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志V5、夏利新 N3已經上市,R008全新時尚小車和夏利新 N3另一車型也將陸續登場??天津一汽正在加快推出新車型。從1986年引進生產第一輛轎車CHARADE (夏瑞特),第一代夏利轎車紅遍中國大江南北,圓了很多中國人的轎車夢。而今,“老”夏利正在謀復興。
曾經的輝煌 李安定在《車記——親歷·轎車中國30年》一書中這樣寫道:
在90年代,中國轎車“三小”,特指天津夏利、廣州標致、北京吉普三個地方項目。1984年,天津引進日本大發技術生產微型面包車。兩年后,作為一種變形車,引進了大發剛剛投產的1升排量夏利微型轎車。鄧小平看了夏利,夸贊不錯,于是這個車型就小打小鬧地干起來。1987年,夏利入圍“三小”,更是埋頭苦干,到1994年,已經形成5萬輛的生產能力。……對于百姓大眾來說,夏利是繼“面的”之后享受轎車文明的一個臺階。夏利價格不到10萬元,省油,車身短小靈活,維修成本低,頗受百姓待見。當時中國出租車保有量中天津夏利占39%,坐了頭把交椅。 輝煌時期的夏利號稱是“小小夏利車,紅遍全中國”。上世紀90年代,夏利成為人們爭相搶購的對象。很多人的有車生活是從夏利開始的。有資料記載,當時很多人為了搶到一輛車,甚至用磚頭拍車,用鑰匙劃車來占位說,“這車是我的了。”到2009年,已經累計實現產銷130萬輛。
由于夏利車的良好口碑、天津夏利作為“三小”之一的特殊身份,夏利車成功占據了出租車的市場。有資料顯示,截止1996年,國內出租轎車有80%以上是夏利,2000年夏利仍然占出租市場的三分之一,直到現在,乘坐出租車時,仍能聽到一些老司機對夏利的懷念。
隨著時代的變遷,天津夏利走入低谷。夏利的轉折點,始于2000年中國加入WTO。到2001年年產只有5萬輛,連續幾年出現虧損,曾經叱咤全中國的夏利車漸漸被人們遺忘。
2002年一汽集團和天汽集團重組,積重難返的天津夏利開始逐步恢復生機。8月,許憲平上任后提出天津一汽應定位“經濟型轎車自主研發的生產基地”,并將打造3萬至5萬元可靠性高的小型車作為突破口。3年后,天津一汽重獲新生,產能提高了近一倍,銷量增長兩倍多。隨后,新車型開始接連推出,2003年推出夏利A系列后,銷量達到8萬輛;2004年推出夏利N3,產銷量上升到13萬輛。
靠自己的雙腿站起來 2006年以前,天津一汽的產品生產停留在簡單組裝階段。按夏利企業內部人的說法是:“賣的都是速凍餃子,皮兒、餡兒都有了,只需要煮熟了把它賣出去就行。至于怎么和面,餡怎么拌才好吃,我們并不知道。”
2006年,王剛就任天津一汽總經理后,決心改變天津一汽不能自己造車的狀況。
“我們過去企業在困難的時候,特別是在2000年、2001年的時候,我們大概有200多名大學生從企業離開了,這是我們最痛心的一件事情……我們現在這個企業也建立了博士后的工作站,同時引進了5名博士、45名碩士,在這些方面都將成為下一步支撐我們自主研發很關鍵的因素。”王剛對媒體說。
2010年,一款時尚小車威志V2的上市開始改變消費者對天津一汽的印象。其稍顯時尚的外觀,讓習慣了天津一汽多年來單調車型的消費者感到一陣變革的清風。
威志V2是基于豐田旗下成熟的NBC平臺,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研制推出的。由于自身基礎薄弱,加上當時王剛下定決心要完全自主開發,這款新車,耗費資金2個億,用時3年左右才正式推出。
作為一汽集團自主小型車生產基地,王剛堅持天津一汽在集團的定位,“一是靠自己獨立過日子,不向爹媽伸手,還能幫助自己的兄弟(華利);二是要下大力氣搞自主研發,自主創新。”
據一些天津一汽4S店反映,盡管“小問題比較多”,但現在威志V2仍然是市場銷售的主力車型之一。令人欣慰的是,天津一汽終于“靠自己的雙腿站起來” (王剛語)了。
王剛也承認,這樣的代價是開發時間過長,導致產品換代周期過長,影響了產品對市場做出及時的回應。
威志V2之后,王剛改變了完全依靠自己搞新車開發的路子,開始嘗試與國際上的大公司合作開發。其后,新車上市的速度開始加快。
學習豐田 持續改善 出任天津一汽總經理前,王剛在一汽豐田工作多年,對豐田的精益生產方式深有感觸。
