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物電視紀錄片縱向來說,是截取主人公生活長河中的一段或者幾段,它沒有頭也沒有尾,觀眾可通過各自的聯想去主動探求生活的來源和去向,從中領悟人生的意義和真諦;橫向來說,就是主人公生活長河中的這一段或幾段生活非現場實錄,只是斷續的、不連續的,選擇幾個情節或場面加以表現,只有通過編輯、解說、音樂、音響、特技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要對整個片子進行組織結構,才能形成一部完整的紀錄片。
組織結構的過程,也就是創作者按照自己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的要求組織材料的過程,這個材料包括畫面、采訪、解說、音樂、音響等。創作電視作品,必須經過這一過程,才能使創作者的思想、表達的主題,成為觀眾理解和接受的東西。所以筆者認為,一個好的紀錄片特別是人物紀錄片,結構是最重要的。有了好的策劃、好的立意,沒有好的攝像師也不行,因為它轉化不成表現主題立意的畫面;但有了好的主題和立意,有了好的畫面,沒有一個好的結構形式也不行,形成不了一個好的紀錄片,就像建房子一樣,有了磚、有了瓦、有了鋼筋水泥,還不能成為一座房子,必須經過周密的設計,反復考慮建筑物的內部結構,整體布局,通過施工,才能把房子建成。
如果將紀錄片的主題比作人的“靈魂”,把素材比作人的“血肉”,那么結構恰似人的骨架,沒有堅實健壯、完整勻稱的骨架,“血肉”則無所依附,“靈魂”則無所寄托,由此可見一部紀錄片結構的重要性。
筆者認為,一部紀錄片的結構應該有兩個層次,一是整體結構,就是對一部紀錄片整體布局的把握,紀錄片怎么開頭,中間安排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先講什么、后講什么,按照什么順序安排,怎樣結尾,音樂怎么烘托氣氛等;二是段落結構,顧名思義就是一部紀錄片每一個段落的結構,每一個段落中,畫面怎樣剪輯,先編哪個鏡頭后編哪個鏡頭,怎樣才能使畫面流暢,怎樣編輯畫面表現所要表達的主題等。
拍攝人物紀錄片時,內容本身沒有結構,但它有內在的聯系和邏輯,創作者根據內容的內在聯系和邏輯創作出紀錄片的結構形態,這個結構是創作者創作出來的,所以創作結構的過程,就是創作者在腦子里思維的過程。
拍攝一部紀錄片時,畫面素材拍回來了,文字材料帶回來了,坐在編輯機前開始編片子的時候至少要看兩遍素材,看看開始設計的框架結構需不需要修改,新的結構確定后,就要動手剪輯了,這個時候,首先想到的應是場面結構和段落結構。
所謂場面結構就是從若干不同角度拍攝的鏡頭畫面構成一個完整的(內容)場面,它是由一個畫面一個畫面組接而成的。比如筆者早期拍攝的人物紀錄片《歲月》中,主人公靳月英在地里拔花生的場面,有近景、中景、遠景、特寫,這些景別畫面組接起來,就組成了場面結構。場面結構順不順,關系到整個片子是否流暢。
把場面結構連接成段落就形成了段落結構。靳月英在拔花生前,有幾個上山的畫面組成的場面結構,加上拔花生的場面結構,就構成了段落結構。這個段落結構表明,這塊花生地在什么地方——是在山上,來到之前要經過很陡的山坡,由此使觀眾聯想到靳月英勞動的艱辛。
一部紀錄片的整體結構就是由段落結構構成的,那么這個段落結構怎樣來安排,這就出現了層次安排問題。層次安排是結構的具體體現。下面結合筆者所拍過的獲過大獎的人物紀錄片談一談層次安排的方法:
一是按照時間順序安排層次結構。按照時間順序安排層次就是隨著人物事件的發展過程,按時間順序把事實內容逐漸介紹給觀眾,這種以時間發展為層次結構的特點是順序不能顛倒,因為內容順序的顛倒就是時間的顛倒,會導致層次的紊亂,甚至會影響紀錄片的真實性。人物紀錄片《嫂子》就是這樣安排層次結構的。拍了嫂子一家人從早上起床開始,到晚上結束,通過一天時間來反映嫂子十三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在床的弟弟,4000多個日日夜夜嫂子就是這樣過來的,用這樣的結構來表現嫂子的善良和勤勞,以及他們對生活的從容和自信這個主題,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二是按照認識人物的過程來安排層次結構。