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銀杏樹資源最多的國家,擁有量占世界總量的7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國對銀杏葉藥用方面的開發和利用遠遠滯后于世界發達國家。
目前,國際上的銀杏制品已達60多種,世界上銀杏制劑的年銷售額為40億~60億美元。
在韓國,每年銷售與銀杏葉相關的保健食品的銷售額高達2.3億美元。銀杏葉被列為繼高麗參之后的第二大保健食品綠色寶藏資源,并且成立了國家級銀杏研究院。
在美國,市場上銀杏制品種類繁多,銀杏茶已成為最暢銷的草藥產品之一。大部分銀杏制品作為保健食品登記,少數作為非處方藥注冊。復方銀杏制劑是美國市場上的主要發展趨勢。2006年后,銀杏制品的銷售額超過了12億美元。
在法國,銀杏葉提純藥年銷售額1.6億美元,銀杏保健品年銷售額6.9億美元。
在日本,14年前才著手開發銀杏葉精制的各類產品,目前年銷售額已扶搖直上。
我國開發利用滯后。銀杏制劑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量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國內從事銀杏葉深度開發利用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寥寥無幾,且在研究利用的力度和深度上也遠不及國外。銀杏葉制品的年純銷量在1996年產銷高峰時僅為4億元人民幣左右。
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我國有銀杏茶加工企業300多家,其他都規模小,加工粗放,不注重質量,科研投入不足,都解決不了脫毒脫苦難題,現在生產廠家已所剩無幾。由于銀杏葉內含200多種化合物,銀杏葉制劑只能從銀杏葉中提取部分化合物,而銀杏茶原汁原味,化合物基本保存完整,因而銀杏茶治療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效果更佳。還有100多家生產銀杏葉提取物,用以制造藥品、食品和保健品等企業,年需銀杏干青葉總量為2.5萬噸。法國、德國過去一直從日本、韓國進口銀杏葉,現已轉向我國山東、江蘇、廣西桂林等地,年進口量6萬噸,還在當地建立了銀杏干燥廠。
目前,我國銀杏產業的經營基本上屬于粗放型模式,以經營銀杏原料為主。國際市場上90%以上的銀杏葉貨源來自中國。國外銀杏制劑權威人士證實,從銀杏葉到其制劑產品身價升值高達100倍以上。因此,簡單出口銀杏葉粗加工產品,其結果是造成我國銀杏葉資源嚴重的流失。
未來市場誰主沉浮。毫無疑問,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銀杏制品附加值較低,研究開發的深度不夠,中低水平重復生產現象嚴重,高品質的產品極少,沒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
然而,我國具有銀杏資源優勢。有關專家認為,我國的銀杏產業開發必須轉變經營體制、轉變生產方式,走資源開發規模化、產品開發系列化、質量標準規范化和生產經營集團化的道路,大力開發國內市場。立足國內,開拓國際。目前,陜西咸陽瑞綠園銀杏茶業公司正朝著這個目標大踏步前進著,立爭在銀杏行業為國人爭光
重點開發保健食品。除德國、法國和中國外,其他國家均將銀杏制品作為保健食品或非處方藥。我國絕大多數是作為藥品在醫院銷售,而銀杏茶飲用方便,又符合我國幾千年的飲茶習慣,但脫毒脫苦技術很難攻克,生產許可證手續繁瑣,費用高,微小企業望而卻步。而其他銀杏制品幾乎在市場上沒有,因此,我國銀杏制品開發的重點應是保健食品。
合力做大銀杏產業。鑒于我國銀杏產業開發利用滯后的現狀,必須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銀杏制品的等級,走產學研、農工商、城鄉聯動之路,以實力強大的銀杏生產企業和科研機構為龍頭,聯合銀杏種植基地及粗加工企業,參與國際市場,控制國內市場。
近年來,一些外國公司又在我國興辦合資企業,生產其產品,擠占我國市場,對我國的銀杏產業構成威脅。為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對銀杏產業進行適當宏觀調控,充分利用我國的銀杏資源等優勢,盡量做到肥水不往外田流,避免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現象發生。
編輯/張宇 jtyy67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