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利特公司(Scarlet)是比利時電信運營商(Belgacom)下屬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為用戶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薩班(SABAM)是比利時音樂版權集體管理組織。2004年,薩班發現網絡用戶在未經許可、沒有支付版權費的情形下,利用P2P軟件通過斯卡利特公司的網絡接入服務下載薩班管理的會員享有版權的作品。為此,同年6月24日,薩班向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審法院申請啟動中間程序(interlocutory proceedings),主張斯卡利特公司是阻止其用戶侵犯版權的最佳人選,并提出三項請求:(1)宣告其音樂作品版權被侵犯,特別是復制權和向公眾傳播權;(2)判決斯卡利特公司通過阻止或者使得其用戶無法利用P2P軟件Copysense非法下載音樂文件的方式,終結對其版權的侵權行為;(3)要求斯卡利特公司提供終結用戶侵權行為的詳細措施。
同年11月26日,一審法院判決薩班起訴的侵權行為確實存在,但是,在判決斯卡利特公司是否應采取阻止措施之前,該院指定一位專家對薩班提議的技術方案的可行性、僅過濾掉非法共享文件的可能性、監控P2P軟件使用行為的其他方法以及所采取措施的成本進行調查。該專家的報告認為,盡管存在眾多技術障礙,卻不能完全排除過濾、阻止非法共享電子文件的可行性。2007年6月29日,一審法院判決斯卡利特公司應當采取措施阻止用戶利用P2P軟件發送和接收薩班享有版權的音樂作品。
斯卡利特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布魯塞爾上訴法院提起上訴。斯卡利特公司的上訴理由有三:(1)過濾、阻止技術系統的有效性與持久性尚未得到證實,安裝過濾、阻止設備面臨諸多實際障礙,比如網絡容量和對網絡的影響等問題。此外,當前好幾個P2P軟件產品能夠使第三方無法核查其內容。因此,無法履行一審法院的強制令。(2)該強制令違反了歐盟《電子商務指令》第15條,賦予其監控經過網絡的所有通信的一般義務。(3)安裝過濾系統將會侵犯受歐盟法律保護的有關個人數據和通信秘密的規定。
布魯塞爾上訴法院認為,在確定是否應實施過濾、阻止P2P文件機制以及該機制的有效性之前,應首先保證賦予斯卡利特公司的義務符合歐盟法律。因此,該院中止程序,并提請歐盟法院就兩個問題先予裁定:(1)以《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和第10條為特別解釋依據的一系列歐盟指令,是否允許成員國法院簽發強制令,要求網絡服務提供商自費且無限期地引入所有電子通信(特別是通過P2P軟件的通信)過濾系統,并作為一種防范措施不加區分地適用于所有用戶,該系統應能確定通過該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網絡傳輸的侵犯他人版權的電子文檔。(2)如果上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這些指令是否要求成員國法院在決定該措施的有效性和勸阻作用時應當適用比例原則。
網絡服務提供者協會,比利時、捷克、意大利、荷蘭、波蘭、芬蘭政府,以及歐盟委員會分別向歐盟法院提交了各自的意見。2011年11月24日,歐盟法院對第一個問題做出否定判決[1]。
本文擬圍繞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的網絡信息監管問題,梳理歐盟相關法律規定,結合歐盟法院的上述判決分析網絡信息監管與公民、企業基本權利之間的關系,力圖為完善我國對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網絡信息的監管工作提供法律與實務方面的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