這種結構方式是創作者對人物的認識逐漸由表及里的過程,或者從不同側面向觀眾表現人物,使作品的力度不斷加大的過程。人物紀錄片《盲人李海》就是典型的按照認識人物的過程來安排層次的。李海是河南省臨潁縣繁城回族鎮一位普通居民,4歲的時候,因病雙目失明,到了十幾歲,父親叫他學算卦他不學,他立志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30多年來,他憑著自強不息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雙手摸索和苦練,學會了修鎖、修收音機和電視機,不僅養活了自己,還向社會獻愛心。他沒結過婚,卻收養了一個不滿月的、有點殘疾的被遺棄女嬰,并且他還積極要求入黨。如何表現一個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人物形象,在安排結構時筆者頗費了一番心思。一個健全的普通人,修理收音機和電視機也很困難,何況是一個盲人呢。筆者從對他的疑問開始,一步步地解開疑問,一步步地對他加深了解和認識:他是怎樣修理收音機的,是怎樣修理電視機的,是怎樣照顧小孩的,怎樣做飯,怎樣洗衣服,怎樣紉針、縫被子和衣服的……使人們由驚奇到感嘆再到贊嘆。
按照認識人物的過程這種方法安排層次結構的人物紀錄片越來越多,因為在拍一個人物紀錄片時,不可能跟拍人物的一生,這就只能由創作者根據對人物的認識去發掘和深化主題,把生活的本質意義有層次地反映出來。
三是采取時空交叉平行剪輯的方法來安排層次結構。這種方法就是把同一時間、不同地點或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生的人物事件交織在一起來安排層次,進行組織結構。
在拍攝紀錄片《歲月》的時候,只有靳月英一個人的材料,后來在采訪時,了解到靳月英的丈夫馮清海原來跟楊貴一起打游擊,為了掩護楊貴和其他戰友犧牲了。楊貴是原河南省林縣縣委書記,帶領林縣人民修建了舉世聞名的紅旗渠,現住在北京,還經常關心幫助靳月英和她的家人。筆者就決定拍攝靳月英和楊貴兩位老人的人生命運,拍攝兩位老人“難忘的記憶、執著的精神和特殊的情感”,用兩位老人的生活經歷來表現黨的干部在戰爭年代和人民群眾建立的深厚情感,這種情感,隨著歲月的流逝,不但沒有消失,而且越來越濃。立意改了,原來的結構也改了,筆者就用時間交叉來安排層次結構。對靳月英進行靜態表現,表現她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生活、勞動、擁軍等;對楊貴則是動態記錄,他從北京出發到紅旗渠回憶修建紅旗渠的過程,再到靳月英家和靳月英一起為馮清海上墳,兩條線交叉在一起,完成了結構上的統一。
四是設置懸念,綜合利用前三種方法來安排層次結構。拍攝一部比較復雜的人物紀錄片時,可能用上述三種方法來安排層次結構還不行,有時候得綜合利用這三種方法。
人物紀錄片《我本平凡》,是表現李文祥的一部人物紀錄片。李文祥是河南2011年宣傳的典型,媒體宣傳熱潮一波又一波。筆者接到這個任務后,立即趕到他家采訪,說實話,老英雄的事跡比較感人,老英雄的精神令人敬佩,文字報道可以大書特書,但是要拍成好的紀錄片卻比較困難,因為老英雄的事跡大部分都是過去發生的,時間跨度大并且年紀已高又不適合安排活動。經過再三考慮,決定以盧展工書記發現的小布包為懸念,以他的人生經歷(時間)為線,截取他人生經歷中的幾個閃光點進行講述,使觀眾對他的認識逐步加深,對他“不計回報、不圖索取的無私精神;淡泊名利、居功不傲的高尚品格;無論身在何處、身居何位,都盡心盡力為社會和他人貢獻個人力量的思想境界”肅然起敬。
總之,這四種安排層次結構的方法,根據內容有時候可按一種方法安排紀錄片的層次結構,有時候非得綜合利用才能把紀錄片做得更好。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
編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