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跨國旅游的地位和作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我國的旅游業經過多年快速發展雖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與世界知名旅游業的發展仍有較大差距,表現為:跨國經營的企業數目稀少,股權單一;跨國經營的旅游企業普遍規模較??;跨國經營的企業業務覆蓋面窄;跨國經營的企業戰略缺失及人才匱乏;跨國經營的企業科技含量低。因此,關于旅游業跨國經營動因的思考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旅游業 跨國發展 動因思考 應對策略
旅游業是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支柱產業之一,它對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外匯收入,提高經濟效益和完善國民經濟體系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旅游消費的需求進一步上升??鐕糜蔚牡匚缓妥饔迷谌藗兊娜粘I钪性絹碓街匾?。
一 旅游業的跨國經營
1.關于跨國經營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中,企業已經不單單尋求國內發展這一舞臺。第一,尋求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尋求生存和發展是每個企業的必經之路,但是經濟全球化的另一表現是區域集團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所以企業的跨國經營就要避開各種障礙。第二,把握科技動態,收集有效經濟信息。技術密集型企業的跨國經營是為了尋求一條獲取先進科技的途徑。同時,了解更多的市場信息可以更加清楚地把握消費者需求,以改善企業經營策略。第三,獲取經營資源。企業的跨國經營是一個互利的經營策略,可以實現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第四,追求更高的經營效率。企業的發展就是為了獲益,對外投資可以充分發揮經驗豐富的經營專業人員的對外經營能力。所以企業的跨國經營是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
按照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委員會的定義,所謂跨國公司,由此看來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它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經濟實體所組成,而無論這些經濟實體的法律形式和活動領域如何;第二,它在一個決策系統制定的連貫政策和一個或多個決策中心制定的共同戰略下從事經營活動;第三,它的各個實體通過所有權或其他方面相聯系,一個或多個實體能夠對其他實體的經營活動施加有效影響,特別是在與其他實體分享知識、資源和責任等方面的影響尤為有效。
由以上定義可以看出,成為跨國公司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它必須是在外國直接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多數貿易商不是真正的跨國公司。第二,它必須對海外資產進行主動的經營管理,而不是消極地以金融證券形式簡單地擁有海外資產。
跨國企業的形成過程大致如下:企業經過發展取得了技術、資金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提升成為了國內市場的領導者,但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國內市場的發展限制,需要擴大市場尋求長足發展;在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進出口產品時遇到了進出口國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限制,只好在海外投資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實現跨國經營。企業由國內經營到跨國經營,由于外國環境、市場需求、技術理念及經營差異的改變,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及產品都需要隨之改變。采用靈活的管理方法和經營戰略是企業跨國經營的關鍵。企業在跨國經營時必須根據行業、公司和競爭的特點,以及東道主國家的需求合理展開經營,才能保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集團”的目標實現。
2.旅游業的跨國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于旅游消費的需求進一步上升,因此我國的旅游業發展迅速,已經發展成為與石油業、汽車業并列的三大產業。我國旅游業在世界旅游業中的地位顯著上升,發展趨勢日益強盛。2007年我國入境過夜旅游者5472萬人次,居全球第四位;旅游外匯收入419億美元,居全球第五位;國內旅游人數16.1億人次;出境旅游人數409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0957萬億元。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國、亞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并且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
