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對各種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煤炭的價格節節走高,煤炭企業的日子也一天好過一天。但是,隨著煤炭價格的提升,很多對煤炭依賴較高的行業卻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而最難以承受的就是電力行業。
作為我國能源產業內部最重要的兩大行業,煤電本來是唇齒相依的上下游關系。從電力對煤炭的依存度看,我國目前的電力結構中,用煤發電占總裝機容量的70%以上。因此,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沒有煤就沒有電。而從煤對電的依存度看,電力生產對煤炭的需求使電力行業成為煤炭行業的最大用戶,發電用煤占全國煤炭銷售量的60%左右,如果發電不用煤,一半以上的煤礦就要關門,說明煤炭對電力的依賴也相當大。兩者之間是一種誰也離不開誰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發展關系。
一 煤電產業矛盾
對于煤炭價格的不斷上漲,電力企業認為自己已經難以承受,甚至表示在這種情況下,發電越多虧得越多,因此干脆停止發電。很多地方缺電嚴重,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一些火電廠因煤價過高而停止發電。但是,業內人士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煤炭價格上漲不過是償還歷史欠賬而已。一些煤炭企業則直接指責電力企業和電網長期暴利。他們認為,在當前煤價這么高的情況下,一個煤礦工人的年收入平均也不到2萬元,而電廠職工則是4萬元,電網職工的年收入在6萬元以上,都遠高于煤炭企業的職工。
煤電兩家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矛盾,很多專家都認為,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煤與電的定價機制不同。其中煤炭實行的是出廠價,國家最初是有意實行低價政策,后來則對煤炭實行計劃內外供應體制,對計劃內執行指導價,計劃外執行市場調節價,形成了有彈性的指導價和高于指導價的市價的雙軌價格制;電力體制雖然目前已實行廠網分開,但上網電價和終端售電價仍然實行政府定價。正是這兩種不同的定價機制導致了煤、電的長期矛盾。
為了緩解煤電雙方越來越緊張的關系,2004年年底,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關于建立煤電價格聯動機制的意見》,決定建立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其核心內容為:從長遠看,國家將在堅持放開煤價的基礎上,對電力價格實行競價上網,建立市場化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在過渡期間,將積極穩妥地推進電力市場建設,并且按照“市場導向、機制協調、價格聯動、綜合調控”的思路建立靈活的,能夠及時反映煤價變化的電價調整機制,為進一步改革創造條件。方案規定:“原則上以不少于6個月為一個煤電價格聯動周期。若周期內平均煤價比前一周期變化幅度達到或超過5%,相應調整電價;如變化幅度不到5%,則下一周期累計計算,直到累計變化幅度達到或超過5%,進行電價調整。”據了解,本次煤電聯動方案價格調整幅度是以2004年5月煤價為基礎計算出來的。燃煤電廠上網電價的上漲幅度為全國平均0.0213元/千瓦時。發電企業將煤價上漲的70%部分通過上網電價轉移出去,另30%由企業自己消化。
但是,這一緩解矛盾的方案卻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甚至還引起了很多人的擔心。一位專家認為,按照現在設想的這種煤電方式聯動,最終將形成市場都不愿看到的價格螺旋式上升局面。煤炭目前是賣方市場,是稀缺資源。電價一旦有異動,會刺激緊盯著電價的煤炭企業聯手抬價,同時其他行業如冶金、鋼鐵、化肥等也會及時跟進、加價,加上一些發達地區如廣東等參與,就會形成全社會圍繞煤炭競價的局面發生,“計劃電”被“市場煤”牽著鼻子走,煤炭價格將會越抬越高。
一個政策出臺后,涉及的各方都不是很滿意,那就說明這個政策是有問題的。而且,現在煤電聯動只是價格的聯動,這和當初很多專家提倡的聯動有很大區別。韓小平對《新財經》說,當初設想的煤電一體化,主要是希望電力公司去兼并煤礦,讓他們能夠相互捆綁到一起,這樣他們的利益能夠聯動起來,雙方之間的矛盾也就會自然化解了。特別是電力企業各方面的標準都是比較高的,安全也好,職工的福利待遇也好。
盡管這一方案主要是為了化解電力行業的壓力而出臺的,但電力行業對此同樣不滿意。電力系統的高層認為,上網電價是固定的,電煤價格卻在不斷上漲,幾乎是一星期變化一次。而要調高銷售電價得需要一定的條件,煤電聯動方案中規定的是以6個月為調價周期,這意味著電力企業要承受6個月的調價周期的成本壓力。該人士認為,電力企業既要考慮企業經營利潤,又得承擔社會責任,在這種大壓力下幾乎沒有什么說話的余地。
