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確定了此后20年內國際環境領域談判的多個重要基礎性文件和基礎性原則,如《里約宣言》、《21世紀議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
20年后,2012年6月20日至22日,這個城市再次迎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即“里約+ 20”峰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稱,這次會議將對過去20年所發生的事情進行總結,但更重要的是分析現狀,制訂未來10年至20年的政策方針。
會議前夕,本刊記者獨家專訪了國際科學理事會主席、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教授,展望他眼中“里約+ 20”會議的主題:我們該如何為地球減壓。
人口太多導致地球不堪重負
說起自己不慎丟失的諾貝爾金質領章,76歲的李遠哲一臉風輕云淡。畢竟因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而獲諾貝爾化學獎已經是26年前的事情了。他現在關注的領域比化學大得多:如何為地球減壓。
從2011年擔任國際科學理事會主席以來,李遠哲就一直為世界的未來發展奔走呼號。“我們常講這是一個過度開發的世界,現在整個地球都面臨壓力。”
“人口太多,人均消耗物質太多,這種發展方式在大肆破壞生態環境,人類不能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李遠哲說。
在他看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正在逼近地球承受的極限,科學共同體有責任發出聲音,敦促所有國家的官員、民眾和企業考慮對策,避免對地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在地球遭遇的困境中,李遠哲認為人口過多是最大的問題之一。“現在聯合國經常提到,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到90億至100億,世界會不堪重負。”他說。
李遠哲對中國在過去30多年中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高度評價,認為這有效減緩了地球的壓力。
目前人口激增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而在很多歐洲國家,人口負增長令政府頭疼。這種人口增長的不平衡,導致控制全球人口政策實行起來頗有困難,發達國家很難在這一過程中掌握主導權。
“他們不能自相矛盾,在鼓勵自己國民多生孩子的同時,要求亞非拉國家控制人口。但事實上確實需要控制人口。”李遠哲說。
靠高消耗提升幸福感的發展模式應淘汰
在為地球減壓的過程中,科學家經常講的一句話是“這是一個過度開發的世界”。如何改變這種危局?在李遠哲看來,除了控制人口,另一個重點是改變人類從工業革命以來就遵循的高能耗發展模式。
“不管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當前的發展都是沿著依靠物質消費和消耗提升來增強幸福感這條路線前進的。”他說,“現在很多欠發達國家,都比照歐美當年的發展路線,追求他們的生活,這個想法是不對的。因為目前的地球已經承受不了,這是事實。”
他認為,未來理想的經濟發展不一定非要以物質消耗和能源消耗為依托,人類的發展不該是高消費的發展。“不是歐美的未來,而是欠發達的國家今后的道路,將決定人類的未來。如果沿著歐美的老路,那么地球沒有希望,大家都會完蛋。”
甘地是李遠哲推崇的偉人之一。他提到, 1947年印度獨立后,有人問甘地,印度這么落后,印度人什么時候能過得上英國人那種生活。甘地回答稱,英國人的生活是建立在將全世界很大部分地區作為它的殖民地進行掠奪的基礎上的,印度人要過英國 人的生活,需要幾個地球的物質消耗。
“甘地在當年就知道這種發展模式不可能復制。到現在,如果大家都要過上美國人那樣的生活,則需要有5. 4個地球來提供資源,這同樣是不可能實現的。”
現在,很多人生活的改善依靠多消耗來實現。聯合國表示,到2050年,農業生產要增加80%到一倍,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但是研究環境變化的專家又都警告說,全球極端氣候在增多,不利于農業生產,而極端天氣增多的原因正是能源消耗太多導致環境惡化。
“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所以我們說地球面臨壓力,這些壓力在破壞地球生態,也危害著人類的生存。”
李遠哲寄望中國能探索出一條低碳發展之路。“中國要為其他國家走出一條完善的發展道路來,而不是跟著別人的路走。”

需要看重的是今后三四十年的做法
“幸福感”是李遠哲經常掛在口頭的一個詞。他一直認為通過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幸福感。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如今仍堅持打網球。“每個禮拜打兩次,每次兩個小時。我們有兩個隊,他們都是年輕人,只有我一個老頭子。”
李遠哲一直提倡“使用最小資源,達到最大幸福”,運動則是他的小竅門之一。針對整個社會幸福感的提升,李遠哲說,首先是控制人口數量,然后是削減人均消耗,科技的進步會讓能源與物質的使用效率提升。
在提升幸福感的路徑上,不少歐美的學者提出,未來通過科技發展,開拓新的綠色能源以及提高使用效能,世界還會發展下去。甚至按照很多科幻電影的模式,未來通過太空探索,實現宇宙殖民,在無盡宇宙中發現新的能源,就可以支持現在的發展模式繼續膨脹。
李遠哲認為這些觀點是“遠水難解近渴”。“在科學發展的前提下尋找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這是一定要做的,不過還不夠。因為我們產生的二氧化碳已經到達非常危險的臨界值,故而不能盲目地以為綠色能源就可以解決這些,而且時間要很長,大約還要四五十年,這些技術才能真正徹底地運用到社會上。”
他認為現在的世界已經等不了那么久,因為危機很近,幸福感則很遠。“現在大家關注的是到2050年世界將會如何。或者是說在今后十年內,如果不把現在的傾向改變,到2050年極端氣候將使世界不可收拾。比如在西伯利亞的凍土里,隨著氣候的變暖會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那將使我們的地球不再適合居住。”
“太空宇宙開發,可能在100年內還無法實現。而現在講的是在今后有限的時間內將如何應對地球的危機,我們已經沒有幾百年可以等,需要看重的是今后三四十年的做法。”
攜手應對挑戰
李遠哲堅持,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應該攜手應對環境問題。“人類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研究自然科學的從能源、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等方向在對此研究,其實很多社會科學家也都在研究社會變遷。在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也在改變,在研究這一過程中,很多社會學家參與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社會科學界,產業界和政界也是重要合作對象。“政府的力量以及市場的力量在這個變革中都很必要。”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界對產業界的巨大推動作用已經一次次被證實,而在科學界看來,目前又到了一個重要的變革關頭。李遠哲說,“科學界提出的轉變發展方式,其實就是期待產業界發生一場革命性的變化,比如以征收能源稅的方式讓產業界明白未來的模式。這對他們來說也意味著新的機會,因為有新的產業會因此慢慢產生,實現更新換代,有力地推動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