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業已成為推動每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維持社會穩定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中小企業發展的道路極其崎嶇,其經營規模、信用狀況等諸多因素決定了自身難以獲取發展的資金。如何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成為我國學者重點研究的課題。文章采用信息經濟學下的信息不對稱理論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一些相關的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 中小企業; 信息不對稱; 融資
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迅速,據數據顯示,其數量已占到我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如此龐大數量的中小企業,對我國GDP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中小企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然而,和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能力和融資成本仍處于劣勢地位。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即使中小企業急需資金來維持發展和生存,也很難取得銀行的借款。
一、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我國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一般較小,其管理考核、財務制度不夠完善,經營風險相比于大型企業高。盡管中小企業所需的融資金額不多,但其過高的申請頻率、不確定的還債風險,使得在申請銀行貸款時,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
根據信貸配給理論,即使銀行在可供信貸金額充足的情況下,也不可能對每一位申請人都進行貸款,必須在掌握每一個貸款企業目前財務經營、發展狀況足夠充分的信息的情況下,作出合理化的選擇。這樣,相當多的一部分中小企業會因達不到銀行的信貸標準而得不到貸款。而信息不對稱進一步加大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由于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銀行本著謹慎性的原則,會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息和交易成本。這樣,盡管中小企業愿以高利息取得貸款,但過高的貸款利息和融資成本反過來又會束縛企業的發展,削弱其承擔融資風險的能力。相比于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中小企業,我國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以銀行信貸借款為主,如此單一的融資方式,再加上缺乏銀行的支持,“融資難”的問題就不言而喻了。
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方式來分類,大致可分為自籌資金、股權融資、債券融資和信貸融資四類。各類融資方式的成本不同,這決定了中小企業在選擇融資方式時需慎重考慮資金成本。自籌資金主要來自企業的留存收益,盡管使用時無需支付融資成本,但是對企業來說,就喪失了再投資和采用負債融資的機會。據資料顯示,自籌資金成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但由其產生的機會成本,導致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承受著過高的隱含成本。股權融資承受的風險最高,因而采取股權融資的資金成本也是最高的。對于生產經營規模不大、資金不充裕的中小企業,加上市場對其形象的評價,我國中小企業對股權和債券融資方式的選擇是很難行得通的。經過時間的考驗,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融資方式,才是最有效的理性選擇。關鍵是應該如何去開拓建設好這條融資途徑,使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二、信息不對稱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交易的雙方,彼此所處的經濟地位是不完全一樣的,由此他們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完全一致。一方掌握的信息多,處于優勢,而另一方則處于信息的劣勢,這就是信息不對稱。在信息不對稱下,就可能產生掌握信息多的一方會因在交易中為謀求更多的私利而損害掌握信息少的一方。在契約簽訂前,公司會隱瞞現有資產和盈利真實情況的信息,冒充為質量好的公司,導致在良莠不齊的市場上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這就是“逆向選擇”;在契約簽訂后,公司將借款投放于高風險的項目,而不是投資在契約約定的風險級別的項目,從而損害債權人的利益,這就是資產替代行為,是道德風險的一種。“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解決中小企業與銀行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關鍵。
(一)逆向選擇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逆向選擇是發生在契約簽訂前,掌握信息較少的一方會因此承擔更高的交易成本和風險的信息不對稱。在信貸市場上,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等內部信息往往不夠透明,銀行無法掌握該企業的相關信息和信用狀況,認為貸款風險高,只能本著風險與報酬相權衡的貸款原則,提高貸款利率或者少貸款甚至不貸款給信用狀況不明的中小企業。提高貸款利率,表面上雖能提高銀行的利息收入,但是會把質量好的中小企業驅逐出市場,使愿意借款的企業大大減少,企業的平均質量下降,銀行要求的貸款利率會更高,借貸雙方的交易更難達成,銀行的閑置資金就會增多,預期收益反而減少。然而,中小企業因其規模小、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夠公開透明而最終得不到銀行的貸款。逆向選擇的發生,導致了信貸市場的畸形發展。
