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個普遍性的難題,一方面“三農”和小微企業對資金需求急迫;另一方面,銀行出于風險等考慮,不敢對“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由此造成了普遍性的“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本文試從銀行主動服務,踐行普惠金融、微利金融理念這個方面,來討論破解“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一、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現狀
(一)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特點與銀行貸款流程不匹配,增加了融資難度
小微企業流動資金需求特點是短、頻、快、小。即使能從銀行取得貸款,貸款審批程序煩瑣,資金到位時已經錯失商機,失去短期借款的作用。而銀行追求較為長期的低風險的穩定收益,對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大、資金需求量小、頻率快的特性,增加了銀行貸款的管理成本和風險,因此影響了銀行貸款的積極性。此外,農戶居住分散,金融機構融資服務成本高,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程度低,對銀行風險管控能力要求很高。
(二)抵押物不足
小微企業普遍缺少可供擔保抵押的財產。一些地方由擔保公司提供擔保,但擔保公司在自負盈虧,往往提高擔保條件,或者設繁雜的擔保手續、高昂的擔保費用,勢必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影響融資效率。而且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產權等還不能作為有效抵押物,大大制約了“三農”和小微企業獲得銀行信貸的能力。
(三)貸款金額小、銀行不愿辦理
許多小微企業只需要貸幾萬到幾十萬元,而許多銀行不辦理一百萬元以下貸款,有的銀行甚至不辦理三百萬元以下貸款。辦理一筆貸款,金額大和金額小的貸款,對銀行來說,所花費的成本基本是一樣的,因此,很多銀行出于成本和風險控制的考慮,不接受小額貸款申請,而偏好于對大中型企業的金額較大的貸款。
(四)小微企業經營與財務管理不規范,經營風險極大,失敗率較高
絕大部分的小微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特別是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沒有建立會計賬目,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2009年中國人民銀行對部分中小企業集中地區的調查表明,50%以上的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的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在3B或3B以下。
小微企業中民營企業占絕大多數,其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在用人機制上,很多中小企業具有明顯的家庭特色,用人唯親,家庭成員占據企業的重要的管理崗位,這種管理模式很難吸納優秀的管理、技術人才,經營管理水平低下,經營隨意,經濟效益波動劇烈,失敗率極高。許多小微企業主金融財務知識缺乏,信用觀念缺失,沒有貸過款,對銀行金融知識缺乏,許多人因信用卡逾期嚴重被列入禁止類客戶,在資金周轉出現困難時,只要能借到錢,不考慮籌資成本的高低,有的甚至向民間高利借貸,籌資風險極大,大大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
(五)農村金融基礎薄弱
我國商業銀行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區,對廣大的農村地區,銀行網點非常少,縣以下地區基本沒有,農村地區金融基礎十分薄弱,造成了廣大農村地區的鄉鎮企業、微小企業的融資難。許多銀行的貸款審批權限集中上收,基層支行沒有貸款放貸權限,也增加了小微企業融資難。
二、“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難的若干對策
針對“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現狀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決。
(一)國家要制定財政稅收等各種宏觀政策,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深入基層,深入農村和城鄉結合地區,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在財政政策方面,設立“三農”和小微企業擔保基金,為小微企業提供擔保;設立小微企業成長扶持基金,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給予部分或全部的利息免除,扶持小微企業成長。在稅收政策方面,對小微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同時,對金融機構發放小微企業貸款和三農貸款,給予稅收優惠。在銀行監管方面,對許可證審批等事項,對金融機構深入農村和城郊地區設立機構給予便利,鼓勵金融機構完善在農村和郊區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二)金融機構要有微利金融、普惠金融的服務意識
金融機構不僅是企業,也是社會公眾組織,對整個社會的金融均衡協調發展,承擔著重要責任。金融機構不能完全按照追求利潤的做法來經營發展,要樹立微利金融意識和普惠金融意識。有些許微利能夠生存經營下去,就應該堅持下去,在農村和城郊結合地區,金融機構雖然只取得了微利,卻有著良好的社會效益,可以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三、郵儲銀行踐行普惠微利金融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實踐效果
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在農村市場發展戰略上,確定了“小貸領航”的策略,以“小額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為龍頭,以基礎金融服務體系和城鄉結算網絡建設為兩翼,走出了一條“大銀行聚焦小貸款”的特色發展道路。截至2012年2月29日,廣東省累計發放小額貸款29.88萬筆,金額213.96億元,筆均7.16萬元。其中2011年累計發放27.67萬筆,金額196.98億元;貸款結余10.83萬筆,金額61.40億元,已經為超過16萬戶個體工商戶、微小企業主以及農戶提供了融資服務。
