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確定問題是科學探究的開始,是學生探究能力一種體現,是學生科學素養的一種體現。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迸囵B學生具有問題意識是學好科學學科,提高科學素養的關鍵。
然而,目前小學科學教育中,經常存在這樣三種現象:第一種,學生不能發現問題,認為書上和老師都是對的,缺乏問題意識;第二種,學生不敢提問,低年級學生有的天生膽小、害羞,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活動也日趨復雜,不是怕問題不好、不準確引起學生的恥笑,就是礙于面子,不愛提問;第三種,有的學生愛提問,但問題總是不著邊際,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提問環節多被教師所取代。
那么如何才能改變以上不良現象呢?下面淺談筆者在高年級科學教學中的一點對策。
一、培養學生要問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合作者。教師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各種活動,提出問題,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獲得新知,逐漸養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要我問”到“我要問”的意識。
1.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提問
要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彼砸箤W生主動發現問題,教師應該首先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會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有了問題就會對學習科學更感興趣,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態勢。在小學階段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創造參與機會,鼓勵學生主動探究,親身體驗學習的樂趣。
隨著興趣的增強,許多問題也就容易被發現和提出。例如,在教授五年級“杠桿”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筆者在教室里放了一個實驗凳,上面放上墊木,又找來一塊長木板放在上面組成一個蹺蹺板。筆者告訴同學這就是一個杠桿,自愿結組,要求每組同學胖瘦懸殊,比較瘦的同學還要把比較胖的同學翹起。學生紛紛結組參與,玩過之后問題也如泉涌,“老師,是不是人離中間越遠越省力呀?”“老師,是不是人離墊木越近越費力呀?”隨后學生又自愿結組,按照老師的要求用杠桿尺進行杠桿的作用探究實驗,驗證自己的問題。學生參與了,興趣有了,問題的閘門也就打開了。
?。?)理論聯系實際,把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與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啟發學生多關注現實社會和科技發展中的科學問題,調動探索求知的高度熱情。
科學教師把科學知識與學生生活聯系得越緊,學生就會越關注,越有興趣。例如,講授首師大版科學“勺柄是怎樣熱的”,筆者在講桌上用酒精燈給一個大燒杯加熱,里面放的不是實驗材料里的金屬棒、橡膠棒、塑料棒,而是生活
中常見的鐵勺、鋁勺、木湯勺和帶橡膠柄的不銹鋼勺,同時放進燒杯里。讓學生猜想并摸一摸(注意保證不會燙傷學生)。由于這是學生生活中都會遇到的現象,他們興趣很高,爭先恐后上來試。這時,筆者引導學生:你有什么問題嗎?學生一下子興趣來了?!笆遣皇氰F容易熱呀?”“橡膠不愛熱吧?”“木頭可能也不愛熱”“鋁最愛熱是嗎?”接下來再組織學生運用實驗材料認識熱傳導,進行對比實驗,認識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就非常容易了。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活動,既拓展了課內知識,又能激發更深層次的探索興趣,涌現出更多的新問題。
隨著我校教學環境的改變,教學儀器增加了許多??茖W實驗室里有了水族箱、小魚缸,而且我校還專門特批了一塊“試驗田”(我校地處農村)。于是筆者根據學生的興趣組建了種植科技小組、養殖小組和航模組。學生的興趣非常高,課余時間總是第一個去看看自己的小玉米、小葫蘆、小豆苗長高了多少,自己的小金魚餓不餓……在興趣小組的活動中學生對任何現象都充滿了興趣,而且問題不斷。種植小組的問題有“種子的結構是什么?”“它是怎樣長大的?”等;養殖小組的問題有“金魚靠哪個魚鰭前進?”“小金魚是怎樣出生的?”等;航模小組的問題有“飛機為什么會飛?”“它是怎樣升降的?”等。學生們都是在參與了興趣小組后,在實際過程中發現了問題。而后筆者就與學生針對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探究。如,玉米種子發芽的時間;金魚多長時間喂食;飛機模型沒有垂直尾翼不行等。學生有了發現,增長了知識,興趣也就更高了。
2.設計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提問
皮亞杰認為認知沖突在認知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地促使個體從事智力活動。教師如果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就會激起其驚奇感、好奇心,從而提出問題,并促使個體努力去理解新觀點,學習新知識。
如“骨骼”一課是(首師大版)小學科學第7冊“身邊的運動”單元中“人體運動”的內容。當學生觀察人體內臟器官的位置和骨骼模型,看到肋骨有保護人體重要器官的作用時,發現肋骨是拱形的,用原有的知識就不能進行解釋了。這時學生疑惑了,“為什么肋骨是拱形的呢?”筆者針對學生的問題自制了肋骨模擬實驗教具和拱形承重實驗教具(見圖1、圖2、圖3)。學生通過模擬、探究實驗發現了肋骨是拱形的秘密,即拱形不易變形,有緩沖外力的作用,能更好地保護內臟器官。
二、讓學生敢問
