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記者”的現狀,顛覆了傳統的傳播理論,改變了傳統的傳播途徑,也影響了部分記者對新聞價值的基本判斷和職業素養的堅守。新聞界出現了官氣十足的“老爺記者”、坐在車里走馬觀花的“車輪記者”、照抄機關文件的“文件記者”、依賴網絡的“電腦記者”……有償新聞、虛假報道和低俗之風成為媒體的“三大公害”。從這個意義上講,開展“走轉改”活動的確是應時之舉。
目前,中國的微博用戶已經超過4億,占總人口的1/4。在網絡時代,新聞記者應該怎么辦?是像一些微博作者那樣聽風是雨,人云亦云,還是在新聞采寫中更專業、更理性、更加恪守職業道德?在“走轉改”活動中,平頂山晚報“走基層——晚報記者在行動”系列報道為年輕記者提供了鍛煉的機會,而編輯部把體驗式報道作為切入點,讓這一活動煥發出新的活力。
所謂體驗式報道,是指記者深入事件發生的現場,親身體驗采訪對象的日常生活,以翔實的所見所聞所感,用第一手資料真實、準確地報道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
體驗式報道要求采訪記者必須出現在新聞現場,有效地促進了采訪作風的轉變,也有利于不同行業間的相互溝通?!白咿D改”活動啟動之初,平頂山晚報的部分新聞記者認為,最應該“走基層”的是機關報那些整日忙忙碌碌跑會議的記者,晚報記者整天在街頭社區采訪,實際上經常在走基層,所以沒有在思想認識上引起重視。對此,編輯部組織采編人員分析近年來晚報報道中存在的“輕、浮、淺”現象,大家認識到,所謂“走基層”并不等同于下社區、到街頭采訪,關鍵在于記者是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否腳踏實地從群眾那里找新聞,為群眾寫新聞,把反映基層群眾的工作和生活作為新聞寫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編輯部要求每位采編人員自問:自己所采編的新聞是不是群眾所關心和需要的,是否為群眾解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對報紙存在的不足,大家達成了共識:采編過程中為基層服務、為群眾服務的主動性不夠,傾聽群眾呼聲的主動性不夠,盡管經常在街頭社區跑,但只是蜻蜓點水,寫一些皮毛的表面的東西,沒有觸及與基層群眾衣食住行最密切的新聞點。一些虛假失實報道的出現,也與采訪作風不扎實,過分依賴網絡,忽視核實信息源有關。
認識統一后,編輯部馬上開始制訂“走基層——晚報記者在行動”系列報道方案,決定用體驗式報道作為突破口,讓記者全方位融入采訪對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深切體驗采訪對象的酸甜苦辣。
在平頂山晚報“走基層——晚報記者在行動”專欄中,晚報記者在市公安局110報警中心體驗接警人員的辛苦和繁忙;除夕之夜,記者穿上反光背心,拎起長掃帚與環衛大姐一起清掃馬路,用汗水扮靚城市環境;晚報女記者王春霞在“走轉改”活動中,為體驗市政維修人員清污排污的辛苦,與工人師傅一道穿上防水衣,下到窨井中清淤……
為了增進社會對城管人員的了解,晚報記者與城管隊員一起在街頭巷尾維持城市秩序,勸阻違規商販,用人性化管理的具體事例來化解社會對城管人員和城管工作的誤解,促進了不同行業間的有效溝通。
深入新聞現場,把自己當做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如此采寫出的新聞,有深度、有細節、有聲有色,跟以往用旁觀者的角度寫出來的新聞截然不同。它使記者尤其是年輕記者深切地感受到,新聞是用腳、用手、用眼、用口寫出來的。一分辛苦,一分收獲。一篇稿件若要寫得扎扎實實、可讀可信,深入現場采訪是必需的。只有深入新聞現場,深入新聞人物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才能細致入微地體會到新聞背后深層次的東西。
體驗式報道促進了寫作文風的轉變,使新聞細節更加鮮活真實?!白呋鶎印韴笥浾咴谛袆印被顒娱_始后,記者們感觸最深的是,從前多是聽人介紹,掌握的大多是第二手信息,而現在是靠自己的眼睛、耳朵、雙手和雙腳在新聞現場親自采集信息,這樣寫出的新聞充滿了現場感。
