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合格率”
據媒體報道,2009年下半年,住建部水質中心曾進行全國城市飲用水水質狀況普查,數據卻一直未對外正式公布,據說實際合格率僅有50%左右。
——“自來水合格率僅50%”新聞曝光后,剛經歷過毒膠囊等安全事件的公眾,面對日日飲用的“自來水真相”,不得不繼續心如刀絞。
這些年來,自來水水質雖未曾改善,各地自來水價格卻頻繁上漲。自來水水質多年原地踏步講“特殊國情”,自來水水價卻無時無刻不在講“與國際接軌”,自來水水質50%合格與水價100%大漲,這無異于一邊掏空國人腰包,一邊殘害國人健康。喝上合格的自來水,這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提高自來水水質刻不容緩。自今年7月1日起,中國將強制執行最新飲用水標準。據悉,新標準與世界上最嚴的水質標準——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標準的嚴格當然是好事,但必須拿出漲水價的那種“與國際接軌”的精神,盡快讓國民喝上安全、放心的高質自來水。
(摘自《中國青年報》 舒圣祥/文)
“調價”
繼成品油率先調價后,水電油氣資源類公共產品調價聽證會在全國各地密集召開,電價、氣價等調價也“箭在弦上”。
——隨著通脹水平整體回落,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迎來了“窗口期”。一片“漲聲大合唱”中,一些“聽證會”幾乎成了“漲價告知會”。調查發現,缺乏成本公開、成本監審機制,已成為一些資源類產品價格改革的主要障礙,只拿幾套漲價方案讓公眾選擇,這樣的“操作”明顯不利于改革。并且,資源性產品調價,目的是優化資源消耗結構,抑制浪費,絕不是為個別行業、企業來牟利。本來以價格杠桿抑制資源浪費也是改革的題中之意,但公共產品的公益特性誰來保障?漲價的成本如何監審?改革之后服務如何跟進?由此,明白曬出漲價的理由,制定調價的透明機制,才能避免“改革”淪為“漲價”的幌子。
(摘自《信息時報》 陸文軍 劉 雪/文)
“開房收錢”
在賓館“開房收錢”的職稱評審專家劉一兵被曝光后,湖南省教育廳回應稱,“目前已終止劉一兵教授2011年度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評審專家資格,有關情況正在進一步調查核實”。
——職稱評審如此公然行賄索賄,令人瞠目結舌。為人師表的教師,為了個人利益,四方打探消息主動送錢,讓師道尊嚴蕩然無存;一些評委將手中權力異化為“尋租”工具,坐等評職稱的教師排隊上門送錢,其性質與索賄已無區別。
鑒于教育系統腐敗的社會影響更壞,因而,對劉一兵索賄之事的調查不能僅停留于自查自糾層次,司法部門理當介入調查。還應追問的是,在這一利益鏈條上,還有多少評委涉身其中?倘若此事真的已是當地的“潛規則”,那就更應以此為契機,對違法者嚴懲以糾正跑偏的職稱評審。
(摘自《廣州日報》 李 龍/文)
“吃空餉”
浙江省永康市最近公布了“在編不在崗”人員名單,共計192人,涉及長期病事假、超假不歸以及停薪留職人員等八大類。
——自爆其短,正視問題,總比藏著掖著捂著躲著要強。不管各部門各單位的自查自糾是否真的秉持著獨立客觀公正原則,單是這個態度,民眾已經不吝惜掌聲了。但另一方面,對于此類舉動的理性認可,并不等于民眾已經完全滿意。“擇機向外界公布”的承諾,能否凝結成“一張清晰的查處名單,以及令人信服的懲戒過程”,還有待觀察。坦率地說,各地打擊吃空餉的整治活動不少。癥結就在于,多少盤根錯節的利益輸送,多少不為人知的暗箱操作,都是在不透明的陰影中完成。徹底掃除這片權力運作的陰暗區域,“空餉”才能成為“絕響”。
(摘自《華西都市報》 李曉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