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增強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十二五”期間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當前,廣東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相對較弱,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這一不爭的事實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視。以此為背景,文章分析了廣東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與稅收的關系,運用稅收政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 民營企業; 科技創新; 稅收政策; 分析
一、前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力軍和推動者。近年來,廣東的發展為民營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民營經濟發展趨勢上看,民營經濟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據統計,2011年,廣東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23 336.44億元,同比增長11.9%,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1.8%。同時,民營單位規模不斷擴大,經營質量也不斷提高。2011年,廣東民營單位有468.4萬戶,其中私營企業達110.83萬戶,個體工商戶348.48萬戶;民營單位戶均創造增加值為49.8萬元,戶均上繳稅收為7.94萬元。在出口方面,民營出口高速增長,高端產品成為其出口主力軍。廣東民營出口總額為1 321.71億美元,同比增長31.9%,其中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為622.44億美元和250.95億美元,同比增長29%和37.9%,占民營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66.1%。另外,民營企業在稅收上的貢獻也逐年加大。2011年,廣東民營經濟實現稅收收入3 718.96億元,同比增長26.8%,但是由于普遍缺乏核心技術和科技創新能力,廣東民營企業發展水平較低。據2010年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營企業500家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民營企業500強中,作為民營經濟總量第一大省的廣東只有13家,而浙江、江蘇兩省合計309家,占據榜單60%的席位。從專利技術看,至2008年底,廣東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連續12年居全國第一位,然而大部分企業仍然與專利無緣。據統計,廣東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參與科技自主創新的不足20%,而中小民營工業企業只有3.4%。2009年中國社科院公布的全國民營企業自主創新50強,浙江占了19家,廣東則只有8家。以上事實說明,廣東民營企業的日益壯大和其科技自主創新競爭力缺乏的矛盾亟待解決。2011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的頒布,為民營企業未來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在“十二五”規劃綱要的基礎上,國家將繼續細化相關措施,更加具體地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發展中高端制造業。這充分說明了民營經濟的科技創新已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東省政府需要通過各種政策措施,尤其是稅收支持來促進和引導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以使廣東民營企業發展和壯大,這一舉措,成為“十二五”期間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一大戰略任務。
二、稅收政策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影響實證分析
(一)稅收政策與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關系
政府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促進主要是采取稅收政策,其優越性體現在:一是稅收政策對市場造成的扭曲最小;二是稅收政策的規范性最強;三是稅收政策的操作成本較低。政府通過稅收優惠支出分擔民營企業可能的風險成本,提高在此過程中科技創新預期收益,為民營企業創新活動注入新的活力。稅收政策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研發投入、創新成果轉化等因素影響很大,所以,在促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各種激勵手段中,稅收優惠政策是效果最為明顯的首選調控手段,它影響著民營企業創新的各個環節,并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稅收優惠政策對廣東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影響實證分析
關于這一研究,可以從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導入分析。由于企業研發投入增長率與企業未來收益增長率成正比,國家稅收收入的增加即國家稅收優惠減少將導致國家稅收收入的增長也即稅收收入增長率的提高,而企業的未來收益增長率就會減少,換言之,企業研發投入增長率也將減少,所以,稅收收入增長率與企業研發投入增長率呈負相關關系,下面我們把企業的研發投入增長率作為因變量Y,國家稅收收入增長率作為自變量X,影響企業研發投入的其他因素增長率設為b,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設為a,建立模型如下:Y=aX+b。通過從國家稅務局和中國科技統計網站得到的數據(表1)用Excel CORREL函數對該模型中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a也即相關性系數進行計算,得出a≈-0.04。根據相關性系數理論,相關系數越接近0,表示關系越弱,這就說明稅收收入增長率與企業研發投入增長率雖然呈負相關關系,關系很弱,相關性有限,但是我國使用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R&D的投入確實存在激勵效應。企業研發投入與稅收優惠呈正相關關系,稅收優惠力度越大,企業研發投入越大,但是效果并非十分顯著。通過散點圖(圖1)能更加明顯地看出企業R&D投入增長變化率與稅收收入增長變化率并未顯示出明顯的負相關關系。