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市場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路線 要不要禁止低速電動汽車?長期以來中國的有關機構一直對其采取封殺的態度。是否禁用鉛酸電池?政府部門因生產管理不善、有污染,就下令禁止?,F在國內正大力投資充電設施,設置百城千輛試點城市,實行財政補貼政策,但符合指標的電動汽車實在不多。中國工程院和科學院受發改委委托組織了一個咨詢項目,即“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研究。這個項目是由本人負責,但本人對兩院報告的表達未必全面。
兩院報告的基本思路是市場引導、低端切入、扶小促大、多層次發展。市場引導要求要揚長避短;低端切入意在以低帶高;扶小促大則指進行零部件攻關,實現多層次發展。長期以來,政府管理部門對相對低速的短程電動汽車,一直采取遏制態度,不發牌照,不循序運行。有人認為,主張鼓勵低速電動汽車發展就是主張發展100年前被燃油車取代的電瓶車,會被外國人笑掉大牙。
但什么是高技術?事實上可以是以最低代價充分滿足人類和社會需求的就是高技術。低端切入是為了揚長避短,先低端后高端是循序漸進,按規律發展,今天的低端就是明天的高端。至于如何看待市場,有人認為市場要服從計劃,市場可以引導。不錯,這句話也有正確之處——對于過去還沒有的、市場還沒有認識的新產品,有時候需要適當的宣傳和試用,有些還需要用法規和行政手段來推動。作為政府,在掌握強大行政手段時,絕不可以蔑視市場需求,因為市場需求往往代表著廣大人民的利益。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強有力的手,沒有絲毫的官僚主義。只要充分依靠市場的力量,就可以極大地推動經濟與科技的發展。過分強調政府權力,反對市場引導,往往會妨礙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從市場的現實看目前的爭論,長期以來中國的市場對指標相對較低的電動車需求較大,因其價錢便宜,最高的車速是50到70公里/時,使用成本很低,是普通汽車的1/5~1/4,充電非常方便,可在自己家完成,相當于空調,不用補貼還能盈利,并且反哺科研。
低速電動汽車是否禁止以市場需求為依據,而產業和交通管理部門總是采取壓制需求的態度。速度較低的電動汽車起初的確會給交通管理帶來不便,但中國市場廣闊,不同特點的地區,不同的人群存在多層次的需求,“政府PK市場”的結果是國家需要的電動車,市場不歡迎,市場需求旺盛的電動車,政府不允許。行銷歐美市場的產品,在國內被貶為落后不堪的垃圾技術,理由是發展這類產品會耽誤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大好機遇。發達國家沒有公告管理,卻有低速電動汽車標準,而我國實行公告管理,指標稍低的電動汽車拿不到準生證,不許行駛。
低速電動車的“農村包圍城市”之路 在全國電動車步履艱難的時候,山東省汽車行業制定了自己的電動車技術標準,山東省新能源汽車保持了快速增長,2011年全年生產的新能源汽車達到6.8萬輛,其中純電動客車,大車約700輛,混合動力車170輛,小型低速電動車64202輛,銷售收入300億元。僅時風一家去年產量就達到3萬輛,產銷供不應求,同比增長98%,低速電動車和傳統汽車市場互補,呈現了新興市場的朝氣蓬勃。
據了解,時風2011年總產值達280億(包括農用車與農機),其中低速電動汽車產銷近3萬輛,2012年計劃5萬輛。時風生產兩種車型,一種是最高車速50公里,還有一種是80公里。在使用成本上,時速50公里/小時的每公里用電8分錢,80公里/小時每公里是1毛錢,時風的職工中有很多人都開這種車上下班。如果是夜間充電,費用還可以減一半,每公里約為4分錢,速度高的就是5分錢。它的經濟車速是5公里左右。原來老款的電動車約為28000元人民幣,而現在新出的電動車是4萬元人民幣,不僅外觀更好看,還帶空調、助力轉向等。
此外還有鄭州的龍瑞電動車,產量約為6萬~10萬輛。
電動汽車為什么不宜好高騖遠,一味追求高指標?原因就在于動力電池價格高、重量大,一般比同級別燃油汽車更重。需要的能量越多,電動車的重量越重。在車速一定的情況下,續駛里程長則能量需求大,價格與重量猛增。電池增加就要求更多的能量和電池,形成電動車重量的惡性循環。 “減肥”、少裝電池是電動汽車的明智選擇,目前大有星火燎原之勢,山東省制定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及充換電站的技術標準,河南也出現中低速電動轎車的牌照,廣東出現“粵EXXX電”牌照的電動車。2012年3月,河北邢臺通過了西班牙政府交通部門頒發的EEC認證證書。事實上低速電動車的發展本可以更快,但政策未能順應民意已耽誤十多年。
從最近電動車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小城市出于交通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已經從實踐中體會到小型電動車在短途運輸中的重要性。中小城市和農村用的低速短途小型電動汽車在不被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頑強生產壯大,出現小型電動車多層次發展的趨勢。由于越來越多的中小城市和鄉村在發展電動汽車中嘗到甜頭,正準備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將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我國新能源汽車能否迅速產業化就看選擇走什么路,可以靠市場需求拉動電動汽車的產業化,靠小型電動汽車的低成本優勢產生效益,帶動零部件關鍵技術的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