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初的一天,黔江區委黨校。
這年元旦剛履新區農委主任的翁天均走上講臺:“我是個地地道道的‘黔江造’扶貧干部,跟大家交流一下經驗。”
臺下是49名來自武陵山區的基層干部,他們都是來參加“2011年武陵山區貧困村‘兩委’負責人和致富帶頭人培訓班”的學員。
翁天均授課的題目叫《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引導農民脫貧致富》。
對于這個題目,擁有八年鄉鎮工作經驗的農學博士翁天均顯然是有話語權的。
“要是沒有黔江的扶貧干部教育體系,我也許寸步難行。”翁天均說。
近年來,黔江涌現了一大批“翁天均”,他們都是“本土制造”的扶貧專家。
扶貧戰線“人才荒”
2008年初,一場倒春寒造訪金溪鎮。
“莊稼又要被凍死不少。”剛調任金溪鎮黨委書記的翁天均愁云滿面。
金溪是黔江最窮的鄉鎮,沒什么產業,老百姓都靠種莊稼為生。全鎮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十萬元左右,是典型的“吃飯財政”。
面對“一窮二白”的金溪鎮,擁有高學歷的翁天均感到束手無策。
“我恨不得帶領金溪一夜致富,可常常感到無從下手。”翁天均的“暴富”之夢漸漸成為沉重的壓力。
此時的黔江,扶貧開發工作成為全區的重中之重,而像翁天均這樣“有心干事,無力回天”的干部卻有不少。
扶貧戰線的人才“瓶頸”日益顯現。時任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吳靜(現任區委副書記)最早察覺到這種“瓶頸”,并深入干部中調研。
從區直機關,到深山村落,她發現問題真不少。
“黔江的扶貧工作鬧起了‘人才荒’。”吳靜憂心忡忡,“要設法破題。”
經過研討,黔江曾提出大規模向外引才。“養兒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條件艱苦的黔江顯然缺少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
“那么我們就‘本土制造’。”區委組織部下定決心,使出三招。
扶貧“大講堂”
2011年5月30日,黔江區委黨校座無虛席。
臺上,著名經濟學家鐘朋榮正“指點江山”,為黔江的干部們講授“區域經濟形勢分析及對策”。
臺下聽課的干部們,個個伸長了脖子。
“太精彩了!”時任黔江區扶貧辦主任杜勇(現任區農工委書記、區農委副主任)感嘆道。
這是黔江為扶貧干部補理論的教育品牌——“黔江大講堂”。在大講堂里,杜勇聽過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經濟學家劉偉等十幾位專家的課程。
每一次聽課,杜勇都收獲頗豐,這一次也不例外。“經濟學就是研究資源如何有效配置……”杜勇被鐘朋榮帶進經濟學的殿堂。
在任區扶貧辦主任期間,杜勇一直感覺到自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011年國家給黔江的扶貧資金不過2000萬元,根本不夠用。”杜勇算賬說,一個村要脫貧至少要700萬元以上,這筆錢還不夠三個村脫貧。n7tXFAjN1U9HGCYygAJ2wWsGGGRRiEDcrkITVZV6cVg=
更讓杜勇感到郁悶的是,由于區發改委、區國土局、區農委、區交委等部門也有部分涉農資金,有時候會造成重復建設等問題。
“有限的資金被分散使用,很容易造成浪費。”杜勇說。
從2007年3月履新區扶貧辦主任以來,杜勇就一直在琢磨如何用好這少得可憐的扶貧資金。
“把各種涉農資金重組利用,擴大扶貧效果。”經過一系列課程培訓,杜勇學會了“資本運作”。
說干就干。區扶貧辦、區發改委、區國土局、區農委等多部門聯合起來,重組整合移民扶貧資金、產業扶貧資金過億元。
“通過統一使用,2011年我們就可以帶動15個村整村脫貧。”杜勇說。