此結論也可用于廣東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稅收激勵研究。廣東科技型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與稅收優惠,尤其是減免稅優惠呈正相關關系,而當前科技創新稅收政策以減免稅為主,于是可以作出基本判斷:完善并落實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稅收優惠政策,可以有效激勵廣東科技型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度,推動企業主體創新快速發展,最大限度地調動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研究發現稅收優惠政策的強度與科技型民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機構三種類型的創新成果增長速度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即稅收優惠政策對各類型企業均存在正向推動作用,其中推動科技型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成果增長方面發揮的作用最大。當然,上述實證分析結果也顯示,我國當前的稅收政策對民營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作用有限,從目前來看,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稅收政策存在許多不足,需加以改革和完善,以便適應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需要。
以上分析說明,稅收優惠政策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有正向關聯效應,實施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稅收政策有很大的空間,考慮到當前我國促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稅收政策還存在不足之處,應該繼續完善相關的稅收政策。
三、增強廣東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稅收政策建議
(一)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
1.稅收優惠手段單一、稅收優惠重點不當
與發達國家相關的稅收激勵政策,如加速折舊、稅收抵免、再投資退稅、延期納稅等優惠手段相比,我國民營企業的稅收優惠只是集中在定期減免和優惠稅率兩種方式,費用扣除、加速折舊等間接優惠手段運用較少,稅收政策手段單一,對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激勵作用不大;另外,我國對民營企業的稅收優惠長期以來重在引進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方面,對先進技術的吸收消化及科技開發等環節上的稅收優惠較少,造成了企業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不足,抵消了稅收優惠的激勵作用。
2.稅收優惠面較窄,直接優惠比重過大
我國對民營企業的稅收優惠突出體現在直接稅方面,即集中在對企業所得稅的直接優惠上,這種優惠的好處不能充分體現在科技創新尚未獲取收益的民營企業上。國外經驗表明,加速折舊、投資抵免、虧損彌補、費用扣除等間接稅收優惠方式能使企業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引導企業進行科技自主創新。當前民營企業在稅收政策上,直接優惠比重過大這一局面對于引導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具有明顯的負面影響。
3.現行激勵民營企業的稅收體系不完善
現行稅收制度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存在一定的阻礙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值稅納稅人身份的劃分人為造成了對小規模納稅人的歧視,按照現行增值稅法規定,一般納稅人購進固定資產可以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金,但小規模納稅人受限,如此一來,小規模民營企業因為科技創新而購買的科研設備和固定資產無法進行稅額抵扣,增加了納稅人的稅收負擔,阻礙了企業科技創新的研發投入及民營小規模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二是在企業所得稅方面,鼓勵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所得稅優惠政策不足,缺乏對高新技術項目風險投資、加速折舊的稅收優惠,研發項目及購置先進設備的投資稅收抵免應用較少。三是個人所得稅方面,缺乏對高技術人才科技創新取得所得的個人所得7jmTsh+wZyPiDT33kuPpDCyk2jRjEvES1cGaZoGycT8=稅優惠。
(二)政策建議
根據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廣東省在政策層面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調整稅收優惠政策重點,運用多種政策手段
稅收優惠政策的優越性在于鼓勵和促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作用較為直接,調整優惠政策重點應該做出正確的目標取向,重點支持高新技術民營企業、支持民營企業基礎研究及自行開發方面,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加速廣東經濟的發展。另外,為適應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稅收優惠的手段應該多樣化,可以采用稅收抵免、稅收豁免、起征點、免征額、先征后退、即征即退以及加速折舊的手段,加大對企業創新力度的支持,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2.拓寬稅收優惠面,增加間接優惠比重
為增強廣東民營企業研發成果的轉化,政府應當建立稅收激勵支持體系,合理使用加速折舊、稅收抵減、稅收抵免、費用扣除、虧損彌補、提取技術開發準備金等多種間接優惠方式,降低稅收的直接優惠比重,提高間接優惠比例。這一做法,可以有效拓寬稅收優惠面,增強民營企業開發、轉化科研成果的積極性,同時可以促進民營企業與科研機構及高校的科技合作,加快科技創新的速度。
3.構建有利于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稅收制度
(1)完善增值稅稅制體系
