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報告中有29次提到生態,12次提到生態文明,而十七大報告僅有17次提到生態,2次提到生態文明。報告提出,要“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一、五位一體的戰略思想
十八大報告:“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p>
目前對內蒙古生態屏障的建設實踐和學術研究偏重于自然科學的某個學科,偏重于某地域,分解到不同學科研究的較多,而綜合多門學科、多個視角研究的較少。就人文社會科學對構建北方生態屏障研究而言,將這一問題的研究分解到不同學科研究的較多,而綜合多門學科、多個視角研究的較少。相對而言,運用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可持續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中對這一問題研究的較多,從文化、政治、社會和經濟多視角綜合去研究如何將內蒙古構建成我國北方生態屏障的很少。十八大報告為我們用復雜性思維解決這一問題打開了思路,體現了哲學的事物之間聯系性和事物的整體性的思維特點。
二、將內蒙古建成美麗中國北部生態屏障的含義和意義
“屏障”,根據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正續編合訂本》的解釋是,第一,取以遮隔房舍者?!掇o源》引用《晉書阮籍傳》說,籍到郡,壞府舍屏障,使內外相望,法令清簡。第二,喻峰巒也?!掇o源》引用《元稹詩》說,四面常時對屏障,一家終日在樓臺。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生態屏障的含義,我認為應該是,第一,內蒙古以其生態效應遮隔住來自內蒙古之外對于我國北方地區的負面生態影響。第二,內蒙古自身由于生態環境被破壞對于我國北方地區的負面影響并產生積極作用和影響。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部邊疆,橫跨“三北”,東西長2400多公里,南北寬1700多公里,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跨越了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三個氣候帶;草原總面積13.2億畝,占我國草原總面積的22%,占全區國土面積的74%。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生態屏障遮隔住來自內蒙古之外的西伯利亞和蒙古對于我國北方的負面影響并產生積極影響。冬季半年,西伯利亞和蒙古冷高壓控制著我國大半部,氣壓梯度很大,常形成又冷又干的偏西、偏北風。強勁的冬季季風經蒙古國長驅直入到我國時內蒙古首當其沖,首先必須先到內蒙古自治區或進入新疆北部的冬季季風向東南移動,經過我區才能到達關內和口里的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或關東的東北三省乃至我國東南部諸省。冬季西北風流經內蒙古自治區時,受到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和森林、草原等植被的長距離阻擋,風力大減,挾帶的沙塵銳減,到達關內或口里時已成強弩之末之勢,大大減少了危害,起到了屏障作用。與此同時,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生態屏障遮隔住來自內蒙古自身對于我國北方的負面影響并產生積極影響。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燕山北麓山地以及黃河中上游山地丘陵,通過涵養水源,攔蓄徑流,水土保持等對額爾古納河、嫩江、遼河、海河、灤河、黃河的水量泥沙的作用與影響,以及其他生態環境效應。如嫩江的水災、華北的旱情、黃河的斷流等等都與內蒙古生態環境有關。內蒙古生態環境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和鄰近國家的生態環境起保護作用,免遭其危害,保障生態安全的生態效應稱為內蒙古生態屏障。
內蒙古生態屏障應包括以下地區:內蒙古高平原草原區、大興安嶺山地森林區、燕山北麓山地丘陵與臺地區、陰山山地丘陵區、賀蘭山山地、黃河中上游山地丘陵區、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庫布齊沙地和毛烏素沙地、阿拉善沙漠與戈壁、額濟納綠洲。考慮到生態環境之間的相關性、整體性,從全國、全球的角度看,整個內蒙古都應該被認為是我國的北方生態屏障。
全面落實五位一體戰略總體布局,將內蒙古建成美麗中國北部生態屏障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國北方大氣候調節和河流、湖泊等水生態及農業生態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保護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的發源地和搖籃,事關國家安全。圍繞生態環境與國家安全的相互關系,內蒙古大部分處于地緣政治學應該關注的地緣關系的敏感部位,比如漫長的邊境線許多處于草原地區。正因為這樣,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將內蒙古建成美麗中國北部生態屏障。江澤民同志指出:“內蒙古地區是我國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態屏障,這里的生態環境如何,不僅關系到內蒙古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也關系到華北、東北、西北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意義和貢獻都十分重大,一定要搞好。”