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世紀末葉,在英國首先發軔工業革命,隨即遍及法國、比利時、德國等西歐國家。美國雖然遠隔重洋,但以歐裔新教徒為主的成分背景,加上有利的人文和自然環境條件,很快就跟上了工業化的腳步。
美國立國之時,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手工業和商業為輔。進入19世紀中期,美國北部發展工業資本主義經濟較快,而溫暖濕潤的南方仍以種植園經濟為主。新舊經濟體系之間必然產生矛盾和斗爭。北方需要擴大自由雇工勞動力來源,傾向于廢除不人道、反人權的奴隸制度,并主張采行保護關稅政策,以促進本國工業的發展。南方則視奴隸制度為生命線,并力主實行低關稅政策,以利低價購買工業制品。
隨著美國獲得西部的大片領土,成立新的州,就不斷發生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斗爭。關于奴隸制的爭論,幾乎涉及政治、經濟、宗教、道德一切領域,成為美國政治揮之不去的濃重陰影。
美國南北雙方奉行的政策不同,使得宗教界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北方教會不斷設法通過對《圣經》的詮釋對解放黑奴加以辯護。南方教會一些領袖使用加爾文宗神學為奴隸制強辯。
美國最早起來批評奴隸制的是宗教界人士,其后開國元勛中也有人主張限制和廢除奴隸制。但那時尚限于個人行為,沒有形成運動。隨著北方工業資本主義日益強大,奴隸制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騷動不安,廢奴斗爭從原來的分散活動逐漸發展成為社會團體的有組織的行動。
1833年,廢奴主義者成立反對奴隸制協會,其綱領指出:“奴隸制度是同客觀正義、共和制度以及基督教教義相對立的。”廢奴主義者和黑人奴隸采取了從輿論宣傳到暴力抗爭各種形式進行斗爭。
1859年,白人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John Brown,1800-1859)領導武裝起義,試圖在全國推翻奴隸制,遭到鎮壓并被處絞刑。布朗在臨刑前寫下遺書,認為只有用鮮血才能洗清這個國家的罪行。
“國家的拯救者”林肯
1861年3月,反奴隸制的民主主義者、出身低微的亞伯拉罕·林肯就任第16屆總統。林肯指出:“我們的中心思想不應當只是‘一切公民是平等的’,而應當是更廣泛、更美好的‘一切人生來平等’。”
他簡括地表明立場:“我不愿當奴隸,所以我也不愿當奴隸主。”“我們給奴隸以自由,就是使自由人的自由得到保證。”而且他認為,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保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一幢裂開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奴隸制最終會走向滅亡”。
他贏了總統選舉,主要是得到了北方的支持;在南部10個州中,他沒有獲得一張“選舉人票”。所以林肯當選好像點著了導火索,使聯邦的房子真的裂開了。林肯就職后一個多月,南部盟軍就開始了反政府戰斗,于是展開了一場烽火連綿5年之久的南北戰爭。
北方軍轉敗為勝,解放黑奴即將實現之際,林肯再度當選為總統。當時在歐洲的馬克思,代表第一國際中央委員會起草了致林肯的賀信,信中說:“如果說您在第一次當選時的中肯號召是反抗奴隸主權勢,那么您在第二次當選時的勝利的戰斗口號就是:消滅奴隸制!自從美國展開這場偉大的斗爭,歐洲的工人就本能地感覺到自己階級的命運是同星條旗連在一起了。”
1863年1月1日,林肯正式簽署了《解放宣言》,宣告400萬奴隸獲得了解放。1865年1月31日,在林肯推動下,國會通過了第十三條憲法修正案,確認否定奴隸制度。
1865年4月9日,南部陸軍總司令李將軍率部投降,南北戰爭落幕。所有南方軍隊官兵宣誓不再作戰后,均獲無罪開釋。林肯認為全國所有各州對奴隸制都負有責任,在南部廢除奴隸制后,聯邦政府應對奴隸主進行賠償,并將南方的重建問題迫切地提上議事日程。他一貫主張對人不懷惡意,常持寬容恕道。戰后林肯支持釋放李將軍,并默許南部“偽總統”戴維斯出逃加拿大。
他的寬厚、仁慈并未消除敵人的刻骨仇恨。就在南北戰爭結束后5天的4月14日,林肯在觀劇時遭奴隸制擁護者暗殺。但是以林肯為代表的進步力量,已將美國歷史推進了一大步,“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原則從此變得更為名正言順起來了。