小學生好奇心強,遇見任何問題都愛問個“為什么”。然而在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許多小學生在遇見問題時不敢向老師提問。他們害怕遭到批評和嘲笑,尤其是基礎差、膽量小的學生,要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確實不容易。因此教師在科學探究中要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正確引導和熱情鼓勵那些愛提問的學生,促使他們勇于提出問題。
如首師大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熱脹冷縮”這一課中,筆者通過演示水遇熱體積膨脹,遇冷體積收縮,講解什么是熱脹冷縮,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其他液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全班交流,概括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這時,筆者注意到一個平時特別膽小的男生,把手舉起來,又放下。筆者猜到他肯定有問題,于是把他叫起來,和藹地問:“你有什么問題?”之后,這位學生課堂上表現大膽了許多,“老師,我家昨天把啤酒從冰箱的冷凍室里拿出來,啤酒炸開了,您不是說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嗎?這是怎么回事?”筆者故意假裝聽不清楚,“你能再說一遍嗎?”這個學生聲音放大了些又重復一遍。“同學們,這個問題非常好!大家應該像他一樣平時注意觀察、思考,咱們大家給他鼓鼓掌!”這個舉動出乎他和所有人的意料。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很多同學向他投去贊許的眼光。“你們平時遇到過嗎?誰能解釋一下?”很多學生都表示遇到過,但不知是怎么回事。然后筆者解釋了水的反膨脹現象。之后,這個學生慢慢地在老師的關注下敢于提問了,可見和諧的氛圍會解除很多膽小的學生心中的顧慮,更能釋放每一個學生心中的疑問。
三、讓學生會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是會提問的關鍵。怎樣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呢?可以通過觀察、描述、質疑、整理四步進行培養:一是學生學會觀察物體、自然現象,學會實驗;二是用語言描述自己觀察到的;三是把自己的描述都加上一個“?”,形成問題;四是整理問題。
例如首師大版5年級“蠟”一課筆者是這樣實施的。
首先,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物體和實驗。
本課教學中教師共設計了兩個觀察內容。第一,觀察自然狀態下的蠟,指導學生觀察蠟的顏色、質地、形狀等。第二,觀察燃燒狀態下的蠟,指導學生觀察蠟的火焰、狀態、燃燒現象。按照一定的順序
EWkdN/Q5t4Jm8SsJXRigkg==觀察(時間順序、空間順序)??臻g順序:點燃蠟燭,從上到下進行觀察。時間順序:點燃前、點燃時、持續燃燒、燃燒后進行觀察。通過這兩個環節使學生學會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其次,指導學生學會針對自己的觀察進行描述。
自然狀態下的蠟學生描述為,蠟的顏色是白色或紅色(僅限上課用的蠟燭),比較輕,很軟,固體狀態,圓柱形。燃燒狀態下的蠟描述為,用火柴點燃后蠟燭燃燒,蠟由固體狀態變成液體狀態,有蠟油產生,成小杯狀,火焰顏色為黃色,蠟燃燒后越來越短,燃燒時有黑煙等。
再次,指導學生學會針對自己的描述畫上“?”,形成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觀察描述指導學生將自己的觀察描述都加上“?”,這時每一個描述都成了一個問題。這樣學生提出的問題就非常具體了。問題有,蠟由什么構成?為何形成杯狀?燭油不外流?火焰的位置?等等。
最后,指導學生學會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確定課上可以進行探究的問題。
本節課整理學生的問題,確定課上適合學生探究的問題如下:蠟由什么構成?蠟為什么會由固體變成液體?為什么燃燒?什么在燃燒?生成什么物質?
通過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出,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描述、質疑、整理問題四個環節來學會提問。學生一旦有了問題,就有了探究問題的欲望,為學會探究,進行探究,學習科學邁出了有意義的一步。
通過一年來的培養,學生在提問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研究,學到了新的知識,激發了學習科學的興趣??茖W課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有問題,人人研究的和諧氛圍。
通過教學實踐的驗證,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自己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教法,并不斷總結提升自己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認識;其次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時,教師不要急于求成,應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培養。制訂一個培養計劃,長期執行,逐漸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愛提問”“會提問”“提好問”的學生,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探究型人才。
(作者單位: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第一中心小學)
?。ㄘ熑尉庉嫞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