二 內蒙古煤電產業發展現狀
內蒙古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能源產業尤其是煤電產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已成長為內蒙古的支柱產業,內蒙古也成為中國煤電產業投融資的熱點地區。但在煤電產業大力發展的同時,也隨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小容量火電機組比例高,電源點布局不夠合理,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制約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煤電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受體制和資金問題影響,煤炭企業發展電力項目的步伐緩慢,電力項目僅局限在煤矸石和煤泥電廠,規模多不大。煤矸石破碎機、煤矸石雷蒙磨在沒電行業發展迅速起來。隨著電力體制的改革和煤炭企業效益的改善,煤炭企業建設大型電站的活動開始活躍。
目前,大多數大型煤炭企業都已經建設了大中型資源綜合利用電站,同時,隨著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設,大型煤炭企業積極建設大型坑口燃煤電站,實現煤電一體化經營。煤炭企業通過延伸煤炭產業鏈和資源綜合利用發展電力項目,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另外,電力企業通過兼并和開發煤礦為自己的電廠提供可靠的煤炭供應。近幾年,由于煤炭價格的快速上升,電力行業的利潤不斷減少,電煤價格的上漲促使電力企業興辦煤礦。電力企業辦礦能夠增強電站的市場競爭能力,通過煤炭破碎機、煤炭磨粉機,將一些劣質煤炭應用于電力領域,不但拓展了電力企業的前景,而且也能夠創造更高的收益。
能源企業同時發展煤炭和電力項目,企業將自己定為綜合能源企業,煤炭和電力發展并重,并將煤電聯合發展作為企業的發展戰略。煤炭和電力企業共同經營煤電項目,以資本為紐帶,煤炭和電力企業發揮各自的優勢建立合資企業,共同經營煤礦和電力項目,這是未來煤電領域的發展趨勢。
三 促進煤電產業快速發展的建議
1.兼并聯合,規模經營,提高煤炭企業抗風險能力
目前,內蒙古煤炭企業平均規模不到100萬噸/年,產業集中度不高,生產規模明顯偏小,企業發展后勁不強。建議我區利用當前煤炭市場不很景氣的時機,加大對煤炭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全面推進煤炭企業重組,以多種方式組建3-4家億噸級跨盟市、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地方煤炭企業集團,鼓勵煤電、煤鋼、煤焦化工等一體化經營,以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煤炭行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實力,提高內蒙古在全國煤炭工業市場上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2.加強煤炭流通管理,爭取建立國家級煤炭交易中心
內蒙古雖為煤炭大省,但缺少有權威的集中交易機構,造成煤炭交易市場分散、交易環節混亂,建議自治區政府改革煤炭流通管理體制,加強對煤炭流通的統一管理,盡早建設國家級煤炭交易中心,提高對煤炭產業的宏觀調控能力。
3.全力開拓區外電力市場,解決電網內大量裝機盈余問題
全力開拓區外電力市場,開辟外送通道,解決電網內大量裝機盈余問題。積極協調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電網公司等部門和單位,大力開拓山東、華東和華中地區電力市場,并及時啟動內蒙古電網第三、第四電力外送通道建設,增強網對網外送能力。推廣應用節能技術,逐步淘汰高耗能和陳舊設備,提高電網安全經濟運行水平,逐步實現電網運行現代化、信息化、數字化管理。
4.加強和改進煤電行業管理,有效引導煤電產業健康發展
建議能源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建立煤電信息系統,及時掌握電力、煤炭、石油、天然氣、新能源發展變化的最新情況,為煤電發展改革決策提供支撐,對煤電供需平衡狀況及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并針對已存在的問題采取應對措施,防止出現量增、價跌、收益減的被動局面,集中精力保收益、調結構、上水平,有效引導煤電產業健康穩定發展。同時加快制定行業標準,做好行業標準制定(修訂)規劃、年度計劃。組織發布適應性強、行業發展急需的標準,開展煤電行業標準應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和跟蹤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