186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確認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人,生來具有美國國籍。這樣就把剛剛從南方各州奴隸制解放出來、獲得自由之身的黑人,定義為美國公民,置于聯邦政府的保護傘之下。
歷史學家稱華盛頓為國父、林肯為“國家的拯救者”。馬克思高度評價林肯:“他不屈不撓地邁向自己的偉大目標……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的優良品質的罕有人物,這位出類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樣謙虛,以至只有在他成為殉難者倒下之后,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
這是美國立國后唯一一次通過流血戰爭實現的重大政治改革。美國人民在內戰中付出了慘重代價,但這場戰爭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前進道路上制度和道義范疇的重大障礙,使美國得以極大地解放社會生產力,追隨歐洲工業化并青出于藍,迅速躍居為世界一流強國。
抵制巴士座位隔離和“黑白同校”
作為移民國家,美國與眾不同,特有極其復雜的種族問題。其中作為奴隸被強迫移民的黑人地位問題,雖經南北戰爭和《解放宣言》的大轉折,但社會深刻歧見繼續存在,長期折磨著美國人的心靈和肉體,至于婦女和其他族裔的平等地位問題,也都需在其后的長期演變中逐步解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朝鮮戰爭期間,由于有黑人參加作戰,軍隊中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這一事實推動了國內黑人爭取民權的斗爭。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之交,林肯簽署《解放宣言》已近百年,黑人雖然早就不再是奴隸,但仍在多方面飽受歧視,特別在南方地區,種族隔離還相當普遍,黑人實際上還難于行使選舉權。政府支持民權運動,例如任命黑人為高級官員和聯邦法官,下令軍事學院招收黑人,規定聯邦建造或出售的住宅不得實行種族歧視,禁止州際鐵路及公共汽車上的種族隔離,支持南部黑人選民登記運動,甚至動用聯邦軍隊保護民權運動。但是民權運動沒有取得社會共識和法律范疇的可靠保障,許多情況下矛盾反而激化。
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控訴教育局判決案”,宣布長期統治教育領域的“隔離但平等”原則為違憲。
1955年12月1日晚,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一輛公共汽車上,42歲的黑人女裁縫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拒絕把座位讓給一名后來上車的白人男子。
當時蒙哥馬利市還實行公共汽車座位隔離制度,黑人須為白人讓座。羅莎拒絕讓座后,被咆哮的白人司機趕下汽車,并遭警察逮捕和處以罰金。
羅莎決心用法律手段向這一不合理的制度發起挑戰,從而激起了席卷全國的民權運動風潮。在26歲的黑人領袖、新教徒馬丁·路德·金的帶領下,全美爆發了長達381天的抵制巴士座位隔離運動,標志著一場現代民權運動的開始。翌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巴士座位隔離制違反憲法,羅莎也因此被稱為“民權運動之母”。
1957年9月,美國阿肯色州小巖城9名黑人學生初次與白人學生同校上學時,遭到白人竭力抵制,掀起了一場種族對抗的大騷亂。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威爾下令調用聯邦國民軍傘兵部隊緊急空降,不是去鎮壓奴隸后裔的黑人,而是堅定地保護這9名黑人學生到校上課,貫徹黑白同校的平等人權原則。
1963年4月,在全美實行種族隔離最為徹底的南方大城市伯明翰,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領導和平示威游行,遭到阿拉巴馬州州長華萊士下令鎮壓,接著種族主義暴徒炸了馬丁·路德·金的居所。美國總統肯尼迪派遣聯邦部隊前去,暫時平息了局勢。
但不久兩名黑人準備在州立大學注冊,華萊士州長親自站到州大辦公大樓門前,張臂阻止黑人學生入內。肯尼迪果斷命令全副武裝的國民警衛隊開進校園保護黑人學生,迫使華萊士讓步,黑人學生才按時注冊。
馬丁·路德·金與肯尼迪的“同一個夢”
黑人的平等權利不解決,意味著其他少數民族的次等公民地位也無法根本改善,不僅是美國民主政治的諷刺、道義上的恥辱,而且越來越成為重大社會不穩定因素。
