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聞輿論監督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新聞工作者只有了解它,遵循新聞輿論監督發展的規律,才能更好地進行新聞輿論監督,為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關鍵詞】新聞輿論監督;內涵;實質和意義;發展趨勢
新聞輿論監督是新聞傳媒運用新聞輿論手段對社會所實行的監督,是一種公眾廣泛參與、公開表達意見的社會監督。它對于發揚人民當家做主的精神、保護公眾參政議政的熱情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聞工作者只有充分理解新聞輿論監督的內涵、實質和意義,遵循新聞輿論監督發展的規律,了解新聞輿論監督的發展趨勢,才能更好地進行新聞輿論監督,為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輿論監督的力度逐步加大,對高層的監督逐步加強
近些年來,雖然我國的新聞輿論監督有了較大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令社會公眾不太滿意之處。社會公眾認為,監督力度不夠,特別是對高層的監督力度不夠。此外,受眾也批評了少數記者的畏懼權貴、縮手縮腳等不良作風。
因此,輿論監督的力度必須加大,也必將加大,既要對國家決策(特別是在決策前或決策過程中)作報道和評論,又要對國家各級公務員的施政活動作報道和評論,還要對一切違法、違紀的人和事進行報道和批評。
輿論監督的技巧、水平進一步提高
第一,選取具有影響力的焦點題材。新聞輿論監督的題材復雜多樣,問題的性質各不相同。因此,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就是要抓住事關大局、事關時局和事關國家、社會與百姓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以產生轟動效應,以期形成新聞輿論監督和社會和諧發展的良性互動。
第二,拓寬輿論監督信息源。媒體既要利用傳統的手段,在各行各業、各部門物色合適人選擔任通訊員和特約記者鞏固原有信息源,又要利用現代社會信息發達的條件,利用輿論監督熱線電話、輿論監督信箱等現代通信條件,廣辟信息源,雙管齊下,兩手都硬,以期效果更佳。
第三,要注重用事實說話。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新聞官司不斷出現且呈激增狀態。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公民的法律意識、民主意識逐步提高,另一方面說明新聞輿論監督有失實之處。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導向是新聞的靈魂。対于曝光的事件,從發生的環境、時間到事情的經過,既不能夸大、增添水分,也不能縮小、減少水分,更不能刻意炒作。
此外,還要及時做好輿論監督的反饋報道。
輿論監督的法律地位進一步明確,實施輿論監督的法律保障進一步得到加強
黨的十五大報告在論及“完善民主監督制度”時曾提出:“把黨內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結合起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盵1]這一論述把輿論監督納入民主建設的總體框架內,明確了輿論監督的本質特征和根本任務,是我們做好新時期輿論監督工作的指導方針。根據這一方針,要搞好輿論監督就有必要加強制度建設、法制建設、機制建設、素質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第一,輿論監督要作為一種民主制度而找準自己的位置。作為完善民主監督制度一個重要環節的輿論監督,不僅應該把上情(黨委、政府、人大、政協和各種權力部門領導、執政、參政和議政的情況)下達,而且還應把下情(基層和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上達。因此,新聞輿論監督不僅應該成為各級黨委、紀委、人大實施監督工作的強有力的助手,成為政府開展工作的幫手,而且應該成為人民群眾實現民主監督,當家做主,表達自己意愿的重要渠道。
第二,輿論監督應加強在依法治國總體框架內的法制建設。依法開展輿論監督,首先要尊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既要尊重報道對象的法律地位,又要維護新聞媒體的法律地位,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應受到輿論的監督。其次,要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主要是維護憲法權威,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的理念;任何報道活動都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再次,嚴格依法辦事,不越位不缺位。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聞輿論監督沿著依法治國的軌道健康發展。
第三,輿論監督要形成有序運作的機制。新聞輿論監督工作的特殊性決定黨的領導不僅是我們做好輿論監督工作的根本保證,而且是輿論監督取得最佳效果的有利條件和必要條件;新聞輿論監督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決定輿論監督不僅需要得到被輿論監督者的上級主管部門、有關的政府部門,以及司法部門和人大的支持,而且還需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因此,新聞輿論監督必須加強在黨委統一領導下有序運作的機制建設。
此外,加強新聞工作者自身的素質建設對搞好輿論監督也非常重要。
輿論監督的客觀環境進一步寬松,媒體可以適時進行輿論監督
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種種原因,輿論監督尚存在著不少難度和阻力。因此,要使輿論監督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必須優化環境。
第一,優化政策環境,為輿論監督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眾所周知,輿論監督離不開法律,沒有法律支持和保護的輿論監督如同沒有軌道的火車一樣。新聞界亟盼早日制定新聞輿論監督的相關法規,確立媒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總體地位,界定新聞媒體新聞記者在新聞輿論監督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等,使新聞輿論監督有法可依,向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軌道又好又快地發展。
第二,優化社會環境,為輿論監督創造一個更加民主、公開的監督環境。要使我們的社會成為正常健康的社會,就必須進行輿論監督。而要進行輿論監督,就必須優化社會環境,取得組織的支持、領導的重視和群眾的參與。
第三,優化心理環境,建立新聞輿論監督的正確理念?!靶侣勢浾摫O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評,又包括評價和建議?!盵2]它與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不僅沒有沖突,而且還會起到“減震器”、“解壓閥”的作用,對于疏通民意、為黨分憂不無裨益。