受益于大講堂的,還有翁天均。當上區農委主任后,翁天均一直盤算著如何擴大黔江獼猴桃產業,但是一直下不了決心。
“獼猴桃每畝產值高達18000元,遠高于其他作物。”翁天均說,“可是儲藏和病害風險也很大。”
2011年9月18日,黔江把國內外的獼猴桃專家請來了。氣調儲藏、獼猴桃病害防治……中外獼猴桃專家給黔江帶來了獼猴桃研究的最新成果,讓黔江的干部大開眼界,《黔江區十萬畝優質獼猴桃發展規劃》火速出臺。
“導師出高徒”
杜勇沒有想過自己有朝一日也會成為“導師”。
2011年11月3日,石會鎮中元村熱鬧非凡。
200多位游客聚集于此,參加中元村舉辦的為期三天的大型釣魚錦標賽。
“我家的農家樂三天掙了1800元,幸虧跟著費書記和龐主任干。”村民肖波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村支書費遠忠和村委會主任龐友均,是杜勇帶出來的扶貧高徒。
中元村曾是個貧困村,區扶貧辦把中元村列入“高山移民”計劃時,卻遭到村民們的抵制。
“搬到山下,到自留地要步行幾個小時,沒了田地,我們吃什么?”肖波當初對“高山移民”計劃很抵制。
村干部們面面相覷。
“說白了,村民對未來擔憂,對干部沒信心。”杜勇一語中的。
杜勇親自收徒,費遠忠、龐友均成了他的弟子。
從移民定居點的選擇到規劃、建設,杜勇都帶著兩個徒弟跑。
“村民們以后吃什么呢?”看著定居點一天天建成,龐友均卻擔憂起來。
“下面,我們要給村子裝填產業了。”不久,杜勇就帶著費遠忠和龐友均招商引資。
“農民去招商引資,真是聞所未聞。”龐友均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跟企業家發生關系。
經過多番努力,最終企業家何洪書在中元村斥資修建羽人山歡樂農場,解決了30多人的就業問題。
“以后中元村就發展鄉村旅游。”杜勇的一系列課程讓兩個徒弟應接不暇,“中元村得成立個股份制合作社。”
不久,醉美知音鄉村旅游股份制專業合作社在中元村成立,吸收股東30個。
這種“導師”帶“徒弟”的方式,培養出不少扶貧能手。
“海外取經”
2010年11月,韓國。
年收入三四十萬元人民幣、古典優雅的洋房、性能優越的現代轎車……沒錯,這是一個韓國農戶家的生活。
張維剛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情景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是黔江區正陽街道辦事處主任。他和其他17名黔江干部被送到韓國,接受以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為主要內容的培訓。
在張維剛主政的轄區,名義上是街道,但實際上三分之二的區域是農村。“不少農民的日子過得很苦。”張維剛希望韓國的專家給出脫貧的“藥方”。
從韓國歸來,一個讓正陽居民致富的計劃在張維剛腦中形成并付諸實施:組建蔬菜種植、生豬養殖等農業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民搞起了蔬菜種植、林下養殖等產業;引進朵朵潤爾、雨潤食品等大型企業,對口幫扶重點村落;加大對轄區內的正陽工業園的配套設施建設,吸引民資辦廠,解決進城農民的就業。“這三大招數,就是我韓國之行的最大收獲。”張維剛說。
對于轄區居民而言,收獲是顯著的,潘先軍便是其中的代表。
幾年前,潘先軍還是一個潦倒的中年男人,全家人靠種點蔬菜過日子。
2010年,在正陽街道的幫助下,潘先軍和110戶農戶搞起養鴨專業合作社,如今養鴨20多萬只。“我們家一年就可獲利20萬元。”潘先軍說。
潘先軍家的變化遠不止這些。如今,潘先軍的妻子楊文珍在正陽工業園區的企業上班,月收入有2000元左右。
“預計到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增長20%,達到7000元。”張維剛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