降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認定標準,不考慮年度銷售額標準,不分企業的類型與大小,只要有健全的會計核算制度,能夠提供稅務機關所需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資料,就可以將該企業設立為一般納稅人,這樣,更多的小型民營企業將能夠成為一般納稅人,購進先進設備所承擔的增值稅進項稅金也將能夠得到抵扣,最大限度地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另外,考慮到鼓勵民營企業加快技術進步、促進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利用,可以對高新技術民營企業適當降低增值稅稅率及征收率,降低1至2個百分點,解決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以促進科技型民營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
(2)完善企業所得稅稅制體系
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應針對民營企業的特點,以創新項目、創新投入為切入點制定政策,對其技術開發、先進設備運用、再投資項目等環節加以扶持,對民營企業投資者提供技術創新取得的收入可以減征所得稅;對創新型民營企業購買新設備發生的成本,可以按一定比例減征應納稅額,同時對購進的固定資產等實行加速折舊和快速攤銷;另外,制定技術開發準備金、實行再投資退稅及風險投資制度;對企業技術開發成果收入實行免稅政策,激勵成果應用。
(3)完善個人所得稅稅制體系
人才是實現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因素,對參與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動取得收入的人員,應該給予個人所得稅優惠。具體有:對參與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研發人員的技術成果獎勵的個人所得稅進行一定比例的減征,并擴大技術成果獎勵的優惠范圍;加大對企業科研技術人員自身教育投入的稅前扣除比例;對個人向教育科研機構進行的捐贈以及科技風險投資準予全額稅前扣除。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科技開發人員參與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稅收實踐看,當前,廣東省委省政府積極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包括:自2012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6萬元(含6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中小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中小民營企業的技術轉讓所得,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自2011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對金融機構與小型、微型企業簽訂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稅等。另外,自2012年起,將增值稅起征點提高到最高標準,即銷售貨物和銷售應稅勞務的增值稅起征點統一為月銷售額20 000元;按次納稅的,為每次(日)銷售額500元。將營業稅起征點提高到最高標準,即按期納稅的為月營業額20 000元;按次納稅的為每次(日)營業額500元。
(三)配套措施
一是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在公共財政視角下,政府應制定一個長期惠及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財政政策,并加大相應的財政支持。政府對民營企業的財政扶持,包括財政補助、財政擔保、政府采購等措施。加大財政投入是政府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最有效的激勵措施之一。二是要規范稅費分配,加快費改稅的改革。當前,廣東省財政積極發揮職能作用,通過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創新資金支持方式、落實稅費優惠政策等措施,幫助中小民營企業平穩健康發展。具體表現在:2012年廣東省財政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2.5億元,重點支持中小民營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研究開發投入,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廣東省財政在2012年安排5 000萬元專項資金,帶動全省各級財政投入約4億元,支持科技型中小民營企業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和服務等技術創新活動。三是廣東省財政安排外向型民營企業發展專項資金2 000萬元,資助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和參加境內國際性展覽會等。另外,在稅費改革方面,落實各項稅費優惠政策,優化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從2012年1月1日起至2014年12月31日止,免征2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
四、結語
總之,廣東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相對較弱,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這一不爭的事實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廣東省委省政府一方面研究和制定增強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稅收激勵政策;另一方面通過政策運用不斷完善稅收政策制度,促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這也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建設幸福廣東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
【參考文獻】
[1] 付航.廣東中小企業生存狀況調查:數據顯現積極樂觀[EB/OL].新華社,2011-08-04.
[2] 2011廣東統計年鑒[R].廣東省統計局,2011.
[3] 2010廣東省統計公報[R].廣東省統計局,2011.
[4] 萬素林,王學軍,楊云.稅收支持自主創新相關政策研究 [R].國際稅務研究會,2011.
[5] 廣東省政府出臺《2012年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N]. 廣州日報,2012-02-03.
[6] 劉宇飛.當代西方財政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 石俊,王義偉.民營經濟是轉方式保民生重要力量[N].中華工商時報,2011-01-19.
[8] 2011年廣東民營經濟平穩發展 總量突破兩萬億元[EB/OL].中國新聞網,201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