本著“普之城鄉、惠之于民”的企業文化,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在成立以來,面向廣東農村地區開展了小額貸款業務,并將其定位為長期核心戰略性業務。讓小額信貸機構“下沉”農村,在廣大農村地區設立“三農”服務站,撒下“天羅地網”,像毛細血管一樣滲入農村;站內可辦理存取款、受理小額貸款申請、代發新農保、新農合等涉農資金,極大地彌補了農村金融服務空白區,讓農村居民不出家門就可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便利的金融服務。
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在廣東26個空白鄉鎮中,解決了40%的空白鄉鎮金融服務問題。此外,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也積極嘗試通過自主研發的電話POS等電子設備,解決農村小額取款問題。在“十二五”規劃中,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將繼續加大鄉鎮網點建設工作,計劃3年內新增500個以上網點,進一步擴大網絡覆蓋面,進一步凸現郵儲銀行網點覆蓋城鄉的特色。
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在連接城鄉二元經濟的過程中,不斷加大農村地區網絡建設力度,鄉鎮一級的網點覆蓋率達到93.6%。每年通過廣東省分行結算的個人資金約有5000多億元,其中70%流向農村。開通跨行轉賬、受理農民工卡的縣域和農村網點超過1000個,是廣東省最主要的農民工卡受理銀行之一。ATM總投放量超過3600臺,占廣東省銀行業ATM的15%,位列廣東銀行業第三,POS超過3500臺。在城鄉居民以及個體經濟支付結算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郵儲銀行具有的網絡優勢
針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難點,郵政儲蓄銀行獨特優勢集中表現在:一是網絡優勢,郵儲廣東省分行擁有1800多個金融服務網點,基本覆蓋全市各鎮街和行政村,貼近專業市場、貼近中小企業,方便中小企業辦理業務。同時,全國郵政儲蓄銀行已擁有38000多個網點,網絡聯通城鄉,是全國最大的支付結算平臺;二是專業優勢,服務中小企業是郵政儲蓄銀行的戰略定位,中小企業貸款是核心產品。“因為專注,所以專業”。小額貸款是一項專業性強的技術,郵政儲蓄銀行博采眾長,形成特有的小額信貸技術,擁有一整套中小企業授信評級和風險控制辦法,郵政儲蓄銀行貸款不良率一直處于同業較低水平;圍繞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郵政儲蓄銀行設計了小額貸款、小企業貸款、個人商務貸款、供應鏈融資(動產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和保兌倉)、票據直貼、國際貿易融資等一系列適合中小企業的融資產品;三是成長優勢,郵政儲蓄銀行在城鄉基層有著歷史悠久、網點眾多、聯系廣泛的基礎,群眾基礎深厚廣泛,“匯款存款到郵局”深入了幾代人的心中,存款余額在全國銀行業排名第4位,是資產質量優良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組建銀行后改變了“只存不貸”的歷史,融資能力和空間巨大。
(二) 郵儲銀行踐行普惠微利金融的一些主要做法
1.廣鋪網絡,機構下沉。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多方面開展工作,廣鋪網絡,推進“信貸縣縣通”、“信貸村村通”工程。從成立伊始,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就與當地政府聯合,大力發展“信貸縣縣通”“信貸村村通”,把小額貸款服務網絡迅速延伸到各個行政縣鎮村,開展了“信貸下鄉行”、“信貸進市場”等活動,取得了較好效果。在此基礎上,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還聯合地方村鎮政府,開展“信用村”建設。目前,全省建成信用村、信用市場200多家,社會信息員隊伍4000多名,初步形成了“網點+信用村+信息員”的立體化信貸服務網絡。下一步,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還將借助郵政“便民服務站”平臺,把信貸網絡進一步深入鄉村。
2.因地制宜,開發特色產品。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因地制宜,結合各地風俗,開發特色產品。銀行成立之日起,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就與團省委合作開展“青年創業貸款”,提供2億元授信額度。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注意圍繞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做好信貸服務。例如,在肇慶等山區開展開發林權抵押貸款,在茂名等沿海地區試點漁船抵押貸款,在珠三角開展商鋪經營權質押貸款等,在山區開展小水電貸款、集體土地質押貸款等,在云浮設立了石材金融服務中心。為支持“扶貧雙到”工作,還與當地政府聯合推出就業貼息貸款、就業創業貸款等,擴大扶貧覆蓋面,增強了扶貧支持力度。
3.優化流程,提高效率。對于可能存在“放款慢”的情況,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實施優化流程,提高放款速度。“放款快”是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需求的最大特征。郵儲銀行加大力度優化信貸流程,將小額貸款審批權限下放,信貸員主動上門服務,提高放款速度;實行了小額信貸準事業部制,成立小企業貸款專營機構。小額信貸三天放款,小企業貸款一般2周放款,較好地滿足了客戶需求。
通過樹立普惠微利金融理念,經過不懈努力,郵儲銀行在破解“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小額貸款全國發放量已突破了7000億元,其聚焦“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和好評。郵儲銀行總行被授予了德國GTZ最高成就獎,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的“信貸縣縣通”工程被江門市評為第一個真正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惠民工程,被佛山市政府授予金融創新獎、“中小企業滿意融資伙伴”獎,被陽江地方政府授予“支持社會金融創新獎”;被廣東省中小企業局授予第一批“廣東省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示范機構”。類似的地方政府肯定郵儲銀行的獎勵不勝枚舉,有力地說明了郵儲銀行通過樹立普惠微利金融理念,主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