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0日,大渡口區建勝鎮人民政府經濟發展辦公室。
電話鈴響,年輕科員馬馳原跑去接聽。
“小馬呀,我們村連簫隊邀請你來參加文藝晚會。”話筒里,四勝村黨委書記謝崇元發出邀請。
“好的,老書記,我一定來!”
掛了電話,四勝村連簫隊那悠揚的旋律,仿佛又在馬馳原耳邊響起……
小村之問
2008年9月16日。
天方破曉,馬馳原就起床了。這個剛大學畢業的小姑娘,即將成為四勝村村主任助理。這天,鎮黨委組織委員楊長勇要帶她到村里去。
剛一進村,馬馳原就聽見一陣麻將聲。循聲上前,只見幾個村民正在“砌長城”。
“來了個女娃娃。”村民何平說完,便打出一張牌。
“聽說是新來的大學生‘村官’。”另一個村民小聲道。
“噢,是大學生嗦。”何平并沒把這個小姑娘放在心上。
之后,“嘩啦啦”的麻將聲繼續響起。
四勝村是近郊村,地理位置優越,很多村民靠出租房子掙錢。由于租金收入穩定,也不需要干農活,無所事事的村民就把打麻將當成了唯一消遣。
麻將聲響徹全村之際,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
上任后,馬馳原每天都要到村里四處轉轉。一天,她路過一個農家小院,與何平再次相遇。
“這日子沒法過了,我們離婚吧!”
“離就離,走,現在就到民政局!”
激烈的爭吵聲伴著小孩的嚎啕大哭從院子里傳出。原來,何平因為打麻將同丈夫發生了爭吵。
“小馬助理,你看她嘛,一天到晚就知道打麻將,孩子也不管了。”丈夫怒氣沖沖地說。
“我也知道這樣不好,但空余時間這么多,不打麻將又能干什么?”何平邊哭邊抱怨。
對呀,村民又能做什么呢?何平的話,引起了馬馳原的思考。
田園之歌
10月的一個傍晚,晚霞映紅了田園。
田間小道上,馬馳原一蹦一跳地走在下班的路上,馬尾辮隨著她跳動的旋律晃動著。
“正月間要把那個龍呀燈耍呀,扭哇扭連扭啊;二月間要把那個風箏扎啊,荷花那海棠噔海棠花......”突然,風中飄來一陣悠揚的旋律。馬馳原好奇地抬頭望去:一個老農挑著一擔菜,唱著歌兒,向她迎面走來。
這首巴渝風情十足的曲子,一下子勾起了馬馳原的好奇。
“老伯,這是什么歌?”馬馳原問。
“這是連簫。”老農回答。
連簫曾是巴渝地區流行的民間藝術形式,常由一人、數人或數十人手執連簫棒配樂而舞。多少年來,每逢過年過節或是遇到喜慶之事,人們就會拿著它在歡快的節奏中跳起舞來。
“以前每逢過節,到處都是秧歌、高蹺、花船、連簫,村民們從街頭扭到街尾。”老人慨嘆道,“現在,年輕人不愛這個了,連簫都快失傳了。”
老人落寞的神情,觸動了馬馳原的心靈。一個念頭也冒了出來——何不以此為契機,組建一支連簫隊,既能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又能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馬馳原的設想得到村“兩委”的大力支持。她當即行動起來。
“高人”出山
“村里以前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連簫老藝人。”在一次走訪中,村民向馬馳原提供了一條線索。
沿著線索尋訪過去,馬馳原卻得到一個壞消息:老藝人已經去世了。
就在馬馳原沮喪之時,村民又提供了新的線索:“老藝人有個傳人,叫李時珍。”
在堅持不懈的尋找中,馬馳原的執著得到了回報。在村里一家小茶館里,她找到了李時珍。
李時珍是位退休老師,子女都出去打工了,身邊有老伴陪著。
“老人家,我們一起整理連簫的曲調唱詞吧。”馬馳原發出邀請。
老人站起來,掏出老花眼鏡,仔細打量眼前這個小姑娘。
“你對連簫感興趣?”老人問。
馬馳原使勁點點頭:“我希望連簫不要失傳。”
聽到這話,老藝人心里一顫。就這樣,一老一少成了忘年交。
此后的一個月,馬馳原利用走訪群眾的機會,收集各種連簫詞曲資料。一下班,她就飛奔到李時珍家,兩個人一起整理。
一個個細小的詞曲片段,慢慢融合成一段段完整曲譜,并形成了一張音樂CD。
當那首古老曲調回響在這一老一少耳邊時,他們的心不由得激蕩起來。
古樂新唱
2008年12月底,四勝村召開村民大會。
“鄉親們,村里成立連簫隊啦!”馬馳原在臺上慷慨陳詞,“大家都來報名吧!”
然而,在村委會等了一整天,馬馳原也沒等到幾個人來報名。她沒有氣餒,轉而組織了幾個愛好文藝的大娘大嬸,開始在村里排練起來。連簫那獨特的旋律和歡快的舞姿,吸引村民走出家門來看“稀奇”。
“我年輕時也跳過呢。”一個年近七旬的老婆婆笑呵呵地說。
當天晚上,連簫隊壯大到了十個人。
第二天,馬馳原故技重演,把隊伍拉到人流密集的街上練習。這一次,許多年輕人也加入進來。
何平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她天天忙著跳連蕭舞,沒空打麻將了。
“心情暢快了,家庭也和睦多了。”何平一邊說,一邊跳著舞。
漸漸地,古老的歌聲淹沒了麻將聲。
連簫隊又琢磨起了新計劃。
“何不將各種惠民政策編成歌,用連蕭的形式唱出來。”有隊員提議。
“這主意好!”于是,馬馳原每天下班后就去和村民一起編寫歌詞。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智慧的火花不時閃現。
“優生優育家幸福呀家幸福啊,扭哇扭連扭呀,守國策超生超養損錢財呀哈,荷花那海棠噔海棠花......”
“居安思危固國防呀固國防啊,扭哇扭連扭呀,報名去參軍入伍保國家呀哈,荷花那海棠噔海棠花......”
“有問題找組織必回復啊,扭哇扭連扭呀,問民意村鎮干部忙下鄉呀哈,荷花那海棠噔海棠花......”
計劃生育、“三項制度”以及黨和政府的各種政策,都變成了朗朗上口的民謠,回蕩在四勝村的房前屋后。
2011年9月,馬馳原離開四勝村,成為鎮政府的一名公務員。
可那首古老的歌,依然時常回響在她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