美國總統肯尼迪出身白人豪富家庭,有花花公子之風,但他要對人民負責。1963年6月11日晚,他發表電視演說,呼吁這個國家履行自己的人權保證,采取行動,給黑人平等權利,解決國家面臨的“道義危機”。他說:“民權問題是一個道德問題,像《圣經》一樣歷史悠久,像憲法一樣明確。它不能用警察鎮壓行動去解決,不能靠街頭日益增長的示威去解決,也不能憑象征性的姿態或言語平息得了。一場偉大的變革即將到來,國家的義務是使這場偉大的變革對大家都是和平的和建設性的。”
這次演講,標志著聯邦政府全面承擔起反對一切種族歧視的義務的開端,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尤其是黑人領袖們,歡呼稱頌為“第二次解放宣言“。
一星期后,肯尼迪向國會送交了一份內容全面、影響深遠的《民權法案》。他知道面前阻力重重,還必須做艱苦細致的說服和協調工作,以創造一種使法案成為法律的氣氛。
肯尼迪同副總統一起,在白宮召開了一系列前所未見的私人會議,以爭取1600多位有廣泛代表性的全國性領導人物的合作和理解。其中有教育家、企業家、市長、編輯、律師、黑人領袖、南方保守勢力領袖、婦女組織和群眾團體領導人……有種族融合主義者,也有種族隔離主義者,有民主黨人,也有共和黨人。沒有用金錢,也不靠強制手段,而是發揮總統的領導和協調作用,循循善誘,以理服人,擴大共識,促成了一個全民性的支持民權法案的“院外集團”。
許多商店、劇院和餐館自動取消了種族隔離的標志,雇主和工會開始減少種族限制,南方的市長和資方商會也開始同黑人領袖們對談,黑人大學生取得了學位,因拒絕黑人學生而一度關門的學校自愿重新開學了……
種族主義頑固勢力不甘心失敗,其代表人物阿拉巴馬州的華萊士州長,再度調遣武裝力量,把黑人學生從幾個城市新設立的黑白同校的學校中趕出來,迫使肯尼迪不得不再次動用聯邦軍事命令逼退華萊士。但華萊士式的人物不是孤立的,許多地方白人學生拒進有黑人的學校,黑人學童在路上常常挨打,黑人教室被炸,警察動輒槍擊黑人,白人青年打死黑人等侮辱、迫害事件層出不窮。
為了表明爭取人權的最大決心,黑人必須進一步顯示團結和力量。8月28日,美國黑人在首都華盛頓舉行和平集會和游行,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他一次又一次高呼“我有一個夢”,寄望“從前奴隸的子孫們和從前奴隸主的子孫們將能像兄弟般地坐在同一桌旁”,“那里黑人小男孩、小女孩可以和白人小男孩、小女孩,像兄弟姐妹一樣手牽手并肩而行”,憧憬將來人際和諧平等完全實現的美景。被稱為“近百年改變世界的八大演說之一”。
游行結束后,肯尼迪在白宮就以“我有一個夢”為詞歡迎接見了黑人領袖們。他稱贊這是“一次解除痛苦的集會……它合乎我們偉大的傳統”。
25萬人的集會游行有條不紊,沒有發生任何暴力行為,從而贏得了更多白人支持者。
兩個法案
《民權法案》在國會中激辯不已,但支持者逐漸增多。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不幸遇刺,次年6月在繼位的約翰遜總統任內,《民權法案》終獲國會通過,于7月2日正式簽署,是為著名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從此結束了長期的黑白種族隔離政策,為生活在美國的2200萬黑人鋪設了一條公正機遇的大道。法案不僅針對黑人,而且規定對一切少數民族與婦女的歧視為非法。
于是,全美所有交通工具、賓館、食肆、戲院等公共場所的種族座位隔離制都被廢除了。
依據肯尼迪發布的第10925號總統令,后來發展形成了包含范圍廣泛的《平權法案》(Affi rmative Action),其中要求在就業和就學方面不止局限于平等的原則,而應對黑人等少數民族提供優先考慮和優先機會,使得黑人和少數民族的處境終于得到了明顯的實質性的改善。
1965年約翰遜總統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對《平權法案》解釋道:“你不能把一個才從很多年的手銬腳鐐束縛中解救出來的人,立刻將他帶到與別人并肩的起跑線上,對他說‘你可以和別人自由競爭’,并且相信這樣做是絕對公平的。
因為對于打開一道公平的大門,我們要做的不止這些。如果我們全體公民都能夠從公平的大門下通過,那么所謂的公平,不只是權力和理論,更是事實和結果。”
只要還有種族之分,就免不了種族歧視,白人種族主義對黑人根深蒂固的偏見遠未消失,但現代美國社會,種族歧視已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那體現“人之所以為人”的愛心或仁心,在此精煉歸結成了老嫗都解的一句話——“一切人生而平等”。
美國國會眾議院2008年7月29日用口頭投票方式通過一項非約束性決議案,向那些曾因奴隸制和“吉姆·克羅法”遭受苦難的非洲裔美國黑人和他們的后代道歉。這是美國聯邦政府和國會機構就奴隸制遲到的正式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