輿論監督機制逐步完善,輿論監督的效率進一步提高
十四大曾指出,要“重視傳播媒介的輿論監督,逐步完善監督機制,使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置于有效的監督之下”[3]。為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監督作用,使新聞輿論監督的效率進一步提高,必須進一步完善新聞輿論監督機制。
第一,要建立輿論監督的保障機制。不管是從強化和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還是從維護廣大新聞工作者正當權益來說,我們都要盡快建立新聞輿論監督的具體制度和保障機制,既包括政府行政監督的配合,又包括立法機關在司法上進行保障。
第二,要完善輿論監督的工作機制。為了加強新聞輿論監督工作,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必須完善輿論監督的工作機制;它包括新聞輿論監督的原則、內容、采訪程序、審批程序、保密措施、事實把關、責任、引發事態的處理預案、報道的撤銷和鼓勵措施等。
第三,要實行輿論監督的反饋機制。輿論監督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搞好這一工作,既要做好實施輿論監督前的報道籌劃工作,又要做好報道實施過程中的質量提高工作,更要做好報道后監督對象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以及處理的結果、取得成效的工作;既要允許報道對象犯錯誤,又要允許報道對象改正錯誤,更要樂見報道對象取得更大的成績。只有這樣,新聞輿論監督才能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助推器。
第四,要規范新聞輿論監督的約束機制。沒有約束的輿論監督必然是信馬由韁,肯定是要犯錯誤的。所以,任何形式的輿論監督既要遵循黨性原則,又要遵循新聞發展規律,必須真實、客觀、公正和全面地進行,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發揮好黨和人民喉舌的作用。
此外,還要建立輿論監督的審批機制和激勵機制。
輿論監督的功能進一步強化,輿論引導的強音彰顯
輿論監督是現代民主社會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發展、消除腐敗現象、維護社會穩定的有力武器,與其他監督形式,如法律監督、政黨監督和行政監督相比,它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優勢。
第一,公開監督功能。所謂公開監督,就是通過新聞媒體將監督的內容直接地、客觀地暴露在公眾面前,聽憑民意公斷。
第二,迅速傳播功能。在現代社會,新聞媒體借衛星電視、手提電話和因特網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其傳播神速和傳播范圍廣泛使輿論監督的力度更大、影響更大。其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更是其他監督形式無可比擬的。
第三,精神制約功能。通過媒體監督產生強大的輿論磁場進而形成無形的精神力量來實現對監督對象的制約。監督對象之所以會對媒體曝光重視,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輿論曝光的畏懼。
此外,新聞輿論監督的評判功能、宣泄功能和激勵功能等也將日臻完善并彰顯出來。
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輿論監督合力進一步加強,輿論監督的平臺進一步夯實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督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新聞輿論監督,“只有做到與其他監督形式相互配合、優勢互補,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重要作用,大大增強新聞輿論監督的威力”[4]。
第一,把輿論監督與法律監督結合起來。輿論監督是“柔性監督”,法律監督是“剛性監督”,兩種監督形式只有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揚長避短、相得益彰,形成一股無比強大的力量。
第二,把輿論監督與人大監督相結合。近年來,人大代表的作用,特別是監督作用日益彰顯,頗受群眾的歡迎。輿論監督與人大監督結合起來,才能使輿論監督范圍更加廣泛,監督對象更加具體、直接,更具有權威性。
第三,把輿論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新聞輿論監督本身也是群眾監督,無非是特殊的群眾監督,它只有寓于群眾監督之中,才能獲得民情民意,才有存在和支持的社會基礎,也才有生命力。
第四,把輿論監督與專門監督機關相結合。輿論監督僅是新聞宣傳工作的一部分,卻是專門監督機關的首要任務。顯然,兩者術業有專攻,“聞知”有先后。專門監督機關應主動給媒體提供信息,介紹情況,打造兩者合作的平臺。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加大監督的力度,提高監督的水平,實現監督的成效。
各種媒體間的合作進一步常態化,精心打造輿論引導格局
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以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為主,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宣傳資源,構建統籌協調、責任明確、功能互補、覆蓋廣泛、富有效率的輿論引導格局。”[5]根據這一要求,各媒體之間要強強聯合、強弱聯合、協同作戰,構建跨媒體新聞輿論監督的宏觀格局、中觀格局和微觀格局,全方位、多角度地同時對同一事件進行報道,造成強大的影響,達到理想的效果。
媒體的跨地區輿論監督將進一步加強,形成輿論監督的新模式
跨地區輿論監督是相對于當地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報道而言的,指的是新聞媒體對發生在外地的人和事的監督性報道。新時期跨地區輿論監督不僅有其可能性,而且有其必要性,它是我國傳媒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它的存在與發展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R].人民日報,1997-09-13.
[2]孫旭培.推進輿論監督的三項舉措[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3).
[3]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R].人民日報,1992-12-13.
[4]楊春霞.論輿論監督的生存環境[J].新聞愛好者,2008(4下).
[5]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人民日報,2011-10-19.
?。ㄗ髡邌挝唬汉幽纤囆g職業學院)
編校: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