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出生于1928年的紐約,在他出生的第二年,擁有一家服裝店的父親因經濟不景氣而破產。家庭變故令孩提時代的克萊因有了被摒棄的感覺,也因此養成了自我放逐的性格。 14歲的時候,因成績優異,他提早三年從中學畢業,進入紐約市立大學,但畢業前的前一年,他決定放棄學位而加入陸軍,這是他自我放逐性格的首次顯露。 1948年,20歲的他離開美國,只身到巴黎學習繪畫,搞攝影純屬偶然。那是1952年,他的油畫作品在米蘭展出,當時克萊因正著迷于線條、形體的變化,以不規則的幾何圖案群作大幅壁畫,意大利的名建筑師Margiaroffi正好看到他的展出,建議他將這一張張大畫擺成可以移動的隔板,拼成走道或房間,創造出更多組合的可能。 當克萊因的“建筑繪畫”擺出來之后,他為了留念而拍了幾張照片,這一拍就令他迷上了攝影。
他的攝影自始至終表現的就是街頭的人生。街頭攝影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成為影像表達的主流,攝影家們爭相在人生的萬花筒中,旋轉出一個自己中意的圖像來。克萊因的街頭照片,可以說是攝影史上最為奇特的,是一種在精神恍惚下的視覺影像,攝影者如同被別人催眠,而被攝者又如同被攝影者所催眠一般,大家都在夢游,進行著復雜而意義不明的交往,如圖“Piazza de Spagna”。
克萊因的街頭眾生相,有一種強烈的攻擊性,仿佛他隨時要在原本寧靜的人群中制造暴動事件一樣。他的這種表現手法,被布列松批評為“整個都搞錯了”。“對”或“錯”在克萊因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在意的事,是要徹頭徹尾打破所有習以為常的攝影法規。他是一個意圖明顯而表達直接的快門狙擊手,他只是按快門留住影像而已,照相機在他的手中變成武 器,拍照對他來說是扣動扳機射擊別人的一種行為。瞄準、射擊,砰!砰! 砰!他的射靶——一幕幕街頭的騷動畫面,被喻為是“影像的啟示錄”,啟開了原本隱藏在每人內心深處的本性。所有人看起來都是疏離的,不能接受別人,也不能被別人所接受,好像每一個人都有這種苦悶的時刻,而克萊因讓每一個人在面對相機時,同時展現出來。攝影對他來說一直是有別于任何藝術形式的: “攝影不是繪畫,繪畫是構圖、修飾、改變,該減的要減,該加的要加,而照相就是一下,有或沒有就是那么一下,死了或活著就是‘砰’的一 聲。” 克萊因所說的“砰”的一聲,就是自己攝影觀念的總結,他像是在測驗每一個人對武器的反應,他的照片很明顯地透露出相機的存在狀況,很自覺地介入被拍攝的對象當中,要每一個人都知道有人正在扣扳機,讓瞬間的反應完全出現在他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