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身處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中國人對汽車仍然愛恨交加:汽車放大了人的生活輻射半徑,也放大了人們的欲望,改變了城市---擁堵、灰霾、消失的人行道、肆無忌憚的沖撞、枯竭的能源。
其實,汽車不過是一個放大鏡。人性有多美好,汽車就有多可愛;人性有丑陋一面,汽車就有可怕之處。我們需要一個汽車的城市,還是需要一個人的城市?答案是:我們要的是一個以人為尺度的城市,而人類需要汽車。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汽車?需要誰的汽車?于是我們樂見各個汽車企業在市場上的殊死拼殺,德系、美系、法系、日系、韓系、自主品牌……政策游說、車型定位、廣告、渠道、公關,他們的“戰爭”打得越激烈,汽車就越接近消費者,就越有“人性靈氣”,也許單個人的幸福指數就越高。
于中國人而言,汽車又別有一番意義。這個行業接收到最為密集的國家產業規劃政策,集中了中國行政系統最多的產業經濟調控智慧,至今仍擺脫不了濃厚的依賴感。自改革開放起,領導層就寄希望于汽車產業拓寬合資之道,以市場換技術,殺出一條血路,駕車將中國經濟開上正途,而直至今日,我們仍可以感覺到汽車業的先天失血、營養不良、縛手縛腳。舉國上下期待一個“汽車強國”,可至今還沒有國際品牌,無法輻射國際市場,難以掌握核心技術。對于新能源車浪潮這個時代大機遇,我們似乎已經有了漸漸有些抓不牢的感覺。
社會心態有多復雜,汽車就有多糾結。
是的,當北京車展還要依靠“鉆石裝”、“真空裝”吸引眼球的時候,我們絕對不能說汽車產業已然成熟到理想狀態。
好在,在本組專題報道中,我們會看到一些溫暖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