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首位私立美術館女掌門,是藝術圈里人緣很好的“女俠”,運營著一家不斷“燒錢”的公益美術館。但在此前,她卻是一名成功的地產商人。她與輝煌的過去一刀兩斷,不惜賣掉房產、破釜沉舟地要向世界證明中國人是有文化的。
愛藝術,我行我素的女文青
“你瘋了嗎?”聽說谷燕要退出房地產去做美術館時,幾乎所有人都是一臉驚訝。
那時正是2005年,北京的房價正剎不住車地噌噌往上漲,至于為什么要停下賣房子的生意去建一個美術館,在谷燕所處的商人圈子里,幾乎沒有人有耐心聽她說下去。
但是谷燕是一個說一不二的人。從年輕時離開國企進入外企,再離開企業下海經商,她從未把別人的看法看得很重。打小谷燕就喜歡和身邊那些畫畫的朋友在一起,自己也常常做些小手工,后來朋友們一個個成了畫家。自己雖然未能從事藝術工作,卻從未放棄對藝術的熱愛,正如她自己所說的:“藝術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應當是種常態而非驚鴻一瞥的饋贈。我無法忍受藝術味道匱乏的空氣。”
谷燕身上少有傳說中的“俠”氣,初次見面時她正端坐在美術館展廳中央的一架鋼琴前彈著曲子,她說話輕柔,舉止端莊。
谷燕出生于江南煙雨的金陵,六朝古都濃厚的文化底蘊流淌在她的血液中,潛移默化地讓她對藝術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與領悟。雖然自1996年下海經商,在北京闖蕩的10年間,谷燕一直從事著與藝術無關的工作,但每次出國考察的時候,國外的美術館都是是她流連最多的地方。每次,她都在心里感慨:“要是我們國內也有這樣高標準的美術館就好了!”
當她嘗試與國外的藝術圈交流時,卻沒少遭遇被歧視的尷尬。“當你告知對方是房產開發商,他們根本不買賬。他們認為中國的文化藝術是缺失的。” 谷燕至今還記得奧運火炬在倫敦傳遞時,一位沙龍負責人當著中國藝術家的面,曾直截了當地表示:“中國沒有給世界貢獻任何有價值的當代文化和原創藝術。”這種尖刻的論調讓谷燕至今仍忿忿不平。
不想讓人覺得中國人是沒有文化的。谷燕曾想象過自己坐在屬于自己的美術館里的樣子——優雅、氣度不凡,至少比現在要受到更多的尊重。
元藝術中心:現實原來有些骨感
決心下定,谷燕毅然從如火如荼的房地產開發事業中抽身出來,一頭扎進了美術館的籌備中。剛退出的時候,朋友會拿來一些項目的前期策劃來找她,請她作一些策劃分析,一個項目有700萬元的咨詢費,谷燕都毫不猶豫地謝絕了。“必定是破釜沉舟的,不會給自己留后路”。不過,后來谷燕也有點后悔自己當初的拒絕,特別是在美術館最缺錢的時候。“干嘛不做呢?那時候賺的錢能辦好幾個展覽呢。”
2008年8月,谷燕在北京海淀區斥資建立了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元藝術中心”。早在成立之前,谷燕就已經成功策劃了好幾個展覽,元藝術中心成立以后又成功舉辦了《文化之后的文化》《別樣的現代性》等8個大型展覽和各類關于文化藝術的講座,在京城文化展覽圈內積攢了不少名氣。得意之余,谷燕卻發現大大小小的麻煩悄悄地找上門來。
美術館落成不久,稅務就找上門來了,讓谷燕交房產稅。谷燕不解,為什么自己做的是公益,還要交稅?她讓助手從網上一條條地下載有關公益組織的相關法規,遞給稅務部門。但稅務的答復是,相關規定條文中的文化、衛生、公益事業中沒有寫“美術館”三個字,所以美術館不涵蓋在內。谷燕覺得這種邏輯很可笑。稅務的問題還沒解決,物業又把電斷了,整個美術館陷入癱瘓。一瞬間,谷燕整個人都崩潰了。其實一天前谷燕剛交了電費,但不是物業要求的商業用電標準。而谷燕的理由是,美術館是公益組織,不能按照商業用電來執行,這是不公平的。
當谷燕正焦頭爛額時,當地某家媒體的一篇報道徹底激怒了她。關于不具備合法資質、沒有產權的各種質疑充斥全篇,而從頭到尾,谷燕都不認識這名記者。“據說他來美術館看過,那為什么不進來采訪我?為什么不讓我出示房產證明?”憤怒之余,谷燕還是強忍著不愉快去消除誤會,最終讓這家媒體重新對元藝術中心進行了一次客觀的報道。
