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體系及其可持續發展機制,對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實現城鄉社會統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德伯斯鎮阿拉坦浩特嘎查從2007年伊始落實新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在政策落實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試圖在對諸多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揭示政策落實中出現的痼疾,并分別從這些癥結入手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新農合 實施 調查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以下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三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政策。采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這項制度是國家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其目的是減輕農民由醫療支出所帶來的經濟負擔,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現象的發生,以提高農民的整體健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新農合”政策自2003年始在全國部分縣試點,至2011年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
一 阿拉坦浩特嘎查農民參加“新農合”的現狀調查
由于阿拉坦浩特嘎查經濟基礎薄弱,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群眾生活長期處于困難之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普遍存在,農民健康問題嚴重影響著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至2007年,“新農合”醫療項目的開展,之前阿拉坦浩特嘎查從未實施過任何醫療保險措施,因此,調查研究阿拉坦浩特嘎查“新農合”實施狀況尤為重要。
通過對阿拉坦浩特嘎查入戶調查,統計得出農民的參合狀況具體如下。
第一,農民對“新農合”的了解狀況97.2%的農民只知道“新農合”政策,然而97.7%的農民僅僅知道有此項醫療保險政策,但其具體內容基本不了解(見表1)。
第二,家庭參加“新農合”的情況:農村居民享受醫療保障已經呈現多元化格局,其中,參加“新農合”的人數最多,是目前農村居民享受的最主要醫療保障制度(見表2)。
二 阿拉坦浩特嘎查“新農合”暫行管理辦法介紹
1.基金籌集
參合農民每人每年需繳10元的參合費用。對于農民來說,此費用不貴,大多有能力負擔,這也是參合率較高的主要原因。“新農合”籌資水平近幾年有了明顯提高,增長勢頭令人予以厚望,但是穩健的籌資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雖然“新農合”是一項惠民政策,但在籌資過程中困難很大。一方面,農民經濟收入還不夠寬裕,健康認識水平較低,風險意識差;另一方面,鄉鎮合管站工作人員匱乏,基金征繳有一定的難度。
2.就診與補償
“新農合”實行定點醫療機構就診政策,參合農民患者必須到省、市、鄉(鎮)衛生行政部門確定的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就診。補償范圍與標準如下。
第一,門診補償。補償標準為:村衛生室及村中心衛生室就診報銷60%,每次就診處方藥費限額10元,衛生院醫生臨時補液處方藥費限額50元;鎮衛生院就診報銷40%,每次就診各項檢查費及手術費限額50元,處方藥費限額100元;二級醫院就診報銷30%,每次就診各項檢查費及手術費限額50元,處方藥費限額200元;三級醫院就診報銷20%,每次就診各項檢查費及手術費限額50元,處方藥費限額200元;中藥發票附上處方每貼限額1元;鎮級合作醫療門診補償年限額5000元。
第二,住院補償。首先,藥費方面,輔助檢查如心腦電圖、X光透視、拍片、化驗、理療、針灸、CT、核磁共振等各項檢查費限額200元;手術費方面,參照國家標準,超過1000元的按1000元報銷)。其次,60周歲以上老人在鎮衛生院住院的,治療費和護理費每天補償10元,限額200元。
第三,大病補償。采用鎮風險基金補償的辦法凡參加合作醫療的住院病人一次性或全年累計應報醫療費超過5000元以上的采取分段補償的方法,即5001~10000元補償65%,10001~18000元補償70%。鎮級合作醫療住院及尿毒癥門診血透、腫瘤門診放療和化療補償的年限額為1.1萬元。
二 阿拉坦浩特嘎查新農合現存問題的分析
1.宣傳力度不足
由表1可以看出,大多數農民只知道“新農合”這項政策,但不了解“新農合”的具體政策措施,這充分說明了在開展“新農合”工作的過程中宣傳力度的不足。首先,農民保守地認為“只要參加了醫保,什么病都管、都報銷”,所以導致部分農民對“新農合”期望值過高,過度依賴“新農合”政策。其次,外出務工人員不知道“新農合”政策和繳納費用的合理時間,部分青壯年、體質較好的農民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己的免疫力強,不會得病,對參合采取消極的態度。最后,部分政策落實者對“新農合”政策抱著“機會主義”態度,并未扎實有效地對“新農合”的各項政策予以廣泛地解讀,導致“新農合”宣傳工作走過場,突出表現為不廣泛、不深入。
2.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質量差,政府監管力度不夠
首先,在醫療消費中存在著醫藥費用的不合理增長、鄉鎮衛生院設備短缺等問題。定點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是醫療、預防、保健服務工作的提供者,其對“新農合”政策的理解水平和態度直接影響著“新農合”政策措施的操作和運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參合農民接受醫療服務的質量。
其次,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報銷問題和定點醫療機構藥價過高問題是農民最為關注的問題。藥價的合理化與報銷的規范化需要政府進行監管,因此漸臻完善的監管體系和相關的法律支持體系對“新農合”政策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
3.報銷程序過于復雜,補償機制不夠健全
新農合補償制度中的一個讓人非議的問題就是報銷程序過于繁瑣。很多農民由于病痛的煎熬,在精神上已經是疲憊不堪,為了享受政策中的一些實惠不得不到處奔走。而對報銷藥物、病種等費用的復雜規定更讓許多農民覺得“報銷實在太難了”。報銷程序簡易化、人性化,是提高“新農合”政策績效的有效途徑。