由采訪者變為經歷者是體驗式報道帶給記者的深切感受。體驗式報道消除了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當記者融入采訪對象的工作和生活,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時,交流的障礙減少,使記者的采訪更順利,體驗更深刻。許多大學一畢業就進入報社的年輕記者感受更深,他們在采訪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群眾語言的生動和豐富,許多新聞發生過程的采寫從前僅靠敘述的口氣來完成,新聞語言“歐式”化嚴重,稿件缺乏生動的現場感,在“走轉改”活動中,記者與基層被采訪者密切接觸,大量活生生的事例轉由群眾語言來敘述,尤其是穿插了大量新聞人物的直接引語,使新聞報道可親可信,極富現場感。許多年輕記者說,從前采訪時多用書面語言,總覺得跟采訪對象有隔閡,現在積累了豐富的群眾語言,與采訪對象溝通起來親切自然,采訪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
在采訪平頂山市急救中心時,記者花了一整天時間多次跟隨救護車出診,了解急救流程,觀察急救細節,收集新聞線索。醉酒青年、斗毆血案、車禍現場……記者深深地感受到,急救人員的工作不僅是扶危救難,同時也是一個高危職業。記者采訪結束后還與急救中心工作人員探討:把斗毆受傷的雙方置于同一輛救護車內,又沒有警察跟隨,是不是會存在安全隱患?記者采訪時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市急救中心和警方的重視。
晚報女記者李霞深入分包的五一路社區采訪,跟社區工作人員和小區居民和諧相處,發現了大量新聞線索。不到兩個月時間,她就寫出了《五一路社區選“明星” 3名“社區達人”入榜》、《社區里面小鬼當家:娃娃做月餅 滿院飛笑聲》、《五一路社區舉辦老年人專場晚會》、《為向女友表心跡 房內寫滿“我愛你”》、《7歲女孩玩滑梯玩出名堂 小發明安全避險樓獲獎》、《自娛自樂引來“取經人” 五一路社區居民好自在》、《一人多高霸王鞭開花了 社區組織居民賞花》、《社區幫忙就業不難 300多個崗位供你選》等現場感強、參與性強的社區新聞,稿件中大量采用群眾語言,充滿生活氣息,深受歡迎。
體驗式報道強調新聞選題的貼近性和可讀性,可以有效地吸引讀者的關注。在確定被采訪行業和采訪選題時,編輯部強調被采訪行業要與群眾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既要反映這個行業的特點,又要有讀者觀點和讀者視角,不能把“走轉改”報道寫成行業展示或行業介紹。同時,要求采訪中必須用人物來展示行業,從新聞人物入手,以點帶面。有記者認為有些行業缺乏新聞看點,不宜進行體驗式采訪。編輯部與記者及時溝通后達成共識:只要記者胸懷群眾觀點,設身處地以行業員工的心態轉換角色,就一定能深切地感受到所采訪行業的酸甜苦辣,從中發現平時不為人注意的新聞細節。
除夕前夜,晚報一位女記者身穿大衣,在醫院急診科走廊里體驗晚間急診大夫的緊張和忙碌;記者騎著自行車,跟著郵遞員到市郊投送報紙,進社區上高樓,行程5個小時;采訪政法線的記者跟著便衣民警在公交車上和菜市場反扒,親歷險象環生的場面;記者幫著鄉村電影放映員走鄉串村放映電影,體驗新農村嶄新的面貌……體驗式采訪讓許多記者由從前為完成任務而被動寫稿,轉變為帶著發自內心的感動而寫稿。
把單個采訪轉化為大型活動是平頂山晚報在“走轉改”活動中取得的意外收獲。在采訪中,社區記者發現平頂山市近百個社區每個社區都活躍著一支或幾支業余文藝演出隊,編輯部借機組織開展了“鷹城社區文化展演”活動,每天配圖在社區版上對一支或兩支社區演出隊的演出情況進行報道,并特別提示這支演出隊的活動地點、時間,供市民參與。隨著這組報道的影響面越來越大,編輯部舉辦了“金山杯”社區文化大賽活動,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吸引了全市各個社區近200支隊伍參加比賽。
在“走轉改”活動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體驗式報道雖然并非全新的采訪方式,但對于培養記者的新聞素質、提高新聞的貼近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深入基層、深入社區、深入群眾過程中,體驗式報道不失為一種常用常新的報道形式。
?。ㄗ髡邽槠巾斏酵韴蟾笨偩庉嫞?br/> 編校: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