胡錦濤同志提出:“內蒙古是我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切實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建設好,事關全國的生態安全,我們一定要本著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堅持不懈地抓下去,切實保護好內蒙古這塊遼闊草原,保護好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為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做出貢獻?!?011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內蒙古的科學定位是“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要全面實施重點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大力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強重點區域、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構筑以草原和森林為主體、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p>
三、作為美麗中國北部生態屏障遭到嚴重破壞
在古代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生態屏障是非常堅實的。但目前卻出現了環境負荷加大,環境承載能力不足;生態環境脆弱,污染物的容納能力和自凈能力較弱;生態平衡嚴重失調;土地利用粗放,退化嚴重;草場退化,要認識到豐富的草地資源既是草原畜牧業的基礎,又是重要的生態屏障。水資源緊缺,利用效益低且污染嚴重;森林覆蓋率低,增長緩慢;生物多樣性迅速減少等問題。
四、以經濟建設帶動內蒙古建成美麗中國北部生態屏障
內蒙古巨大經濟建設成就為內蒙古建成美麗中國北部生態屏障奠定有利物質基礎,要把握“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拐點的積極意義。歷史經驗和一般規律表明:在經濟發展的較低階段,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規模有限,環境污染的程度相對較低;在經濟起飛、工業擴張階段,環境資源消耗超過環境承載能力和自然再生能力,環境污染與破壞加重;在經濟發展的更高階段,經濟結構優化,財富積累增多,人們有條件運用經濟發展的成果和科技進步的手段來減少污染和人工修復環境,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和提高,經濟與環境逐步協調,人與自然趨向和諧共生。這就是倒U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所揭示的一種發展態勢。歷史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這個拐點在人均GDP5000至10000美元之間。
將內蒙古建成美麗中國北部生態屏障要實現內蒙古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和互促,使屏障內的負熵值的耗散程度盡量減輕,實現十八大報告指出的“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薄凹涌靷鹘y產業轉型升級”。內蒙古要把對生態屏障的破壞壓縮到最低。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內蒙古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突破口。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第二產業。十八大報告:“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闭腺Y源,發展規模經濟,培育優勢產業集群。目前工業企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和產業優勢。單位GDP能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2.4% ,能源消費量占全國的5.7%。當前要抓住國內外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全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大基地、大產業、大集團,率先在條件具備的優勢地區建設一批能源、冶金、化工、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等優勢產業集群,使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聚集,實現規范經營、規模效益。將“經濟系統的規模限制”這一理念寓于集體理性選擇當中,通過制度安排來形成激勵與約束。通過價格等經濟信號將自然稀缺變成經濟稀缺,并傳遞給經濟行為主體。由生態經濟效率決定的損益機會促成經濟主體的理性決策,形成循環經濟內生自運行驅動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樣可以大大節約作為我國北方生態屏障內的自然資源。內蒙古發展第三產業要以培育市場、擴大就業、完善服務為重點,以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產業化和社會化程度較高的第三產業體系。把自主創新作為提升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破環。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積極、科學、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方針,加快推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大對循環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循環經濟產業鏈和循環經濟網絡的形成。擯棄耗竭型產業政策,擯棄濫墾草原的產業政策。內蒙古牧區草原生態環境的變遷史證明濫墾是一條錯誤道路?!笆澜缟细鞔蟛菰绫泵赖男麓箨懕辈坎菰⒛厦赖呐伺了共菰?、歐亞大陸的中緯度草原以及非洲的薩赫勒荒漠草原的土壤在有史以來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不適合耕種的。