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宣傳是高校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對于貫徹黨的思想路線、教育方針,凝聚師生思想、維護高校穩定,弘揚先進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輿論氛圍有不可替代的職責。本文基于“榜樣樹立”在高校宣傳中的作用,探討了“榜樣樹立”的渠道和方式,對當前榜樣宣傳工作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優化建議。
【關鍵詞】高校宣傳;榜樣樹立;典型人物報道
榜樣在高校宣傳工作中的作用
社會生活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學習、模仿自己心中的榜樣,通過對榜樣的觀察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榜樣又稱示范者,是指可以被觀察學習的對象。馬克思說,人降生沒有帶鏡子來,他是把別人當鏡子來照自己的。榜樣起到的就是鏡子的作用。[1]好榜樣可以重塑靈魂,壞榜樣則會毀掉人生。我黨新聞工作一直重視正面榜樣的樹立,運用榜樣的力量教育和鼓舞人民,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指導作用,也推動了整個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高校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擔負著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宣傳作為學校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主陣地,被高校黨委視為教育管理的重要環節。宣傳工作既代表著學校的形象,也代表著廣大師生員工的共同利益。認真貫徹高等教育的路線方針,對學校重點工作、特色工作及階段性工作做好策劃宣傳,立足實際、突出特色、提高實效,是當前各高校宣傳工作的中心任務。在宣傳工作中樹立榜樣可以影響帶動廣大師生學先進、趕先進,不斷在各自的崗位上創先爭優。尤其是對身邊榜樣的樹立,更容易引起師生情感的共鳴,激發起內心模仿和追求榜樣的愿望,使外在的榜樣轉化為催人上進的內在力量,以此實現師生員工思想認識的正確引導,為培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提供精神源。
在高校宣傳工作中,榜樣主要發揮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示范教化。榜樣具有強烈的示范效應和引導功能,向師生員工宣傳榜樣事跡,是提供一種行為示范,引導大家從情感上認同,意志上強化,并轉為行動意向和決心。榜樣的示范與教化不是迫于外在壓力的強制,而是情感、意志、理性各方面的統一。師生會在榜樣身上體會到人格優化的愉悅,從而使個體的道德行為揚棄外在強制,傾向于更自覺自愿地模仿學習。
啟迪激勵。榜樣人物之所以能成為被模仿學習的對象,是因為其精神風貌和道德行為引起了學習者的共鳴。高校宣傳中通過樹立榜樣,傳播人物精神風貌和思想追求,通過榜樣的感召力廣泛傳播社會主義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進而啟迪學習者的道德智慧,激勵高校師生形成積極、健康、文明的新風尚。
抑惡揚善。弘揚正氣、扶正祛邪,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高校宣傳工作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中擔負著重要責任,通過對榜樣的宣傳和學習,能夠在校園內樹立和倡導先進文明的道德風尚,否定和鞭撻丑惡的社會現象,為師生看清社會前進的方向、自覺校正人生坐標提供鮮活的學習對象。[2]
總之,高校宣傳中的“榜樣樹立”是為了給高校師生提供行為參照,一旦師生將榜樣確定為學習樣板,就會明確未來的行為目標,進而尋找榜樣閃光點,尋找自身與榜樣的共性契合點,努力讓自己的行為與榜樣行為保持一致。大眾傳播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大部分行為都是通過對榜樣的觀察來修正的。宣傳工作重視榜樣的力量,能讓師生學有方向,趕有目標,時時受到激勵,也有利于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校園風氣。
“榜樣樹立”的渠道和方式
在高校宣傳工作中,“榜樣樹立”的主渠道是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現代媒介,還包括展板、櫥窗、會議、文件等傳統的宣傳方式。綜合各種媒介與傳播手段的優勢,整合為立體的傳播網絡,可以有效擴大榜樣傳播的覆蓋面與影響力,形成巨大的傳播聲勢。在新聞報道文體上,典型人物報道是樹立榜樣較通用的宣傳方式。
