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就在西四環(huán)附近。剛?cè)胱r,樓前有塊坑坑洼洼尚未開墾的“處女地”。住戶中幾位閑不住的老人自從由城里遷入小區(qū)后,不僅將地面收拾得平平整整,而且又種花又栽草,還移植來一棵石榴樹,把這兒裝扮得郁郁蔥蔥、生機勃勃,頗有城里老四合院的閑情雅趣。樹旁邊用幾塊石頭搭起的“凳子”,每到清晨或傍晚總是座無虛席……
假日的早上,這兒有老有少。那天,我坐在“凳子”上看報,突然久違的一聲聲清脆的“送奶的來了!”叫喊聲灌入耳中。循聲望去,啊!原是掛在樹上鳥籠里的鸚鵡發(fā)出的。鸚鵡的主人老劉師傅右手握著提兜頻頻搖晃,兜內(nèi)玻璃瓶的撞擊聲聲作響,“送奶的來了!”接二連三的叫喊聲從又飛又跳的鸚鵡嘴中不斷迸出。那鸚鵡叫聲可謂“京味十足、字正腔圓”,真是學得惟妙惟肖,把大家逗得笑逐顏開。老劉師傅得意地說:“這可是我家鸚鵡的保留節(jié)目,這只鸚鵡已經(jīng)是第三代了。”在座的幾位老人聽后頻頻點頭,仿佛追憶起昔日在大雜院里生活的歲月時光。而幾個年輕人聽著老劉師傅所說的話,卻有點“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了”。老劉師傅指著鸚鵡對著那幾個年輕人情不自禁地打開了話匣子。他一張嘴,又把我們帶回上個世紀50年代……
在上世紀50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普遍還不富裕,飲用牛奶還沒有像如今這樣普及,喝牛奶的多為兒童老人或者孕婦。再說當時,北京生產(chǎn)牛奶的廠家也寥寥無幾。老劉師傅說,他們是住在靠近后海的白米斜街的老戶,記得供應他們那一片的牛奶是由南郊靠近大興的一家奶牛場送來的。送奶師傅辛苦極了,每天騎著加重的自行車馱著一百多斤的瓶裝牛奶,一個單程幾乎就是多半天時間。那年月道路也沒有今日平坦,特別是胡同內(nèi)還多半是土路坑坑洼洼,以至于馱著牛奶瓶的自行車在這樣的路上顛簸得奶瓶琤琮有聲,聲聲入耳。
久而久之,奶瓶彼此撞擊,乒乒聲音也就成了送奶的信號。只要自行車一進入胡同,就聽到人們喊:“送奶的來了!”有些等不及的牛奶訂戶應聲而出,天天如此。劉師傅家那只聰明的鸚鵡在這樣的環(huán)境熏陶下也“無師自通”,只要聽到奶瓶彼此撞擊的乒乒聲,京味十足的一句“送奶的來了”便馬上跟來。
“在當時,我那只鸚鵡按今日的話說,也成了小有名氣的明星,自然也有喜愛鸚鵡的粉絲,悄悄地用玻璃瓶撞擊聲來逗引鸚鵡的‘送奶的來了!’的叫喊聲,人們聽后樂得一個個前躬后仰合不上嘴,叫喊聲給大家?guī)砹丝鞓贰N疫€記得那時送奶的、喝奶的真是親如一家。大院中每每聽到‘送奶的來了!’就把茶水準備好挽留送奶師傅喝足歇夠,遇上西瓜上市季節(jié),讓送奶師傅吃上一塊西瓜解暑也是常有的事。”劉師傅回憶道。
送奶的師傅也有時順便捎些野菜讓大家品嘗個新鮮,他對那只鸚鵡也特別偏愛,經(jīng)常給鸚鵡一些好吃的昆蟲。他曾幽默地對鸚鵡說:我——送奶的來了!逗得在場的人哈哈大笑。那句“送奶的來了!”仿佛是親情的一句囑托,每當奶至人家,送奶師傅總會仔仔細細地把奶瓶按照大門前懸掛的裝奶瓶的容器放好,絕無半點差錯。那時,冰箱在普通百姓家還聞所未聞,因此,在天氣炎熱季節(jié),大雜院中留守的大爺、大媽們怕牛奶變質(zhì),把院中所有訂戶的牛奶統(tǒng)統(tǒng)收下,放在水桶中,樂此不疲地用來回換水的辦法降溫,防止牛奶變壞。待到院中用戶回來后一一自取,大爺、大媽收到的是左鄰右舍的滿臉微笑和至誠的謝意!
老劉師傅看了看鸚鵡,語重心長地說:“這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這句鸚鵡學舌‘送奶的來了’依然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如今社會進步了、物質(zhì)的豐富再也聽不到奶瓶實實在在的彼此撞擊聲。但每每想起它,都會讓我想起四合院中那美麗的風景、人與人之間和諧互助的氣氛。所以我像保護活化石一樣,有意識地讓‘送奶的來了!’在鸚鵡口中相傳至今。”老劉師傅說到此也有些動情,他老人家提高了聲調(diào),不乏幽默地說:“這就算我們家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吧,永遠地保留這個節(jié)目!”我愛聽“送奶的來了!”劉師傅就邊說邊用力搖晃提兜,頓時奶瓶彼此撞擊出乒乒聲,那一句“送奶的來了!”又清脆悅耳緊跟其后,霎時,在場的所有人又都樂了!
編輯/韓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