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有一期《參考消息》的副刊用專版介紹了前段時間在美國引起熱議的家庭教育類傳記《虎媽戰歌》。這個書名是英文“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直譯,中文標題更吸引人眼球——《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封面宣傳有如下字樣:“這個故事證明了,在教育孩子方面,東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兩個音樂神童的傳奇經歷,妙趣橫生的家庭故事,執著付出的媽媽,聰慧叛逆的女兒,看華裔媽媽如何跟女兒‘斗智斗勇’”。
非常有趣的是,一位媽媽在多次帶孩子出去玩的閑聊中,都向我提及了這本書;并且在一次飯局之后,還熱情地把這本剛剛出爐、風靡全球的書送到了我的手上。以至于我深感疑惑,是什么如此吸引這位兒童心理學博士、目前從事兒童精神疾病治療的母親呢?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翻開了這本書。
首先我被作者蔡美兒的家世背景以及她個人的教育經歷深深吸引。作為第二代華裔,她的家庭擁有上流社會的身份地位和富裕的經濟基礎。她的父親是有地位、有名氣的耶魯教授;她的丈夫出身名門,有著良好的藝術修養;她自己畢業于哈佛,并在耶魯法學院任教。如此顯赫的出身和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她的育兒經被更多地賦予了個人理想主義的色彩,本身并不具有普適性。
這本書其實最大的賣點是“中國式教育”在西方。作者以一個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自居,繼承了作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教育自己的“中國式教育”方式——嚴格到近乎苛刻,孩子沒有自我的同時,父母也沒有自我。
也許僅把“中國式教育”理解為“嚴苛”,顯得過于狹隘了,早在孔子時代就講求“因材施教”。不是說所有的人都只能用一種方式教育孩子,何況是在具有巨大文化沖突的美國,而且書中主人公本身的身份和角色又非常特殊——蔡美兒的兩個女兒索菲亞和露露,原本就是猶太裔美國人和華裔美國人的混血兒,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文化、種族、時代的因素都不容忽視。
作為中國本土的教育者和孩子家長,我更愿意把《虎媽戰歌》這本書當做一個故事,一個值得中國家長警醒和反思的教育故事來看,也希望中國的父母在閱讀之后引發一些對家庭教育的思考,反思自己的育兒之道,同時堅持自己的獨立判斷。
到底什么是“中國式教育”呢?
作者蔡美兒自己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她的理解更多地來自于個人成長經歷和從父輩那里傳承的教育觀念。她的父母籍貫在中國福建,后途經菲律賓,輾轉來到美國。他們傳授給蔡美兒的教育,是不是就是所謂的“中國式教育”呢?
蔡美兒在書中提到,中國的父母為什么能夠對自己直言不諱的行為感到心安理得,是因為中國父母與西方父母在心態上有三個顯著的差異。
第一,西方父母非常在意孩子的自尊,而中國父母對此卻不以為然。
假如孩子做某事失敗了,西方父母非常擔憂孩子的自我感受,會不斷安撫孩子,啟發他們肯定自己。而中國的父母則不同,他們相信孩子自我的力量,相信他們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難。
第二,西方父母認為養育孩子只是自己的一份職責,而中國父母認為孩子就是他們的一切。
西方父母認為,孩子無法選擇他們的父母,是父母把生命強加給了孩子,孩子對父母沒有任何的虧欠。父母的責任也只是撫養孩子。而中國父母可以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一切。(雖然在這本書中,作為耶魯法學院教授的作者一再強調她的自我,她有自己的工作、事業、學生,但是她可以正和學生開著會,立刻拋下學生去接送孩子學琴,再回到辦公室去會見等待她幾個小時的學生。)中國孩子認為聽從父母的管教,努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成為令父母驕傲的后代,就是對父母最好的理解和報答。
第三,西方父母給與孩子更多的自主與自由,而中國父母知道自己怎樣做才是對孩子好,因此他們會管理孩子所有的愛好和欲望。
正是因為西方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較為豁達開放,所以他們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權限和自由度。比如可以選擇自己的課余愛好,自己決定報哪個興趣班,自己考慮上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等等。而中國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抱著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負責任的態度,他們要過問關于孩子的一切。
但事實上,這并不是全部的“中國式教育”。除了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之外,傳統中國教育還包括“言傳身教”等教育方式,以及“涵詠”和“浸染”等多種學習方式。從更開闊的角度,應該說中西教育是“和而不同”的。