(二)道德風險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相比于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則是由交易雙方在契約簽訂后因信息不對稱而引起的。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存在的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作為代理方的中小企業在籌集資金后,會因為誠信問題,不按照之前與銀行簽訂的協議來使用資金及按時償還債務,改變投資項目,通過資產替代來損害銀行的利益。銀行因信息不對稱很難監督中小企業的這種行為,這無疑會增加銀行收回貸款的風險。所以,“道德風險”的行為令銀行不得不小心謹慎,提高貸款的門檻。
雖然中小企業的數量占我國企業總數比重很大,但因其融資信用風險較大、盈利能力不穩定、企業組織形式不明確等諸多自身問題,使其形象大為受損,在信息不對稱影響下,銀行就很難再給這部分企業貸款了。
三、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要想真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處理好企業與銀行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這需要企業和銀行共同努力,發現彼此雙方的不足,完善我國信貸制度。下面給出一些可行性對策:
(一)加強政府管制力度
政府憑借其特殊地位,在人民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無可替代的形象,是最好的制度監督者,在發揮促進經濟發展、保證公平交易等作用中有著市場上其他一切機構所不具有的能力。第一,政府監督部門要嚴格審批中小企業的財務制度和貸款擔保程序,遏制虛報資產、改變契約規定投資的條款、惡意逃債等引起“道德風險”的行為發生。第二,完善關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及法律。針對目前我國關于中小企業管理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導致中小企業內部管理不夠嚴謹、制度不夠透明的情況,政府應制定一套具有指導性、系統性的法律體系。第三,在營業稅等稅收方面可以給予信用條件良好的企業一些優惠,并鼓勵他們多生產、多經營,使他們能得到充分的運作資金,為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中小企業應改善自身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小企業信息不夠公開、不夠透明。盡管中小企業在我國企業數量上占了絕大多數,但是其自身的發展存在很大不足:生命周期較短、規模較小、財務制度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等諸多不足都成為銀行貸款的壁壘。因此,中小企業只有將信息公開透明化,強化信用管理制度,信用建設才能進一步得到加強,進而得到銀行的支持,讓銀行看到一個在逐步成長、高效又講信譽的企業,并借此取得長期合作的機會。此外,通過媒體的力量,發布中小企業真實的、良好的內部信息,也不失為一個好對策。
(三)商業銀行應均衡信貸傾向
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在現實中,銀行偏向于向大型企業貸款,使本來資金緊張的中小企業運轉難度加大,進而漸漸退出市場。因而,要想真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銀行也有認清自身問題的責任,在慎重審核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掌握企業經營信息的前提下,可適當降低對經營狀況良好、信用度高的中小企業的貸款標準,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過多的閑置資金,又能保證中小企業有充裕資金而健康發展。
(四)借鑒國際經驗
在歐美等發達地區,他們十分重視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當中,不乏值得我們學習的可行性做法:1.政府在中小企業融資時,提供無償貸款、低利率貸款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甚至作為中小企業的擔保機構。2.定期給中小企業培訓,提供目前市場信息。3.擁有一套健全的信用擔保體系和多樣化的擔保機構,在保證中小企業健康、穩定成長的前提下,提供一個自由競爭的環境。
(五)開拓多渠道融資方式
在眾多申請貸款的中小企業中,銀行想要對他們的信息一一了解清楚,其信息成本是非常高的,因而貸款的門檻也設得高一些。中小企業可以主動與其他金融機構聯系,謀求合作機會。多渠道融資方式,避免了大量的中小企業扎堆與銀行信用貸款,避開了惡性競爭,大大降低了由信息不對稱產生融資難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岳希寧.民營企業信貸融資難的經濟學解釋[J].會計之友,2010(8).
[2] 周笑梅,劉鐘欽.中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經濟學分析[J]. 社會科學戰線,2009(7).
[3] 吳梅蘭,劉勤志.關于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J].情報雜志,2006(6).
[4] 蘇華,熊澤森,肖坤梅.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中小企業,2011(4).
[5] 黃圖毅,李新平.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中小企業融資制度缺失及對策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9(15).
[6] 黃麗琴.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基于信息不對稱與銀企博弈模型分析[D].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