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剛拜訪忘年之交、九四高齡的方守成先生。
守成先生既不是歷史名人,也不屬社會賢達,每月退休工資只有兩千多元,住在靜安區千人一面的高層,走在大街上毫不起眼。然平凡孕育著傳奇,這位身材挺拔、雙目有神的耄耋老人,是老上海怡和洋行唯一還健在的中方高層,當年怡和洋行老總的第三代掌門人仍每年向他寄賀卡,今年還親自率家人在上海宴請方老。
那天我們談話的內容是關于現在熱議的男孩危機,不料卻引出他一個新話題---斐陶斐金鑰匙獎。
守成先生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畢業時榮獲斐陶斐金鑰匙獎。那屆東吳大學三十幾位畢業生中只有他獲此獎,這是十分榮耀的。如今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獎了,正好現在熱議男孩教育,回憶這個獎項,可能會從中得到一些啟迪。
斐陶斐金鑰匙獎屬于斐陶斐榮譽學會,創辦人為美國人愛樂斯先生(Josrph.H.Ehlers)。他先后畢業于加州大學和康奈爾大學公共工程學院,1920年來到中國,在中國最早的大學---創于1895年的天津北洋大學結構工程系任教,曾擔任過黃河修治部門的工程師,并獲中國政府榮譽工程顧問之稱。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創立了斐陶斐榮譽學會,這也是中國大學最早的頒獎機構。
1921年5月,愛樂思致函上海交大、國立東南大學、燕京大學、圣約翰大學、金陵大學、華西協和大學等國內各知名大學,發起組織全國勵學頒獎機構定名為“斐陶斐”,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專為大學生頒獎的機構。
命名“斐陶斐”即希臘文字母Phi、Tau、Phi的中譯音,分別為哲學、工程學、理學三學科首部字母,與中國看重數理化和外語不同(這種看法至今還占主導地位),西方認為哲學為科學之母,工學為應用科學,理學是純理論科學,三者架成科學的鐵三角。斐陶斐(PTP)勵學會就這樣成立了,由愛樂斯本人任總干事,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北京大學教授胡適、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圣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金陵大學校長包文為等任委員。
斐陶斐獎造型如一把金鑰匙,意喻知識就是開啟人類文明的金鑰匙。
斐陶斐勵學會因戰事于1938年結束,于1964年3月在中國臺灣恢復,繼續向有成就的學生和專家頒獎,據知,余光中、葉嘉瑩(著名學者)等都獲此殊榮。
守成先生記得,斐陶斐獎主要頒給大學求學期間德智體群均優秀的畢業生,與我們現在只強調德智體,甚至某種程度上只講考分不太一樣。
每年斐陶斐勵學會都會向全國各大學頒發此獎,但并不是“排排坐,分果果”,頒獎原則堅持寧缺毋濫,符合條件的一個學校一屆可以有兩三個都獲得此殊榮,不合條件的,可以一連幾屆一個都評不上。
方老祖籍青浦東門,人稱“東門方家”,是明代大臣方孝孺的后代。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秀才,在青浦創辦育嬰堂,財力平平。但其父親很早就出去學生意,后來進了美方美孚公司,薪水較高,這才使守成先生有機會接受良好的西式教育。
他在常州出生,中學畢業于蘇州萃英男子中學。從高一到高二,他一直用自己的零用錢買書本文具,晚上借學校教室,與同學一起為附近貧民區的失學兒童義務辦學。從中學時代開始,他就顯示了服務社會的意識,從高一到大學四年級,每學期都被選為級長。
大學四年門門功課A,且是田徑好手,學校認為他在“德”和“群”顯出良好的凝聚力。
同屆同系畢業生的三十六人中,唯他一人獲得了斐陶斐獎。他一直把這個小獎章與他的掛表放在一起,可惜“文革”中被抄不知所終。
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在重慶為盟軍服務,戰后得英皇元佐勛章(MBE勛章)和丹麥王授自由獎章。他的經歷,其實就是一部中國男子如何憑著教育從落后閉塞的鄉間走向現代文明的歷史。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男孩是怎樣成長為一位有所擔當的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