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出版已進入一個產品數字化、業態多元化的全媒體時代。出版載體正在從傳統的紙質、磁帶、光盤向專業數據庫、交互電子書、電子書包等全媒體出版形態轉變,流通渠道正在從傳統的有形書店物理流通向互聯網、通訊網及電視網絡為主體的數字化信息流通轉變,這一切正在沖擊著傳統出版產業。在我們無法抗拒的數字出版時代,作為傳統出版業的編輯如何在“科技”與“出版”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定位編輯角色和出版意識,成為我們的新課題。
傳統的出版業多以圖書、期刊、報紙、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有形的實物作為出版物的呈現形態,出版產業鏈還停留在以出版物生產加工、物流配送和店面零售為主體的產業格局;面對以內容數字化為基礎的數字出版時代的到來,出版的表現形態已從單一的內容獲取的有形表現轉向了依托于科技進步帶來的更多元的閱讀需求,在滿足讀者基本的內容閱讀需求的基礎上,更多地為讀者提供內容的多元閱讀體驗,從傳統單一的文、圖、聲、視的時代進入一個全媒介融合的時代,呈現多元化發展;從單一的實物出版物獲取內容的時代進入一個更加絢麗多彩的“云出版”創意時代,在大幅降低出版時空成本的基礎上,實現內容創意的新增值,更好地利用科技帶給讀者全新的內容體驗。
編輯在數字出版過程中要有不斷探索新業務技能的學習意識。
數字出版對于傳統出版人來說是一次出版飛躍,從出版發展的意義上是一次利用科技手段全面提升出版價值的革命,將出版引入軟件設計、網絡通訊、電子設備等各科技行業中,逐漸改變傳統出版模式。面對這樣的一次革命,出版單位的編輯所要面對的出版業務將會更廣,不僅要在知識結構上成為雜家,更要不斷學習陌生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能,從而適應數字出版需要。
編輯在進行選題策劃過程中要有多元形態的設計創新意識。
編輯,我們稱為“為作者做嫁衣”的文化使者。在過去,編輯更加注重選題內容的提煉,更多地從作品的內在價值去把握作品,從體例、結構上讓作品擁有華麗的“嫁衣”。在數字出版時代,根據作品的不同屬性,還要將這件華麗“嫁衣”突破單一的圖書表現形式,更多地體現出作品的多元設計意識,除了有形的紙質圖書、玩具圖書等形式,借助數字出版的優勢將作品轉變為新媒體產品形態,對教育、保健等知識結構性作品應考慮如何利用數據庫建立專業化數字內容增值平臺。
編輯在內容加工過程中要有跨媒體的應用開發意識。
目前,出版單位的編輯在選題策劃時大多注重選題的傳統形態開發,對于新媒體和跨媒體的出版業務缺少了解,對數字出版技術存在著實戰應用的缺乏,使得編輯在作品深度開發上存在設計研發瓶頸,無法在全面把握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實施內容的數字出版跨媒體和多網絡發布開發。
編輯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應有數字營銷意識。
傳統編輯已經熟悉了傳統的營銷策劃,對紙媒宣傳、作者簽售、新聞發布會、店面促銷等營銷形式均已習以為常。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受時空局限的營銷已被數字網絡營銷所沖擊,開放的數字網絡平臺已讓編輯不僅可以成為營銷的策劃者,也是實施者。讓編輯具有網絡策劃能力,營造網絡熱點讓讀者獲取有效的信息不再通過傳統形式,而更多通過數字網絡渠道獲取,利用微博等現代傳媒進行“病毒式”傳播,這樣效果遠遠高于傳統營銷,為此對于編輯來說,利用數字營銷將對銷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在出版產業融合上應有影視導演意識。
當出版與傳媒通過科技進行真正融合后,優秀的編輯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為作者做“嫁衣”,而應成為“導演”,要將作者這樣的“演員”進行全方位的包裝,不僅在某一個層面達到最佳狀態,更多地則是在所有的場景中都能達到最佳,同時對于導演不僅考慮一個人的狀態,還要考慮不同演員之間的有機配合,考慮到傳統表達與科技渲染的和諧等等。這樣對于編輯來說,不僅要懂作品、懂作者,更需要將數字時代的傳媒理念應用到出版,讓出版擁有新的價值內涵,為讀者提供更超值的內容享受。
在數字出版的大潮中,傳統出版企業都將面臨著數字化的轉型,這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作為國內的出版企業轉型,首先必須從企業員工的“思維”上進行數字化轉型,這是我們在出版改革發展中必須做的,也是唯一的出路。作為出版企業的中堅力量——“編輯”必將成為這場變革的先遣隊,再一次為我們出版產業的大發展貢獻智慧、創造價值。
面對數字出版的美好前景,有憧憬、有暢想,但更需要腳踏實地、敢于探索,用創造性的思維迎接數字出版時代的到來。
(作者單位系安徽教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