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0日,上午9:30,重慶農畜產品交易所榮昌交易中心。
“開盤了!”隨著一聲歡呼,電子大屏幕上顯示了一排紅色文字:今日仔豬競拍起價18.80元/公斤。
“我加一角”,“我加兩角”……報價聲此起彼伏。
10:30,交易收盤。電子大屏幕顯示:今日榮昌仔豬成交價22.80元/公斤。成交數量:2439頭。
把仔豬放在網上買賣,這樣的新鮮事,每天都在榮昌交易中心上演。
傷不起的怪圈
2011年5月23日,家住榮昌縣的李秀娟在一肉攤前駐足,用手掂了掂案板上的豬肉。
“多少錢一斤?”
“瘦肉14塊,里脊17塊。”
“咋這么貴喲,吃不起了喲!”李秀娟咂舌道。
從2011年4月開始,人們發現,豬肉價格像坐過山車一樣,不斷上升。到2011年6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7.1%,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豬肉價暴漲,讓市民很受傷。
在經歷了2007年的豬肉價格暴漲后,自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豬肉價格持續下跌,并在2010年6月達到最低值。
豬肉與白菜同價,讓養殖戶備受煎熬。
“養頭肥豬虧兩三百塊錢正常,要是養母豬,光賣豬崽就能賣得你心痛。”生豬養殖戶賀澤樹說。
“肉貴傷民,豬賤傷農。”榮昌縣畜牧獸醫局局長張彬說,“生豬行業的暴漲暴跌,讓市民和養殖戶都傷不起。”
榮昌是全國養豬大縣,2011年養豬收入超JdtM8zeuaIgn9mabeZc77CFXzutRNKkaKHe6ahH3cSs=過百億元,占全縣農業比重的60%。生豬產業中,榮昌仔豬年外銷量達到200萬頭,是全國最大的仔豬產地。
如何走出生豬價格暴漲暴跌的怪圈?
早在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提出,“要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這句話讓榮昌人看到了一線希望。
一波三折拿下“準生證”
2008年10月28日上午,山東壽光蔬菜電子交易市場大廳。數十位國內外蔬菜客商輕輕一點鼠標,就完成了當日或數月之后的蔬菜交易。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前來考察的榮昌縣領導層。
親自演示了蔬菜電子交易后,領導層達成共識:建立生豬電子期貨交易市場。
榮昌人實現生豬期貨交易的夢想分兩步走:先建有形市場——畜產品現貨交易市場,再搞無形市場——期貨交易市場。
2008年12月30日,投資3億元、占地200畝的全國最大畜牧產品交易市場在榮昌破土動工。2010年,該市場初步建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市場開設了無形市場——“畜產品遠期交易中心”。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一紙“準生證”。根據國家規定,這得由國家證監會審批。
“生豬期貨?目前還行不通!國家尚未出臺相關辦法。”2010年12月的一天,當榮昌人到國家監管部門申請建設生豬期貨市場時,一盆冷水讓他們從頭冷到腳。
事實上,在2007年國家發改委出臺一系列抑制生豬價格過快上漲的政策時,曾專題研究過生豬期貨課題,但因生豬屬鮮活品,交割困難,不易儲藏,最終“紙上描花無結果”。
期貨不行,榮昌人退而求其次:建生豬遠期現貨交易,等條件成熟時變身期貨交易。
“晚了,晚了。”工作人員告訴他們,“國家有一個前置限制,一個區域只能批一個電子交易市場,重慶已有了一個農畜產品交易所,你們可以找他們想想辦法。”
早在2009年12月,重慶成立了農畜產品交易所,開設生豬、濃縮橙汁、金銀花三個品種的遠期現貨交易業務。
由于獨立建設計劃受阻,榮昌遂采用迂回戰術:引入重慶農交所設立分支機構,增設“仔豬競價交易平臺”,分支機構的結算業務則放在榮昌。