旅游業的開放性、外向型和國際化特點適合國際服務的產品開發、宣傳促銷、組織成行、服務接待和跨國營銷,如在國際上已形成的國際知名品牌的運通、交通公社、希爾頓、喜來登、香格里拉等,都有一批遍及全世界的營銷網絡,這也說明了旅游業適宜跨國經營的特點。然而,我國的旅游業雖已取得快速發展,但與世界知名旅游業的發展仍有較大差距,表現在:跨國經營的企業數目稀少,股權單一;跨國經營的旅游企業普遍規模較小;跨國經營的企業業務覆蓋面窄;跨國經營的企業戰略缺失及人才匱乏;跨國經營的企業科技含量低。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旅游收入、旅游出口、旅游投資、旅游稅收、旅游就業等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雖然走出去發展困難會更多一些,風險會更大一點,但對于增強和提升我國旅游企業的綜合素質,鍛煉和造就一個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旅游企業群體,加快實現世界旅游強國目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關于旅游業跨國經營動因的思考
1.外部因素
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產生地。所以關于旅游業跨國經營動因的思考,要抓住機遇,研究應對策略,對于發展我國旅游業的跨國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關于旅游業的跨國發展的外部動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適應全球化經濟發展的需要??鐕洜I是為了適應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的迫切需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集團化的貿易保護主義使得區域性國家利益集團化。跨國經營無疑將大大加強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一方面,在于充分利用統一市場或自由貿易區內部各種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可以打開貿易壁壘,擴大市場。
第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跨國經營成為必然結果。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企業要在新的形勢下求生存求發展,迫使其盡快轉換經營機制和調整產業結構,迅速提高對國際市場環境的適應能力。我國旅游企業只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開發和利用國際資源,針對不同市場采用不同的跨國經營戰略,才能增加國際旅游市場份額,彌補國內旅游市場收益的損失,才能在開放動態的國際旅游市場中優化資源配置,加速企業成長,形成良性的國際旅游分工與合作態勢。
第三,市場需求是跨國經營的根本。旅游業分為國內旅游和國際旅游。人們的旅游消費進一步上升,由國內旅游向國際旅游發展趨勢發展。目前相當可觀的出境旅游市場規模及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為我國旅游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了難得的市場機遇,成為我國旅游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活動的根本動因之一。
第四,國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促進了跨國經營。作為國家發展跨國經營,大致可以獲得四個方面的利益:一是通過直接投資有效地利用國外資源;二是通過多種要素的跨國界轉移調整和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三是創造長期的外匯收人,改善國際收支 ;四是推動企業提高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國家對這些利益的綜合追求,決定了政府對企業的跨國化活動的積極支持,體現為對跨國經營企業的財政、稅收貨款盡量提供優惠。
2.內部因素
我國旅游業開展跨國經營的內部動因主要是旅游業自身對利益的自覺追求。關于旅游業的跨國經營的直接動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護出口市場和擴大海外市場。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沒有外向型的產業結構作為基礎,所以企業競爭力不強,同時不同層次的企業擠在國內這一狹小的市場展開激烈競爭,需要跨國經營來開拓海外市場。二是尋找信息、機會和資源。企業的跨國經營可以向國內提供國際市場行情和產品發展趨勢等,還可以了解國家發展的戰略意圖,尋找發展機會。三是資金缺乏和技術落后,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低下。雖然我國的旅游業在改革開放后已有明顯發展,但是與國際旅游業相比依然普遍處于弱、小、散、差的格局,產業集中度低,集團化發展緩慢,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低下,抗風險能力差。與國外旅游企業相比,我國旅游企業營銷網絡不發達,技術力量薄弱,在跨國競爭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四是人才資源不足和管理模式不成熟。我國旅游企業中熟悉國外文化背景、法律法規和市場環境的外向型經營管理人才嚴重匱乏,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內部管理機制和組織功能等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許多企業至今還沒有形成固定、成熟、先進的管理模式。
跨國經營要求企業必須按照國際經濟規則和市場規律運作,依靠自身的人、財、物、信息等資源公平競爭??鐕洜I將促使旅游企業加大改革力度,扭轉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低下的局面。所以,我國旅游業的跨國經營也是自身改革與發展的需要。雖然在總體上我國旅游企業基本實現了由服務接待型向產業經營型的轉軌,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不少旅游企業未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環境。我國旅游企業要想從競爭激烈的旅游市場上占領更多的份額,就必須順應國際化的潮流,在本國以外的旅游目的地建立分支機構,就近向消費者銷售旅游產品。
