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出版業的從業人員,經常能夠聽說或者參加各種與圖書相關的講座或沙龍。但是從沙龍的主題來看,基本上以大眾喜愛或者關注的話題為主,而涉及專業學術的沙龍則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存在兩大困境:一是在于專業學術圖書即使舉辦沙龍活動,也很難實現類似于大眾類圖書講座或沙龍所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反響;二是對專業學術圖書感興趣的讀者數量少,而且很難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內積聚。
而如何在認識和行動上突破這兩大困境,抓住學術圖書沙龍成功舉辦的核心要素,自然成為專業學術類圖書出版者所關注的議題。
鑒于此,筆者嘗試從業內學術圖書講座或沙龍的舉辦的經驗入手,分析學術沙龍成功舉辦的要素。
要素一:時間
我們知道,學術圖書沙龍的舉辦是在特定的時間下積聚特定的人群。而何為特定的時間呢?從一般的講座舉辦的情況來看,都是選擇在周六或周日,抑或是周五的晚上。為什么呢?因為在這個時間內,大部分人都是“閑”著的,只有“閑”著的人才有可能去參加活動。而如果我們把時間的選擇放在一年的角度來考慮,則又會有不同月份的選擇。比如,如果我們設定大學生群體作為我們學術沙龍的主要聽眾,我們就必須對活動開展的月份有所選擇。因為在他們放假或者考試的時候開辦沙龍,自然無法獲取大學生群體的“擁護”。
另外,在時間這個維度上,我們還需要注意與時間相關的天氣的維度。為什么呢?因為在惡劣的天氣環境下,大家都想在這個時間呆在特定的角落,而不會選擇出行。
當然,時間的選擇還不止于此。特定時間段下的輿論趨勢與焦點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對象。比如,最近大家都比較關注南海局勢或者釣魚島爭端。而恰在這個時候,能夠舉辦一場與之相關的學術圖書沙龍,必然會受到更多的關注。
要素二:地點/空間
學術圖書沙龍的舉辦是在特定的地點內積聚特定的人群。r/djVEct8owWORj4KBzcqIDPzv80hgc1ayGzVGC7wOY=而何為特定的地點呢?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自己要舉辦的沙龍的聽眾一般會選擇去什么樣的場合聽講座或者參加沙龍。如果您選擇開辦沙龍的地點是在一個大家從未聽過或者說很陌生的地方,除非這個地方的名字特別令人著迷,一般不會有人愿意參加的。其次,我們經常看到各類大型書展的現場有類型不同的活動,但是大型書展現場的聽眾是魚龍混雜的。在這類現場,名人的講座,與大眾相關的話題,比如養生保健、子女教育等是最火暴的。而專業學術類圖書的講座如果在這類場地舉辦,其效果可想而知,試想,路過的人群有多少人對這些專業的問題感興趣呢?第三,有時候我們過多地關注物理空間,而很少關注網絡虛擬空間。其實,如果能有效利用網絡虛擬空間的聚集效應,是可以把網絡上聚集的專業人氣“移植”到物理空間上來的。比如,豆瓣網有很多不同的興趣小組或者小站,其中的成員對于某一話題具有濃厚的興趣。如果我們開辦的沙龍正好與小組或小站關注的主題一致,就可以選擇很好地利用它的號召力,引導讀者參與到沙龍的活動中來。
要素三:人物
任何一場沙龍的舉辦都離不開人。而一場學術沙龍的成功舉辦又與以下幾類人相關:主講人和評論人、媒體記者、聽眾,當然還有合作方(這里一般指提供活動場地的一方)。首先來看主講人和評論人,一般情況下,我們要選擇在學術圈內比較知名的學者作為主講人。如果主講人不是很出名,可以考慮多邀請兩到三位有名的評論人,來提升活動對于聽眾的吸引力。換句話說,好的評論人可以補充主講人的不足,使整個活動增色。其次,媒體記者,特別是對沙龍議題非常感興趣的媒體記者,一般是非常好的聽眾,同時他們也是最好的提問者,是能夠與專家形成良好互動的重要聽眾。當然,如果能夠多邀請媒體記者,他們還可以對這項活動本身進行報道,做二次傳播,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提升活動、主講人以及圖書的社會影響力。第三,聽眾。擁有高質量的聽眾是提升主講人興趣的有力武器。因此,如果經常舉辦沙龍的話,就需要培養活動的長期聽眾。而如果一個設計或者實施沙龍的團隊擁有很忠誠而且高質量的粉絲——他們能夠與各類學術專家產生良好的互動,那么主講人就會認為他們找到了“學術閱聽人”!第四,合作方。一個好的合作方不僅僅在于提供場地。一個聰明的合作方也不會僅僅把自己的工作限于提供場地。原因在于,一場活動的成功舉辦會給一個場地帶來更多的人氣。因此,好的合作方一般首先會對沙龍的主題進行篩選,認為不合適自己的,就不會做。其次,好的合作方對于認為合適的沙龍選題會進行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等等。比如,如果一家合作方有很好的微博信息發布平臺,它利用這一平臺對沙龍的信息進行發布,必然會提升沙龍的人氣和知名度,而與此同時,也吸引了一些新的關注者。
總之,學術圖書沙龍活動的成功舉辦需要靠大家不斷地去實踐、體會。
(作者單位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