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動力電池行業)總體來說還是要求低了點。原來我想至少在200公里以上。”對于國務院最近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定到2015年純電驅動模式下續駛里程不低于150公里等規定,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專職副理事長王敬忠這樣說。
他告訴記者,目前國內一些較好的企業能夠滿足續駛里程200公里的要求。近幾年,電池行業每年都有新變化。通過不斷研究,添加一些納米材料、金屬元素等方式,電池性能不斷提高。
“最好的標準是充一次電能行駛300公里,這樣就表明成熟了。”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電池容量問題。這就需要實現電池材料的突破。二是安全性。他說:“電池的安全性一定要放在第一位。一旦電動車安全出了問題,發生燃燒、爆炸,這樣的問題比電池本身的問題大得多。當提高電池容量與安全性之間發生矛盾時,一定要首先考慮電池的安全性。”
在電池材料選擇方面,王敬忠認為磷酸鐵鋰電池安全性好、成本低,而且循環使用壽命長,最適合電動車使用。
談到國內電動汽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王敬忠認為,我國的動力電池行業目前處于高投入少產出的研發階段,三五年后才會進入大規模使用階段。
“發展較快,規模化不夠。”對于動力電池行業現狀,王敬忠做了這樣的概括。目前有意向投入的企業大約有幾百家,真正能做起來的也就二三十家。為此,他認為《規劃》將重點建設動力電池產業聚集區域,推進規模化生產,形成2~3家產銷規模超百億瓦時的龍頭企業等是非常及時的規定。
“遍地撒芝麻,誰也搞不大,誰也搞不好。”王敬忠說,“任何一個行業都應該培養自己的主力軍。”他表示期待,接下來國家就會有一些相應的投入,讓所有企業都參與到競爭中來。
同時,王敬忠認為,低速電動車雖然不是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但是這個特定歷史階段有市場需求,政府只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標準,加強監管,就能很好避免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