所以對于這位媽媽近乎瘋狂的育兒經,我不敢茍同。
一來,從最現實的經濟實力的角度考慮,一般的家庭教育就沒有資本如蔡美兒這般,精細到極致地去培養孩子的音樂天賦。
這里用的是“培養”天賦,其實很多天賦,更多地是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被慢慢滋養出來的。而蔡媽媽的急功近利、忘乎所以,其實違背了真正的天賦的內涵。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無法揮霍巨資為一直對拉小提琴愛恨交加的小女兒買數把昂貴的小提琴;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不可能做到全家駕車9小時,帶上愛犬,帶著家庭教師(連帶家庭教師的男友),支付高級酒店的房費,為的只是渺茫的茱莉亞音樂學院預科的面試;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不可能出門旅行還能想方設法租到高級酒店和琴行的鋼琴。
二來,從兒童中心主義、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教育是反兒童的、家長權威式的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立規矩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看看這位母親是如何限制女兒涉足的事情的。“從不允許兩個女兒做的事情”包括:
“在外面過夜,參加玩伴聚會,在學校里賣弄琴藝,抱怨不能在學校里演奏,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游戲,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于A,在體育和文藝方面拔尖而其他科目平平,演奏其他樂器而不是鋼琴和小提琴,在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和小提琴。”
其中有一些“不”,值得贊同,特別是對于養育女兒,比如不能在外過夜,不能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游戲。但是,這張“不可以”清單,打上了太多母權的痕跡。這樣的條例,是否考慮過孩子的感受?為什么不可以參加玩伴的聚會?為什么學習之余只有練琴?為什么演奏的樂器只能是鋼琴和小提琴?……
整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圍繞著兩個女兒的學琴之路展開的,從初入音樂殿堂,展露音樂才華,到拜師求藝,與孩子的矛盾較量等等,無不體現出蔡美兒這樣一位強勢母親的形象,難怪她以“虎媽”自居。正如她在最后第三部自我反思中提到的:“老虎有能力付出博大的愛,而且愛得過于強烈。它們也擁有領地感和占有欲。威風凜凜的至尊地位通常讓老虎付出的代價就是——與孤獨為伴。”
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孩子們的需求是不同的,有時他們依戀父母,希望從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有時他們需要玩伴,以培養自己的社會性和溝通能力;有時他們需要運動,以強壯自己的體格、堅韌自己的毅力;有時,他們需要自由、放縱,以調適自己的內心,以便明確未來的方向……
而這些,在蔡美兒這位母親的詞典里似乎都找不到痕跡,她的兩個女兒唯一需要的,就是音樂。她的目的,就是要把她們打造成音樂天才和神童。這真可謂是“重金打造”啊!她讓人們看到了成果:大女兒如愿在卡內基大廳舉辦了自己的獨奏音樂會,小女兒也拜在名師門下接受真傳。但是,這些又能說明什么呢?作為母親,她有沒有問過孩子:“你需要什么,你快樂嗎?”
興許,現在就為她教育的成功與否下判斷,為時尚早。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成功與否需要時間,也需要內心的感受與社會的廣泛認同。所以封面的宣傳——“在教育孩子方面,東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太武斷,也欠妥善考慮,對于一些急功近利的中國家長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其實作者最后在結局部分已進行了反思,在孩子與父母的戰爭中,失敗的永遠是父母;因為父母永遠愛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在他們那個青澀的時期,是感受不深的。
無論是做父母還是做孩子,都不要把生活弄得如此疲憊,生活原本可以更美好。只要我們放開手,帶著孩子齊步走,享受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和他們共同前進,達成融洽和諧的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就是最大的滿足。而要說到底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才算是成功,什么樣的父母才算是稱職,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劉福才 於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