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個稅政策下,工資、薪金的納稅籌劃仍有很大的空間,文章探討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的各種納稅籌劃方法,試圖減輕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關鍵詞】 工資薪金; 個人所得稅; 納稅籌劃
2011年6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將工資、薪金所得應繳個稅的免征額從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適用的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調整為七級超額累進稅率,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新稅法的實施,進一步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緩解了物價上漲對居民消費能力的影響。調整后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與過去九級超額累進稅率每級之間均相差5%相比,稅率檔次差距更大,第一級與第二級稅率相差7%,第二級與第三級稅率相差10%,第六級與第七級稅率相差10%,這意味著新稅法下進行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意義更大,特別是中高收入者。本文就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籌劃如下:
一、均勻分攤月工資
工資、薪金適用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是按月計算的,如果納稅人每月工資、薪金不均衡,一個月工資過高,適用的稅率就高,納稅也就多;而一個月工資過低,適用稅率就低,納稅就少,不足免征額3 500元,不用納稅,顯然沒有完全享受完免征額待遇。因而月工資不均勻,就會導致個稅稅負加重,而均衡發放月工資,一般可以適當降低個人所得稅稅額。
【例1】職工王某的全年工資、薪金合計為60 000元(不考慮一次性年終獎和每月的工資稅前扣除的公積金、保險等),下面以表1反映月工資是否均勻發放的稅負情況。
、由表1可以看出,月工資每月均勻發放5 000元,全年應納稅額540元;不均勻發放,全年應納稅額3 740元,月工資均勻發放比不均勻發放稅負要輕很多。
單位發放季度獎、半年度獎等數月獎金,會導致月工資極不均衡,一些特殊崗位,因工作性質,月工資也不均勻,如高校教師,至少寒暑假三個月是沒有課時費的,這種月工資的不均衡發放,加重了職工的個稅負擔。因而企業應當盡量均衡發放月工資。建議企業可以按年估計各職工總工資額,然后按月平均發放,年終匯算,多退少補。
二、理性發放年終獎
根據稅法規定,納稅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單獨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納稅,當月內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個月,按其商數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由于年終獎金繳納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具有特殊性,如果單位不能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有時甚至會出現稅前收入增加而稅后收入反而減少的“怪現象”。
【例2】某月職工小王工資5 000元,年終獎18 000元;職工小張月工資5 000元,年終獎18 001元。
小王年終獎應納稅=18 000×3%-0=540(元),則稅后年終獎=18 000-540=17 460(元);
小張年終獎應納稅=18 001×10%-105=1 695.1(元),則稅后年終獎=18 001-1 695.1=16 305.9(元)。
小張稅前年終獎比小王多1元,而稅后年終獎反而少了
1 154.1元。稅前收入多1元,稅后收入反而差一大截。
從常理來說,稅前收入越多,稅后收入也應越多。但是由于年終獎計算的特殊性,它是根據“年終獎除以12個月”的商數來確定適用稅率的,由于稅收級距的影響,在計算稅率的“臨界點”時,會產生一種不合理的現象,即獎金收入增加,稅率從低一檔進入高一檔,稅率上升,而收入的增加小于稅負的增加,因而稅后所得反而減少。
以下函數圖像說明稅后所得與年終一次性獎金的關系(假定月工資超過免征額)。
從圖1可以看出,當年終一次性獎金金額達到A點(18 000元)時,稅率為3%,稅后所得達到一個極大值。此后,獎金數額再略微增加,稅率就陡增為10%,稅后所得陡降。之后,隨著獎金金額的繼續增加,稅后所得逐漸回升,當年終一次性獎金金額達到B點(19 283.33元)時,稅后所得又恢復到了稅率為3%時稅后所得的極大值。AB區間可以稱為“稅收無雷區”,企業應避免發放該數額的年終獎金,CD區間同樣如此。
下面以表2說明年終獎金稅收政策的“無效空間”。
三、合理分配月工資和年終獎