在草原地區,除了極有利于耕種的小塊土地外,畜牧一直以來是惟一可行的農業形式?!敝袊?0世紀以前,特別是漢唐時代的沙漠化土地,都以干旱地帶的古城或古墾區為中心,集中在一些內陸河流的下游或扇緣,呈斑點狀分布。這種沙漠化土地面積,約占全國沙漠化土地的14.3%。擯棄發展頭數畜牧業的思路。與農區相比,作為北方生態屏障的內蒙古草原生態經濟系統的飼草供給能力弱,內蒙古天然草地總體質量差,自然生產力低,大部分草地分布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或高寒地區,牧草生長期短,產草量低,天然草原大面積是荒漠草原、干草原。在作為重要生態屏障的內蒙古林區,要由天然林資源消耗型生產方式向天然林資源保護型生產方式轉變;由以林業為支柱產業的產業發展模式向以林業產業為主導產業,各種產業共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模式轉變;由以林產品為主導產品的單一產品發展模式向包括林產品、林副產品和其他各種產品在內的多種產品共同發展的多元化產品經營方式轉變;由重生產、輕生活的經營方式向生產和生活并重的經營方式轉變;由主要為社會提供經濟資源和私人物品向主要為社會提供環境資源和公共物品轉變;由重消耗、輕積累式的經營方式向少消耗、多積累式的經營方式轉變 。
要按照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于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機制?!薄吧罨Y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薄胺e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要多予少取加大對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生態屏障的公共財政投入。內蒙古生態屏障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的公共產品。
五、以政治建設帶動內蒙古建成美麗中國北部生態屏障
十八大報告:“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目前生態屏障建設決策完全自上而下有諸多弊端:如知識問題、腐敗問題和形式主義。
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备母飳賳T的考核體制,政績要求官員“任期內可見成果”,于是那些見效期超過任期的工作便被忽視了,現行考核政績制度容易產生短期經濟行為,局部的“成就”掩蓋了巨大的社會成本。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在我國要改變每一任領導都要不顧條件為了官職最大化而“樹雄心、立大志、做大事”的“有為而治”的做法,改變每一任領導都要改變前一任的規劃,貶低前一任的政績進而凸現個人色彩的做法。
目前,不同部門對草原治理的功績和草原退化的原因的判斷相距甚遠。林業主管部門力主加大護林建設;草原管理部門強調防沙治沙應從治理草原開始,種樹不如種草;水利部門則認為關鍵是水土保持與節水。因此要按照十八大報告指出的,“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國特色行政體制目標,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p>
六、以文化建設帶動內蒙古建成美麗中國北部生態屏障
十八大報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蒙古優秀的草原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功能。著名學者斯圖爾德認為,對文化變異某些方面的理解,可以到社會對其特殊環境的適應中去尋找。文化生態學家認為,文化適應涉及到自然選擇機制——較有適應性的特質其幸存頻率越高,繁衍的頻率也越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文化特質發展的影響在于,“具有某些各不相同的行為方式的個體或群體,幸存下來和生衍繁殖的成功率各有不同,因此,其行為方式能否代代相傳下去的成功率也各不同”。
七、以社會建設帶動內蒙古建成美麗中國北部生態屏障
十八大報告:“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強化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職責,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币陨鐣ㄔO生態屏障代替政府包辦的做法。社區公眾參與是指對于特定社區實施的政策和工程項目必須由當地的人民參與和表決。沒有與社區公眾充分溝通的生態環境決策,許多最終都是以失敗而告終。應當賦予民事主體草原生態環境的享有權,并且將之物權化,才能真正調動廣大公民、法人主動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內蒙古有13.2億畝草原,占全區面積的74%,有42.08平方公里的草原已經荒漠化。而全區草原監督管理行政執法人員在編的僅僅有2004人,他們渾身是鐵,恪盡職守,駕駛直升飛機也不可能把草原監督管理好。
八、科學進行生態建設將內蒙古建成美麗中國北部生態屏障
十八大報告:“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總體統一部署,落實我區118.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1個旗、縣、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將自治區的101個旗、縣、市(區)為基本劃分單元,在對其自然環境狀況、人口經濟布局以及今后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資源環境承載力、現有開發強度、開發潛力三大方面出發,對內蒙古自治區進行了主體功能區的劃分,規劃哪些區域來承擔發展經濟、集聚人口的功能,哪些區域來承擔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功能,哪些區域來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