三 旅游業跨國經營的對策
如果不能及時把握我國旅游業跨國經營的動因,我國旅游企業將無力在國際市場上與外國旅游企業抗爭。所以,關于旅游業跨國經營動因的思考是為了給我國旅游業向國際化發展和跨國經營提供價值思考和研究有效策略。針對關于旅游業的跨國經營的動因,本文做如下策略分析。
第一,依托國內旅游,發展國際旅游,實現旅游業中“大旅游”的發展。國內旅游業是整個旅游業的基礎,發展國際旅游業必須以國內旅游業為基礎。同時,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建設急需外匯,因此我國政府提出了優先發展國際旅游業的方針。旅游主管部門要按照國內旅游業的特點,從食宿行游購娛六個方面加以統籌規劃,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步伐,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
第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旅游企業集團,實施企業主導戰略??鐕洜I要求我國旅游企業必須改變弱、小、散、差的局面,通過實施大集團發展戰略,向規?;洜I方面轉變。集團化發展應按照市場化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聯結紐帶,采取兼并、收購、聯合等資本經營方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低成本、高效率的擴張。我國旅游企業通過組建和發展大型集團,并綜合運用內部管理型和外部交易型戰略,既可提高國內旅游市場的進入壁壘,又可從整體上培育和提升國際旅游市場的競爭力,為跨國經營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國家大力支持,實現旅游業跨國經營的保護與發展并重的政府策略。政府應積極調整和優化旅游管理體制,發揮政府在產業政策導向、產權保護、公共產品供給、市場信息披露、法律援助和簡化出入境手續等方面的作用,為旅游企業創造良好的生長空間。旅游企業特別是旅行社業更應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與保護,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資本積累、品牌建設、網絡發展和管理升級,全面提升其國際競爭力。
第四,加快跨國經營人才的培養。針對我國旅游企業人力資源結構中管理人才匱乏,以及人力資源通過市場交易獲得的成本較大等客觀實際,政府和相關旅游企業應采取多種模式加大培養力度,盡快建設一支熟悉國外旅游產業政策和相關法規、了解國際市場、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懂經營、會管理的外向型跨國經營人才隊伍。
第五,旅游景點的觀賞性和空間性決定了旅游業跨國經營的特殊性。旅游收益主要是在旅游目的地即旅游產n8mSjElHf7DCnh9hiJc+DVEFOH3fvPKCx7eagssE8JE=品生產地,消費者因其民族情結、文化認同等因素的影響,愿意購買和消費本國旅游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所以發展旅游業的跨國經營要特別注重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異,“異中求同”,和諧發展。
第六,旅游業跨國經營的配套實施建設應完善,提高服務質量。旅游業依賴交通業的發展,交通又經常合理地牽制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景點到處都是樓堂廟宇、游樂園之類,粗制濫造仿古景點,致使人文景現同自然景觀不能融合在一起;旅游的飲食業中飯店比重太小,我國飯店建設片面追求高檔,以致形成“高中低”倒金字塔型。旅游業涉及交通、飲食、娛樂、園林、商業、文化等部門,這些部門應相互銜接,融為一體地為旅游業服務。同時,導游和旅行社的相關服務人員要提高自身素質,友好服務。
第七,完善旅游業跨國經營的法律法規。旅游資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導致壟斷價格,有些地方保護主義嚴重,自行定價,巧立名目,價格多變,旅游者的正當權益應受到保護;旅游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更要求旅游者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旅游資源,注意環境保護。
第八,加強旅游業跨國經營的理論研究,制定旅游業的發展戰略。做好旅游市場的信息預測、宣傳廣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時的盲目性。旅游市場的旅游產品要多樣化,要富于地方特色和紀念意義,以吸引不同的旅游者。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游業的跨國發展不是生來就具有競爭優勢的,這些優勢是在市場經營運作中不斷積累、完善的。所以,旅游業的跨國經營是一個過程,關鍵是利用原有優勢,發展新生優勢,這對于中國旅游業跨國經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杜江.旅游企業跨國經營戰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劉海云.跨國公司經營優勢變遷[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
[3]楊清.中國跨國公司成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
[4]Kumi Endo.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ourism flows and volumes[J].Tourism Management,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