現代媒介是最佳的傳播渠道。信息化社會情境中的人們受大眾媒介的影響日益突出。對高校師生來說,通過媒介獲得的觀察學習與個體直接的學習共同構成社會學習的兩種形式。而從社會學習的效果來看,各類媒體在較短時間內集中報道榜樣人物及事跡,能在師生中引起廣泛關注,形成輿論熱點,使榜樣的行為更具教育意義、更富感染力。與人際傳播相比,現代媒介提供給高校師生的觀察和學習榜樣,在數量、效率和影響方面都優于人際交往。而且媒介信息量豐富,提供的榜樣人物和示范行為眾多,可以滿足各類學習者選擇和效仿。媒介傳播的速度迅捷、覆蓋面廣,利于學習者短期獲得對榜樣的了解與認知。媒介還具有可重復觀看、可放大的特點,能滿足學習者反復查看榜樣信息,加深對榜樣的印象。由此,各種媒介可以為榜樣樹立提供多元有效的傳播渠道,并成為高校師生觀察學習的最佳通道。2011年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宣傳部樹立的榜樣人物陳敏華,是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超聲科首席專家,通過《北醫》報、《北醫人》雜志、北醫新聞網、《健康報》、《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校內外媒體廣泛傳播,得以形成“榜樣樹立”的傳播聲勢。陳敏華“在研究肝癌射頻消融技術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從不懈怠,困難面前絕不退縮,待患者似親人,為拯救患者生命與時間賽跑”的事跡廣而傳之,在網絡評選中以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了第三屆首都十大健康衛士稱號,成為北醫師生和全社會醫務工作者學習的對象、模仿的榜樣。
典型報道是慣用的宣傳方式。典型報道是對一定時期內產生的最突出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和集體進行重點報道,分典型個人報道和典型集體報道兩種。從新聞業務的角度來看高校榜樣樹立的報道文本,不難看出,典型人物報道是最常見的宣傳方式。典型人物報道的概念發源于19世紀初,是當時各派社會主義報刊的主要內容之一。19世紀20~40年代,典型人物報道以鮮明的主觀意識去發現和報道適于推動工作的典型,具有較強的宣傳色彩,較少甚至沒有新聞性。在我國新聞實踐中,典型人物報道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傳統而重要的宣傳報道方式,典型人物報道也成為我黨新聞事業的一個特色。其特征表現為:強烈的政治性和鮮明的宣傳性,突出的教育指導性和自上而下的推廣性、濃厚的一元性以及與新聞傳播規律的某些悖謬。[3]
盡管新聞界對于典型人物報道的評價褒貶不一,但高校宣傳工作中,發現、培養、總結和宣傳先進典型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將典型報道作為“榜樣樹立”的宣傳方式,挖掘榜樣身上蘊涵的行為示范、精神激勵、思想引導、心理安撫因子,感召、激勵師生學習先進典型。借助典型人物報道來弘揚傳統美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推進以人為本的和諧校園建設。
在文稿體裁上,典型報道是綜合運用消息、通訊、言論等體裁,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表現人物形象和人物精神。通過具體的敘述、生動的情節展現榜樣的人格力量,在宣傳工作中產生影響力和號召力。這種力量與行政權力的影響不同,容易讓人產生敬佩、信賴和親切感,進而使被影響者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為心悅誠服的效仿。因此榜樣的影響和激勵作用比帶有強制性的外加力量更長久,比空洞的宣傳說教更具有感召力。
“榜樣樹立”的優化策略
當前,宣傳部門在各高校被劃為行政管理部門,這樣的定位和必須承擔的行政任務,致使宣傳工作存在“重上層輕基層、重說教輕啟發、重管理輕服務”的弊端。機制上的弊端多數也會影響到新聞宣傳業務。樹立“誰是榜樣”時,多數由領導推薦、基層單位提供人選,宣傳部門的同志深入基層報道的力度不足。宣傳榜樣人物“為什么是榜樣”時,文稿類似于人物事跡的堆砌與總結,強調材料全面,缺乏精品意識。雖然當前各高校對于基層典型人物的挖掘和宣傳工作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教條式的宣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宣傳教育的效果。有的高校將宣傳工作理解為發號施令的“傳令兵”,輕視了對師生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服務功能。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善從基層挖掘典型,主動發現榜樣。高校宣傳部門由于人員數量和精力有限,疲于圍繞領導,深入基層的主動性報道相對較少,而實際上高校教學科研的活力在基層,只有深入基層,才能了解普通師生的工作生活,把握高校發展的源頭活水,為宣傳工作把好脈;深入群眾才能體察到群眾情感,傾聽師生員工的呼聲愿望,發現師生中典型、感人的事跡。
