三令五申也沒有用。
如果上述思考成立,解決的辦法也就有了:可以把一部分在汽車生產過程中收的稅,改在上牌時收,而且納入地稅范疇。這樣可以一舉兩得,既治了地方政府盲目招商的病,又治了地方政府不重視擴大消費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