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桌上,擺放一牌:蔣仁生,重慶智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
蔣仁生就坐在桌子后面。
你可能想不到,這個和藹可親的中年人,居然頭頂著“福布斯中國富豪”、“中國創業板首富”等多個耀眼光環。
“從廣西下海到重慶上市。”蔣仁生說,“智飛有今天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
代理起家
上世紀90年代中葉,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防疫站搞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蔣仁生突然有了創業的想法。
“我是從基層起來的,經常翻山越嶺去給農村的孩子打預防針。當時,洋疫苗很貴,咱中國人用不起,我就想,別人能做的,咱中國人也能做!”抱著這種觀念,蔣仁生“下海”了。
2002年,蔣仁生來到重慶,與幾個創業伙伴共同成立了智飛生物公司,開始了疫苗研發。
“當時,我也想研發新產品,但這個行業周期長、門檻高、見效慢,一個疫苗從研發到上市,需要七八年的時間。”蔣仁生開始琢磨如何挖掘第一桶金。
如何破局呢?
江北區政府建議,不妨先從代理做起。
“2002年,中國生物技術集團蘭州所開發出一款AC多糖疫苗。”蔣仁生說,“這是一款預防流腦(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新疫苗,當時國內尚無C群流腦病例,但我們分析該疫苗大有前景,不出三年,此疫苗將供不應求。”
于是,蔣仁生登門蘭州所,拿下了AC多糖疫苗全國獨家代理權。
2004年底,C群流腦在全國部分地區爆發,AC多糖疫苗一下子成了搶手貨。
與此同時,蔣仁生又拿到北京天壇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MR(預防麻疹風疹)疫苗代理權,在2004年銷售上千萬支。
兩次戰役,讓智飛挖到了第一桶金。
“更重要的是,我們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銷售隊伍。”蔣仁生說。
雪中送炭
挖到第一桶金后,蔣仁生將目光轉向研發。
“代理的毛利率為30%,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毛利率高達90%,如果不做自主產品的研發,智飛就只是個‘搬運工’。”蔣仁生說。
不僅僅是研發,而且是高質量的研發。
“疫苗是一項良心工程,為了讓社會放心,智飛的研發指標都超過了國家標準。”蔣仁生說。
在智飛研發的疫苗中,很多都是蔣仁生和家人親身使用過的,“制藥要講良心,我們要生產老百姓用得起的放心疫苗”。
而這樣高標準的研發極其耗錢。
燃眉之際,江北區政府伸出了援手。
江北區委書記燕平率領區財政局等相關部門人員到智飛調研,并現場辦公,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江北區政府不僅邀請我們入駐港城工業園區,還投入產業發展基金6903萬元,用于支持公司新產品的研發,這確實是雪中送炭呀!”蔣仁生感慨道。
有了政府的支持,智飛展開了騰飛的翅膀。
扶持上市
第一款疫苗誕生后,蔣仁生一下有了“野心”:“我們要成為全國最大的疫苗生產民營企業。”
智飛同時投入了好幾款疫苗的研發。“原本想實現跨越式發展,沒想到一下陷入了‘沼澤地’。”蔣仁生說。
新藥研發投入大、周期長,前期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沒過多久,智飛的資金鏈就繃緊了。
“怎么辦?怎么辦?”蔣仁生又心慌起來。
這時,江北區領導出現了。
“要想有足夠資金保障研發,只有上市。”
“上市,可很多東西,我不懂啊?”蔣仁生說。
“我們會讓區里的相關部門全力協助。”區領導說。
緊接著,江北區政府打響了“三大戰役”。
一是掛鉤服務——主要領導直接與智飛掛鉤,針對其上市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在第一時間協調上級和相關部門給予解決。
二是開辟“綠色通道”——安排業務骨干作為企業聯絡員,“一對一”幫助智飛辦理各種注冊登記手續,縮短其審批時間。
三是幫助改制重組——對智飛資產重組、股權結構等重點問題進行行政指導,幫助智飛進行了五次資產重組。
“一年內,在區政府幫助下,我們完成了上市籌備。”蔣仁生說。
2010年9月28日,智飛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成功上市。
上市僅兩天,蔣仁生憑借90億元身價躍居創業板富豪榜首位。
助推出海
2011年春天,蔣仁生盯上了歐美市場。
“在歐美國家,打流感疫苗的成年人占了1/3。而在中國,成年人疫苗市場還不到1%。”蔣仁生說。
“進軍歐美?你野心太大了吧!”有人質疑。
這些人并不知道,此時的智飛已憑借自主研發的疫苗,坐上了民營疫苗生產企業的“第一把交椅”。
可怎么走出去呢?
“可以選擇‘借船出海’,同國外大企業進行合作。”江北區領導建議。
2011年4月,在江北區政府的撮合下,智飛領導層和美國疫苗巨頭默沙東公司領導層見面了。
“中國未來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疫苗市場,而智飛擁有強大的營銷網絡,可以幫助默沙東打開疫苗銷路。”默沙東中國總裁馮納璽說。
“‘重慶造’疫苗今后也可借默沙東走向全球。”蔣仁生說。
4月25日,雙方簽訂合同。
“這次合作,僅僅是第一步。”蔣仁生說。
簽訂合同后,一個宏偉藍圖在蔣仁生腦中形成——通過與默沙東的合作,逐步引進更多、更先進的技術和產品造福國民。
“中國在這些方面的研發比較靠后,我愿意當一個探路者。”蔣仁生說。
智飛的創新研發之路,又開始向遠方延展。?笊
【數據】
在全市431家高新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據了半壁河山。而技工貿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民營科技企業已達667家。
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重慶企業中,民企占了33%;建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的重慶企業中,民企占了50%以上。
2007年以來,全市各級財政安排資金,推動了力帆汽車等143個民營企業重點技術創新項目的實施。
市政府出資十億元設立科技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吸引國內外社會資本和創投機構聚集重慶,參股組建了18支子基金,幫助多家民營科技企業渡過了創新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