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梔子花開時,一張張青春面孔即將告別校園,踏入社會。筆者在教學之余留意到,畢業生中較多學生口袋空空,囊中羞澀,以致入職之初還時不時向家長“求救”。大學生其實可以有意識地學習理財投資,以便步入社會,更加從容地應對挑戰。
前段時間,一段《大學生的生活費去哪了》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視頻的調查結果令人大跌眼鏡。調查稱,“許多大學生從未留意和思考過自己的消費和理財情況,不到月底生活費就已用光,不得不向同學借錢度日”。由于高校新區地處偏遠,大學生生活費的47. 02%花在吃飯上。根據消費心理學理論,年輕人容易沖動消費,很容易買一些不太需要的物品,也很容易為情侶一擲千金。新款手機、新版電腦的誘惑力不小,而這些產品折舊淘汰快,對于沒有多少收入來源的大學生而言,夠用就可以了。
解決大學生“錢不夠花”,就得想方設法增加收入。如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獎學金,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在學校勤工助學、在外做兼職,增加收入。當然,光開源是不夠的,還得學會合理安排使用資金,學會節流。節流這塊建議大學生使用EXCEL或網上簡易記賬軟件,從每日流水式記賬開始,詳細記錄當月收支,月底再算算賬。從而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把一些不必要的支出節省下來,最后一算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銀行是一個資金融通的中介場所,大學生學習理財投資,還要學會與銀行打交道。大部分學生與銀行打交道還是停留在存錢、取錢和匯款階段,對銀行利息、銀行卡年費、轉賬手續費等并沒有清晰的認知。譬如各家銀行收取的匯款手續費不一,如何選擇一種低成本的方式匯款就有學問。或許有人反駁,各大行1萬元跨行匯款的手續費最多不高于50元,無關緊要。不過,這里強調的不在于金錢多少,而是一種理財意識的培養。最近淘寶流行“生活費”拍賣,即一種免費的轉賬方式。具體而言,家長不用任何手續費,只需開通支付寶,在孩子的網店上輕輕一點,就可將生活費轉入在異地求學的孩子賬戶上。而這一切只需點點鼠標,不必去銀行排號。
在對金融市場了解的基礎上,大學生也可嘗試投資。對于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大學生來說,可以利用閑錢,適當搞一些真正意義上的投資——如定期存款、買賣股票、投資基金等。中國人民銀行發布調高或降低存款利息的消息,不少學生認為這跟我無關,但如果平時喜歡存點錢,如零存整取,一年定期存款等,利息的高低都會影響到利息收入的多少,而不是事不關己。對一些偏好風險的學生,可以嘗試股票、基金等的投資,涉足這些投資領域,并不完全是為了掙錢,更多意義上是一種演練,使自己更好地了解金融市場,為將來步入社會進行投資積攢經驗。
在校期間,獲利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一種理財投資意識,像企業家一樣思考,學會嗅觸市場,并根據市場變化做出決策。不過,高校學生所做的這些理財投資都不應影響到學業,不能因短暫理財投資的獲益而迷失了方向。好好學習,這是為今后獲得更大收益所做的更為長遠的投資。
(作者為南京審計學院金融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