4.少數民族地區對蒙醫藥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力度被邊緣化
蒙醫藥是民族瑰寶,少數民族地區蒙醫藥需得到保護與傳承,讓蒙醫藥在“新農合”政策中發揮獨特的優勢作用。首先,應把蒙醫藥主要指標列為“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的必備條件。常用的蒙藥、蒙醫藥偏方列入“新農合”用藥目錄中。其次,應提高蒙醫藥補償比例,對參合的農牧民在定點醫療機構治療,要提供蒙醫藥治療的需求。最后,應結合中、西、蒙醫藥的治理,在定點醫療機構中公開蒙藥和中藥價格,公示補償實際情況。
三 對策建議
1.加大新農合政策的宣傳力度
一方面,積極做好正面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板報等多元媒體,采取舉辦培訓班、開設專欄、印發手冊、張貼標語等方法,開展大規模、深層次的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進一步提高參合率。通過農民身邊的具體事例來提高農牧民對“新農合”政策的認識,使廣大農牧民樹立互助共濟意識,增強農牧民參與“新農合”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另一方面,宣傳內容要針對農牧民最關注的問題,要著重告知農民新農合基金收支管理的方式、醫療機構運作的過程,要積極宣傳“新農合”的特點及優點,尤其要詳細解釋醫療費用報銷的范圍和程序,使廣大農牧民了解掌握新農合政策的相關知識,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2.提升醫院服務質量,政府部門加強監管
要建立健全新農合管理組織、醫療單位及參合者三方制約機制,實行管辦分離,規范運作,監管到位。縣級新農合辦要集中精力加大對定點醫療機構的違紀查處力度,做到定期與不定期到鄉鎮醫院檢查。鄉鎮新農合站(所)必須做到嚴格執行理療服務項目指導價和收費許可項目,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現象,杜絕住院基金不合理支出,做好查房制度,驗名身份,遏制弄虛作假現象的發生,引導參合農民就近就醫,提高門診就醫率。
加強醫院內部管理,切實提高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職業理念。在定點醫院專門設立新農合報銷窗口,有專業人員負責報銷事宜,農民出院時可以現場報銷,減輕農民看病的經濟負擔,同時也可以有效遏制醫院亂收費情況的發生。健全農村醫療衛生診所或服務站,保證農村居民看病、治病難的問題得以緩解。
3.簡化報銷程序,適時調整報銷補償,規范藥品種類
加入“新農合”就是為了減輕治病負擔,應便捷、簡單地落實好住院報銷的政策。
首先,應當由醫院、合管站及時一次性書面通知,讓患者補充提供,避免以此為由拖延報銷時間。醫院合管站收到報銷材料除特殊情況外,應當在30個工作日內做出核定,此外不屬于報銷的應當向報銷人發出拒報通知,并說明理由。
其次,適時調整報銷補償方案,使其控制在合理水平,落實方案的合理性。衛生行政部門尤其是經辦機構及相關機構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審視、觀察實施方案的合理性、科學性,重點要在起付線、分段補償比例、受益面、受益水平這幾個關鍵點深入調研,廣泛征求參合農民意見,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實施方案,讓農民“量入為出”的資金開銷內最大程度的受益,對基金有結余的旗縣及嘎查,在條件可行的情況下,對全年未享受過醫藥費用補償的參合農民,可為他們進行常規健康檢查,這樣可以有效地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保護參合農民的切身利益,起到無病預防,有病早治的作用。
最后,適當增加報銷藥品的品種和提高醫療費用的報銷比列,最好能增加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制定基本的藥價目錄,合理確定品種和數量。制定基本藥物零售價格,在指導價格內,根據內蒙古興安盟德佰斯鎮阿拉坦浩特嘎查具體情況確定本地區的統一采購價格,規范藥品采購.
4.加大對蒙醫藥建設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力度
蒙醫藥作為內蒙古興安盟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的重點,一定要加大扶持力度。第一,加強蒙醫藥理論研究工作,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可以組織相關的醫療隊伍對蒙醫藥理論進行研究、整理,并作為今后加強蒙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重點內容,加快蒙醫藥學術的發展。第二,培養和引進相關領域的技術人才,使得更多的優秀醫護人員可以為阿拉坦浩特嘎查的蒙醫藥事業的發展出一份力、盡一份責。第三,鼓勵支持優秀的蒙醫大夫走進農村,定期下鄉或走訪廣大農民朋友看病診治。
新農合的發展影響普通百姓的健康,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是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藥衛生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的一項重大任務。“新農合”作為一種創新體制,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因此,對新農合政策試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耐心細致的解決,因地制宜地靈活選擇具體實施方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只有人民健康水平、農牧民的醫療消費環境得以改善,才能保證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農牧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定國.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的問題思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2]王慶月.農村醫療消費的現狀及對策[J].消費導刊,2007(8)
[3]毛正中、蔣家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特征及目前面臨的挑戰[J].中國衛生經濟,2005(1)
[4]杜娜娜、陳彥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現狀分析與探索調研—以陜西省佳縣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新農村建設),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