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美國蒙特雷市原市長巴利特受聘為重慶美心門業美洲總代理,標志著美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開始大規模“走出去”。
今天,在重慶助推民企“走出去”的大潮中,美心迅速實現了從產品輸出到經營模式輸出的跨越,在全球40多個國家“站穩了腳”。
“門王”出擊
2009年初春,美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核心辦公區。
大院里,一片黃葉飄落,在風中旋了幾圈,停在一個男人肩頭。
對肩頭的黃葉,美心董事長夏明憲渾然不覺——他正在駐足冥想。
“20%……”夏明憲默念著這個數字。
在這個寒冷的初春,這個數字成了他心中的“巨石”——由于重慶制造業發展迅猛,勞動力價格迅速上漲,作為中國最大的門業企業,美心一線工人工資支出增加了近20%。同時,由于水電氣和燃油價格上調,美心木門生產和運輸成本也抬升了5%。
利潤不斷被成本蠶食,夏明憲心急如焚。
怎么辦?
一番思索后,夏明憲將目光投向海外。
其時,在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雙重打擊下,國外大量人力、技術、土地和原材料資源閑置待售,外企議價能力削弱。
這正是“走出去”的大好時機。
然而,“走出去”并非坦途——近20年來,重慶民企“走出去”敗多勝少,直接損失高達十多億元。
“找項目難和項目實施難,是重慶民企‘走出去’面臨的主要困難。”市外經貿委外經處處長熊堯治說。
針對這些問題,市委、市政府部署落實了企業“走出去”的戰略目標和路徑——由市外經貿委、市工商聯牽頭民營企業團隊,以地下資源、地表產品、資源加工、裝備技術等為戰略目標。同時,市里還在融資、政府服務、信息支持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利好政策接二連三,讓美心感覺有了保障。
于是,“門王”行動起來。
洲際制造
2009年8月3日,美心集團總部門業展覽廳。
一輛面包車由遠及近,夏明憲率領高管們迎了上去。
面包車停穩后,走出一位大人物——埃塞俄比亞工程與城市發展部國務部長阿爾卡貝·奧丘貝。
“夏,歡迎美心到我國投資!”奧丘貝和夏明憲熱情握手,仿佛老友重逢。
這次握手,將成就美心“走出去”的一次戰略轉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美心就開始大力“走出去”,但一直停留在商品輸出的低端層面。
“如果能在外國投資建廠,美心將實現從產品輸出向生產輸出轉型。”美心集團策劃總監盧小慶說,“但由于信息和交流平臺局限,僅靠企業努力,很難同國外需求對接。”
“你找人家建廠,所獲優惠會大打折扣;人家找你建廠,所獲優惠就會大大增加。所以海外建廠,不妨從海外展示開始。”政府及時提醒。
2007年,在市外經貿委牽頭下,美心參加了“菲律賓·重慶周”活動。
在其間的國際推介會上,美心門技驚四座,吸引了埃塞俄比亞考察團的目光。
“郎情妾意”,雙方當即達成合作意向。
夏明憲隨即遠赴非洲,一考察就怦然心動了——當地擁有非洲75%的竹子資源,且勞動力成本僅為中國的1/6。
2010年3月,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市,美心門業生產基地項目啟動。這個項目總投資三億美元,一期產能為每年生產木門50萬套,實現產值約4000萬美元。
與此同時,美心另一項“走出去”計劃也悄然啟動。
輔進輔出
2011年夏,意大利首都羅馬。
汽車在薩瓦尼尼有限責任公司門前停下,夏明憲從車上跳下來。
“歐債危機日益加重,趕快去意大利淘寶。”政府提醒美心。
為幫助民企“走出去”抄底技術、設備、礦山,2009年9月,重慶成立了對外經貿集團——在全球各地建立經濟情報網絡,幫助重慶民企尋找海外切入點。
在薩瓦尼尼,夏明憲找到了“寶貝”——世界頂尖鈑金生產線。
“這條生產線生產的門,在門板和門框的吻合度上,要比美心以前的產品精密得多。”夏明憲說。
由于歐債危機,這條原價上億元的生產線現在僅售4000萬元。
夏明憲“揀”了個寶。
新設備很快大發神威——在2012年廣交會上,美心訂單同比增長了20%。
政府不僅精心輔助美心“引進來”,還精心輔助美心“走出去”。
2012年初,美國洛杉磯市,美心海外研發中心籌備處。
美心集團駐美洲團隊忙壞了,他們每天要接待十多位應聘者。
在這場招賢納士的背后,美心“向美國輸出技術”的雄心赫然彰顯。
十年前,美心進軍美國之初,用國內標準應對海外市場,結果造成生產技術體系和市場脫節,產品大量滯銷。
“如何才不會重蹈覆轍?”這成了美心的心結。
此時,政府指出突圍方向:要在海外建立產品技術研發中心,就必須掌握相關領域的核心技術。
在政府幫助下,美心按國家標準建立了實驗室,對接國際標準,在門業和通用汽油機領域取得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
這下,美心有了技術輸出的底氣。
“在美國建立研發中心,就是技術輸出的關鍵步驟。”盧小慶說。
模式外銷
2011年8月,亞的斯亞貝巴。
“中國游樂園開業啦!”在埃塞俄比亞首都街頭,這條新聞成了熱門話題。
開園當天,中國游樂園就接待游客數萬人次。
在重慶人眼中,這個遙遠的中國游樂園很眼熟——因為它是重慶“洋人街”的翻版。
“輸出商業模式,是‘走出去’的最高境界。”盧小慶說,向外國輸出“洋人街”模式,主要目的有三個:作為美心員工境外培訓基地,為重慶“洋人街”和美心紅酒小鎮提供紅酒,吸引國外演藝從業人員和經營者充實重慶“洋人街”。
然而,此類“走出去”項目運行周期長,且涉及面眾多,后續投入成本較高,如果沒有充分的政策、資金、信息保障,僅靠企業一己之力,多半會鎩羽而歸。
為保障“走出去”的可持續性,市委、市政府又出臺了一個宏偉計劃——2012年,從全市各大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中,挑選1000家有投資能力且有投資意愿的目標企業,對其進行跟蹤和幫扶,并在實際投資過程中提供相應的支持,助企業順利完成“走出去”計劃。
這個宏偉計劃,讓美心找到了靠山。
于是,在非洲“洋人街”爆棚之際,相同計劃也在另外兩個大洲上演——
在美國,美心入駐加利福利亞州著名葡萄酒鄉納帕谷,投資上千萬美元購買了一個當地酒莊,作為美洲“洋人街”項目場地。
在法國,美心進駐世界葡萄酒重鎮波爾多,開展歐洲“洋人街”項目的籌備工作。
從產品輸出到經營模式輸出,在政府輔助下,美心海外淘寶路正在不斷延伸。?笊
【數據】
截至2011年底,重慶“走出去”企業有210多家,其中民營企業占140余家。
2011年,重慶核準的六個境外投資項目,投資主體均為民營企業。
2011年,重慶民企海外投資突破20億美元。預計2012年,重慶民企海外投資將突破30億美元。
2012年,重慶將啟動民企海外投資基金,預計初期規模將達到5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