在全年收入一定的情況下,要實現全年總體稅負最低,必須合理分配每月工資和年終獎。
【例3】全年工資和年終獎金合計為108 000元,以下提供三種方式發放(見表3)。
從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全年收入是既定的,三種不同工資和年終獎金的分配方式下,方式二是最節稅的。方式二比方式一納稅少的原因是:兩種方式工資適用稅率均是10%,但是方式二年終獎金的適用稅率是3%,而方式一年終獎金的適用稅率是10%。方式二比方式三納稅少的原因是:兩種方式月工資的稅率均是10%,年終獎金的稅率均是3%,但是方式二把更多的收入放到稅率更低的年終獎金上。
合理分配月工資和年終獎時應把握兩個原則:一是保持工資和年終獎二者中至少有一個在某一稅率所對應的臨界點上(如工資5 000元、8 000元或年終獎18 000元、54 000元等),另一個在一定范圍內浮動。二是在月工資適用稅率大于或等于年終獎金適用稅率條件下,只要不使年終獎金的適用稅率提升一級,就應盡量將部分工資轉移到年終獎金一起發放;但如果月工資適用稅率小于年終獎金適用稅率,那么就可以將部分年終獎金分配到各月工資收入。
四、工資、薪金福利化
職工從單位取得的勞動報酬除了現金所得外,還可以是獲得實物所得和享受單位提供的公共福利。根據稅法規定,職工取得的現金所得和實物所得均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而單位提供的公共福利對個人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單位在取得有效票據的前提下,可以作為“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職工工會經費”三項經費按工資總額的14%、2.5%、2%扣除標準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可謂單位和個人雙贏。
將工資、薪金福利化的措施具體有:1.單位向職工提供交通班車等交通工具減少工資中的交通補貼;2.單位提供低租金或免費住房,減少工資中的房租補貼;3.單位向個人提供職工食堂;4.單位組織公費旅游,減少直接向個人發放旅游費;5.將人均發放電話費補助改為電話費用據實限額憑票報銷;6.單位向個人提供其他各種福利設施及服務。
五、合理進行工資薪金所得的捐贈
稅法規定,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國家相關部門向教育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以及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從納稅籌劃的角度,個人應盡量避免直接向公益事業、災區、貧困地區捐贈,因為這種捐贈不能在個人所得稅前扣除,而應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進行公益性捐贈。同時,若捐贈額超過當月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的30%,可考慮分月捐贈,使得當月捐贈額在稅前全部扣除。
【例4】李某月工資為6 000元,2012年1月份,李某打算捐贈1 500元給貧困地區,李某以三種方式進行捐贈:
方式一:1月份直接捐贈1 500元
1月份應納稅額=(6 000-3 500)×10%-105=145(元)
2月份應納稅額=(6 000-3 500)×10%-105=145(元)
合計應納稅額=145+145=290(元)
方式二:1月份通過國家機關捐贈1 500元
公益性捐贈扣除限額(6 000-3 500)×30%=750(元)
1月份應納稅額=(6 000-3 500-750)×10%-105=70(元)
2月份應納稅額=(6 000-3 500)×10%-105=145(元)
合計應納稅額=70+145=215(元)
方式三:1月份、2月份各通過國家機關捐贈750元
公益性捐贈扣除限額(6 000-3 500)×30%=750(元)
1月份應納稅額=(6 000-3 500-750)×10%-105=70(元)
2月份應納稅額=(6 000-3 500-750)×10%-105=70(元)
合計應納稅額=70+70=140(元)
從上述計算結果來看,方式三稅負最輕。
綜上所述,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籌劃策略有很多,企業薪酬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在發放工資、薪金所得時,必須考慮很多因素,精心挑選最佳方案,從而合理合法地把職工的個人所得稅稅負降下來。●
【參考文獻】
[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S].2011.
[2] 朱軍,王凌.新個稅政策下我國工薪階層納稅研究[J].會計之友,2011(8).
[3] 朱會芳.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稅務籌劃探析[J].財會通訊,2011(9).
[4] 梁文濤.新稅法下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J].財會月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