最大的一個坎卻不得不一直面對——資金的問題。在中國,私人美術館還只是一個新興事物,北京屈指可數的能算得上私家美術館的只有798的“今日美術館”和民生銀行設立的“民生美術館”。 而這兩家都是由機構在投資,谷燕的美術館從元藝術中心開始完全是個人投資。“個人投資的好處是,我可以有一個自己的學術定位,可以更純粹地關注作品的藝術性,我喜歡藝術家用心靈創作的作品,因為它們映射了藝術家與藝術的生命。” 那時的谷燕固執地認為,她的美術館作為精神殿堂,具備一種藝術啟蒙與價值導向的功能。所以,傳達的東西必須在學術上有很高的標準,這是不能妥協的。
為此,谷燕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不惜變賣資產,投資到美術館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建設上。
2009年5月的一天,谷燕拿著一張核磁共振的檢驗單驚呆了。她的腦袋里長了一個直徑4厘米大的瘤子。沒有辦法,谷燕只能忍痛割愛,決定將元藝術中心無條件捐出去。
谷燕找了很多家機構,可是結果出乎她的意料,沒有人對她的美術館感興趣。“大家都好像把它看作是燙手的山芋一樣。因為接受捐贈的人要負起將元藝術中心運營下去的責任,是要拿真金白銀來養活它的。” 患病的谷燕不得不將元藝術中心停辦,把地方轉租給別人。
重獲新生的元典美術館:痛并快樂地前行
手術前夕,谷燕去孤兒院探訪自己助養的一位殘疾孤兒。開車過去,才知道人已經被別人接走了。一時間谷燕心里空落落的。
谷燕一下子了解了自己的角色和使命,美術館就像自己的另一個孩子,自己當時懷著浪漫美好的情愫締造了她,但現在最要緊的是這個母親要做有責任的公益人。不能讓孩子夭折了!
上天也格外垂青谷燕,一次手術將她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重獲新生的谷燕,一刻也不歇著。
谷燕出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企業注冊的元藝術中心變成公益注冊的元典美術館,這一次的注冊比較順利。2010年3月,一座私人非營利公益機構——元典美術館終于成立了。谷燕也成為中國首位真正意義上私立公益美術館的女掌門。
谷燕的這種完全公益的立場也使得元典得到了更多藝術家的支持。“很多畫依然是買不起,但是有藝術家會送我畫,他們相信我,再昂貴的作品我也不會據為己有。藏品是一家美術館的生命,他們的無私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谷燕發現,與政府部門之間的理解也增進了許多,與文化局、民政局等部門的溝通變得越來越順暢。谷燕嘗試著做了一些公益活動,都得到了政府部門的支持。
她也十分羨慕國外公益美術館的生存環境。比如美國,一個公益美術館的資金構成中,有30%~40%是政府撥款,保證美術館的基本生存。此外,美國有明確的藝術品免稅制度,所以大家都愿意捐贈。而且他們有這樣的一個意識,捐贈到了一定數量就有可能進入這個美術館的董事會,文化和藝術贊助事業將變成價值實現的紐帶。
“美術館的資金來源有了微小的變化。”谷燕說:“最初的時候全靠我賣房子,但是現在政府有時候會有一些支持,也有企業和知名的銀行聯系我。”谷燕發現自己正在變得更積極。今年的兩會,谷燕還委托朋友針對公益慈善等問題提交了議案。
現在,當谷燕告知外國朋友自己的身份時,一個elegant的形容會讓自己驕傲,“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跟我討論藝術,這就是元典的成功!”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積淀,而美術正是中國一個先進的文化符號,她相信通過做私立美術館,會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更多的企業、公益基金和個人投入到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事業中來。“怎樣促使公益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需要社會的關注與政府的支持。無論如何,現在能夠把藝術與公益這兩樣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結合起來,我的公益之旅真的是值了。”
編輯/馮 嵐 icarus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