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車市不需“救”而應“導”
2008年以來的上一輪刺激政策導致汽車市場以超常速度增長,也是在同一時間段,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和資源、環境及社會間的矛盾驟然緊張。在當下中國追求可持續、和諧發展的背景下,以拉動產銷量為目標的救市政策只會加劇這種緊張關系。救市政策的一個先天缺陷就是普惠。其結果是,一方面,瀕死的企業又活過來,不利于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所有的產品都得到“照顧”,不利于產品結構向節能、低排放轉變。最終,在低水平、重復擴張的沖動下,中國汽車過去存在的各種弊端再次重演,產業競爭力依舊徘徊不前。
摘自吳迎秋《當前車市不需“救”而應“導”》
汽車業的破壞性重組不可避免
我們不能真正等到大批企業“死去”的時候再高呼產能過剩,那時候,千萬工人將失業,地方經濟將受到重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結局最悲慘的將是自主車企,最糟的狀態下,它們可能“一步退回解放前”且再無翻身機會,這意味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徹底失敗。單純依靠市場的自我調整,是無法規避破壞性重組的。當然,我們并不拒絕破壞性重組,但如何將其傷害降到最低,且在這輪重組中適當保護一下羸弱的自主品牌?難怪有人說,那些一味高舉市場旗幟,高呼繼續擴大產能的人不是在幫助,而是在禍害汽車產業。
摘自袁濤《車市不振 汽車業的破壞性重組或不可避免》
中國汽車業應向歐盟學習什么
有消息稱,由于有了節能與新能源規劃,工信部將不再制定“十二五”汽車產業規劃。綜觀歐盟的汽車工業規劃,除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之外,還涵蓋靜音技術、汽車安全、法規標準、信息互聯、成本控制、市場準入、國際貿易等,全面性和科學性值得借鑒。希望中國汽車產業規劃不僅能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提供方向和支持,也能在自主品牌、新技術新工藝、零部件、國際出口等方面大有作為。
摘自馬連華《中歐對比 中國汽車業應向歐盟學習什么?》
堅持是品牌成功的必然規律
很多中國品牌在經歷了數年的“野蠻成長”,具備了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后就“自以為是”,甚至放棄了對品質的堅持,“質量鏈”的脆弱使中國制造屢遭惡名。堅持是品牌成功的必然規律,沃爾瑪始終堅持給消費者折扣、天天低價;勞斯萊斯始終堅持手工制造;同仁堂始終堅持品質過硬;阿迪達斯始終堅持賽事贊助……堅持為他們塑造了良好的口碑、堅持為他們培養了穩定的消費者、堅持讓他們平穩發展。中國品牌也只有摒棄浮躁,堅持腳踏實地,了解品牌傳播的基本規律,堅持產品質量和服務,堅持消費者為中心,才能實現品牌的基業長青。
摘自李光斗《向寺廟學品牌塑造》
得90后者得天下
當90后成為有特色的一群人,而且即將規模進入職場的時候,作為品牌怎么跟他們全方位接觸呢?新鮮傳媒就是一家專注于在校大學生——這一優質細分市場領域的校園生活服務公司,正在逐步建立國內第一個融合無線、互聯網和校園實體店的“新鮮派”校園生活服務互動平臺。在過去2年,新鮮傳媒在業務形態上進行改變——“從為企業提供針對大學生的營銷服務,到直接為大學生提供生活服務互動平臺”。新鮮傳媒創始人紀中展預計,每年中國企業會在大學校園里投入將近200億的營銷資源,而大學生的購買力整合也還有巨大的空間。
摘自袁岳《得90后者得天下》
銀行暴利時代開始終結
銀行乃經濟中的中間產品,本身并不創造財富。中國銀行業的暴利,已經開始窒息經濟的正常發展。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銀行多過公共廁所,可見其利潤之高。銀行中間業務不足,風險控制能力差,資金運作效率低下,是中國銀行久為人詬病的通病。缺少競爭,使這些問題的改善十分緩慢,銀行依然躺在政策保護之下吃利差,而且越吃越風光。市場開放,利率市場化之下,銀行的暴利時代已經開始結束。
摘自陶冬《銀行暴利時代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