2011年7月14日,榮昌縣政府和重慶農畜產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重慶農畜產品交易所榮昌交易中心,實現仔豬、生豬、畜牧產品網上交易。
歷經近三年的運作,榮昌交易中心終于“順產”。
電子現貨交易的魅力
2011年11月20日,第五屆中國畜牧科技論壇在榮昌舉行。100多位中外畜牧專家在榮昌交易中心現場觀摩全國首例仔豬網上交易。
當天上午9:30,1436頭榮昌仔豬開始拍賣,起拍價17元/公斤。經過一個小時的激烈競拍,上午10:30,最終競拍成交價格為17.6元/公斤。
清流鎮龍井廟村的鄧秀容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養殖戶。七天前,她拿出30頭仔豬參加拍賣,看到底能賣到什么價。當時現貨市場價僅每斤7元,最終鄧秀容以每斤8.8元的價格順利成交。鄧秀容的30頭豬總重量為1405斤,比賣現貨多賺了2910元。
重慶畜旺養殖公司的唐澤乾則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販運戶。當天,他通過競拍買到300頭仔豬,第二天交割后,即裝車運往青海省。
“電子交易聽起來高深莫測,實際操作十分簡便。”交易中心主任賀遠勇說,“養殖戶把生豬交易數量上報到鎮街,鎮街再統一向交易中心申報全鎮交易的數量。然后,交易中心把生豬放到網絡平臺進行競拍。販運戶只需打開電腦進入交易平臺,就可看到仔豬供應數量和生長情況,點擊鼠標,即可實現網上交易。”
根據規則,競拍價格不得低于起拍價,每次最小的加價幅度為0.1元/公斤。同一販運戶可同時下多筆報單。交易系統自動按照“出價高者優先,相同價格的購買數量大者優先,相同價格和數量的下單時間靠前者優先”的原則,對報單進行排序,并予以顯示。
交易完畢后的當天下午,販運戶就可前往指定地點交割。生意成交后,由交易中心指定的銀行在三個工作日內把錢直接劃給養殖戶。
生豬期貨撬動產業大局
榮昌仔豬遠期現貨交易,其實是“生豬期貨”的一次試水,因而被業內稱為“準生豬期貨”。
榮昌交易中心董事長田先虎表示,榮昌的畜牧產品交易一直是中國畜牧產品價格的風向標,“交易中心收集了全市、全國的生豬供需信息和價格信息,可以提供一個月、兩個月,甚至半年、一年的生豬價格,農戶可以根據以后生豬的價格決定養不養豬、養多少豬”。
“先賣后養,讓養殖戶按訂單養豬,防止豬價大起大落。”張彬解釋說,比如,生豬養殖戶在生豬出欄前四個月,提前以18元/公斤的遠期合約價格,將1000頭生豬賣出。四個月后,就算豬肉價格跌至16元/公斤,生豬養殖戶仍然以18元/公斤的價格交貨,這就保證了生豬價格的穩定性。
這樣一來,會不會出現“炒生豬”的現象呢?張彬表示,由于生豬是活體,不便囤積儲存,而且生豬屬于大宗大型產品,所以,出現將生豬價格炒高炒熱的可能性很小。
“從2011年11月到2012年4月仔豬價格分析情況來看,交易中心仔豬價格最低為15.8元/公斤,最高達22.8元/公斤,波動的幅度為7元/公斤,波動幅度比較小。可以說,價格調控的功能初顯。”榮昌縣畜牧局紀檢組長賀遠勇分析說。
“這種交易方式好處多。”榮昌縣雙河鎮梅石壩村仔豬販運戶左家國說,“第一,價格要比原來的高,而且有保證。全國各地的販運戶在網上集中競拍,販運戶只有出價高才能買到豬。第二,對養殖戶來說,打破了豬霸對市場的壟斷,減少了費用。第三,款項結算及時準確。以前是販運戶賣完豬后才給錢,如果豬生病死了,販運戶就不給錢。而現在販運戶必須先將錢打到交易中心,交貨后三天,養殖戶就可以領到錢。”
初嘗遠期現貨交易的甜頭,令榮昌人對建立遠期交易充滿了期待。
“對于企業而言,建立榮昌交易中心是一個利好消息。”榮昌某大型養豬場的負責人何澤偉一臉興奮,“這是目前解決‘豬貴傷民、豬賤傷農’最有希望的一種模式。”
榮昌縣對這一中心的打造和發展也寄予很大期望。“以后將適時開展期貨交易,力爭到2015年實現1000億元的目標。”田先虎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