當王剛懷著滿腔熱情走進天津一汽工廠,眼前的景象大大出乎他的想象:車間工人有的在洗衣服,有的干脆躺在板凳上睡覺。
王剛明白,要改變現狀,需要“一點一滴去做”、“不要急于求成,并不是想到了就能馬上做到”。王剛為天津一汽開出了“學習豐田”、持續改善的藥方,決定采用降低采購成本、工藝改善、節能減排改造、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等措施,持續挖掘內部成本潛力。
由于天津一汽做經濟型轎車的定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發展。“因為做經濟型轎車,質量做不好活不下去,成本問題解決不了永遠過得很艱難。我們認為目前的成本還有繼續優化的潛力可挖。比如抓好了質量本身就是降成本,我們工作效率如果能提高30%成本就會大大的降低。應該說在這些方面我們還要很好的向豐田學習,企業內部的成本還有很多地方可挖。”王剛這樣說。
王剛在面前繁雜的事務中選取了兩塊“試驗田”:一是天津一汽華利,二是發動機廠。
2008年,天津一汽重組一汽華利。這是一個已經沒有生命力的瀕危企業,彼時一汽華利已停產3年,資產負債率高達380%,華利工廠整合時,2000人的工廠人均年齡46歲,只有5個大學生。為拯救華利,天津一汽不僅每年投入1億元幫助其轉型,還對華利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現在的華利有全新的廠房、全新的設計、全新的設備,全新的產品結構、15萬輛的產能規模,連續3年員工工資上漲,成為天津一汽的新增長點。
“過去認為是一大包袱,現在一定要成為一大財富。”王剛這樣對華利員工講。
發動機在汽車企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剛將天津一汽發動機廠作為持續改善的重點。經過全方位、多層次的改善之后,現在天津一汽發動機廠年售后索賠率降低20%,每年的成本改善在6%~7%之間,工作效率提高了3倍。王剛對記者說:“以前一個工人一年只能生產60多臺發動機,現在能生產177臺。”內涵式的變化正在悄悄發生。
2009年,當質疑豐田的聲音越來越多時,王剛領著天津一汽學習豐田已經3年,在產品結構、產品銷量、工廠改造以及管理架構方面都開始呈現出新的面貌。
天津一汽2011年年報顯示,華利公司 15萬輛整車生產能力已建成投產;新研發中心的建設主體工程已經完工;5萬臺發動機和 10萬臺變速器能增改造項目業已完成。
今年以來,天津一汽針對市場變化,加速推出新產品。北京車展,天津一汽展出了新車威志V5,引來了眾多關注的目光。其最大亮點是創新性導入了“智能雙I”理念——I-Save 我節能,I-Safe我安全。
在油價高企的時代,天津一汽在節能方面做了不少文章。據介紹,威志V5不僅是被動降低能耗,更是主動提高能效。搭載VCT-I技術的高性能發動機,配合全新引入的ISS智能節油系統和EPS電子助力系統,更適合在城市擁堵路況中行駛,節能效果明顯,百公里綜合油耗最低達到5.6升/百公里。威志V5智能節油型及旗艦型產品,完全滿足國家三階段“節能產品 惠民工程”的要求,享受國家3000元惠民補貼,并達到了國五的環保標準。
在安全方面,威志V5不只是被動防護,更是主動防患未然。TPMS胎壓報警系統、BOS剎車優先系統和ISO-FIX兒童安全座椅固定裝置等先進的安全技術裝置,更能全方位地保證駕乘人員的行車安全。
“十二五”期間,天津一汽將投放9款新車,到2015年,要實現產銷60萬輛的目標。在打造“新夏利、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突破”的三新戰略指引下,以產品升級、質量提高、規模擴大、品牌提升和體系做強為工作主線,實現產品競爭力、產品質量等六方面的突破,使天津一汽能夠長期可持續發展,實現“造小車精品、做小車大師、建核心企業”的企業愿景。或許,天津一汽的蛻變還不夠迅捷,但只要方向明確,不斷進步,希望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