寫好典型人物報道,關鍵是作者要融入典型人物的生活,感受來源于典型人物的感動。把這種感動傾注筆端,去感動社會,喚醒良知,進而推動社會進步。要走進典型人物的生活,了解他本人的所感、所知、所想、所愿,感受他的喜怒哀樂;走進他生活、工作的群體,了解人們對他的社會評價,通過深入細致的采訪,把盡量多的素材集中起來。[4]很多典型是記者在深入生活時無意發現的,對于榜樣人物的成功報道一定是深入群眾生活、認真調查研究的,主動發現榜樣、深刻地展現榜樣精神才可能創作出打動人的作品。
轉變寫作文風,樹立真實的榜樣。許多典型人物報道寫不好,一個重要原因是篇幅過長,可有可無的事實掩蓋了最精彩的細節。在當前宣傳工作中還有多數人認為,稿件越長表明報道越全面,對榜樣事跡的挖掘越細致。其實短小精悍的典型人物報道不僅方便閱讀,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也可以使主題鮮明突出。轉變文風是高校宣傳工作的核心所在,要將“冗長”、“繁雜”、“文過飾非”的宣傳內容,變得“簡短精練”、“實實在在”、“新鮮生動”。[5]從榜樣看似平凡的行為中發現偉大之所在。榜樣之所以典型,是因為其行為蘊涵著高尚的道德真諦以及對這一真諦無怨無悔的堅守,他的所作所為不是一時沖動,而是一種持之以恒的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堅守。樹立榜樣,就要深入挖掘人物身上平凡而高尚的東西。
發揮全媒體效應,增強榜樣宣傳的服務意識和親和力。高校宣傳工作在社會信息化、傳媒網絡化的背景下,邁出了全媒體發展的步伐。校園媒體從傳統走向現代,由單一走向多元。榜樣得以快速有效地樹立并實現廣泛傳播,需要以信息網絡為基礎,科技創新為先導,各種媒體傳播方式彼此呼應、相得益彰。第三屆“首都十大健康衛士”評選之機,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宣傳部綜合運用各類媒體資源,樹立榜樣人物陳敏華,獲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校內媒體《北醫人》雜志2010年第2期封面人物以《勇闖醫學禁區的探路者》為題對陳敏華事跡進行了重點報道。北醫新聞網在2010年10月26日建立了“向陳敏華學習”的專題,將陳敏華及其團隊的相關報道進行集合匯總,便于受眾檢索查閱。人民網、新華網、《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健康報》、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社會媒體分別從不同角度、契合各自媒體的定位和特色對陳敏華事跡進行了報道。新聞信息在全媒體傳播中實現了彼此滲透和靈活互動,榜樣宣傳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最大化顯現。陳敏華事跡在全社會廣泛傳播后,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宣傳部又聯合基礎醫學院黨委、團學聯外聯部舉辦了“陳敏華事跡報告會”,請榜樣“現身說法”,在師生的交流互動中榜樣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得到增強。在加強信息服務中開展思想教育,真正實現了高校宣傳工作的價值和使命。
參考文獻:
[1]劉京林.大眾傳播心理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69-70.
[2]成云雷.榜樣力量與人格優化[J].山東社會科學,2006(7).
[3]龐亮.新聞報道策劃[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99-103.
[4]周萬良.典型人物報道要突出貼近性和引導性[J].青年記者,2010(8中).
[5]徐振祥.高校宣傳工作也要“走轉改”[EB/OL].湖南教育網,http://www.hnedu.cn/web/0/public/201109/19100952415.shtml.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宣傳部)
編校: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