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研究”(項目號:09BK013)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路向峰(1978- ),男,河南扶溝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發展理論。摘要:哲學作為“愛智慧”的學問,離不開對人自身的關懷,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蘊含人文關懷于其中的。“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文關懷的中國式表達。在人學視域中審視“為人民服務”思想需要關注三個維度:中國傳統道德觀中的為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融合與超越;政治宗旨和公民道德規范的辯證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邏輯。
關鍵詞:為人民服務;理論淵源;科學內涵;發展邏輯
中圖分類號:D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12)04-0026-0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改革開放后的30余年里獲得了長足發展,但與之相匹配的倫理道德體系卻并未完全建立起來。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成為時代發展的重要主題。由毛澤東提出和確立的“為人民服務”思想是契合這一時代主題的重要內容,同時,這一思想也受到了來自于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嚴峻挑戰。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從黨的宗旨的維度理解和闡發為“人民服務”思想的當代意義和價值,而應該置身于人學視域全面審視這一思想的理論淵源、科學內涵和發展邏輯。在人學視域中重新審視“為人民服務”這個命題,并從實踐角度挖掘它的發展邏輯和實現路徑,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以及文化繁榮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蘊;在微觀層面,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應用和發展,加強與改進黨的思想建設,提升公民整體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雙向審度的理論淵源
對于作為一種政治倫理取向和公民道德規范的“為人民服務”思想,我們不能單從歷史的發展亦或是現實的需要去作單向度的追尋和審視,而必須在歷史傳統、群眾史觀視域的交融中對其理論淵源作出考察。中國傳統道德觀中“為公”思想的精華部分與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價值指向的一致性為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性。毛澤東從群眾史觀的基本原理出發,剔除了“為公”思想中的唯心主義和封建主義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因素,在融合與超越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為人民服務思想。
1.“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傳統文化基礎
早在兩千多年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總結了之前的“為公”思想元素,表達了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后來的儒家學者一般都把“為公”視為做人、立德、治國的一個重要準則加以推崇。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之”(《孟子·盡心下》)的治國之道。孟子旨在告誡統治者,不但要在統治意識中把民眾置于重要地位,而且這也是一種根本的鞏固統治的手段和方針。國家的統治者必須明了一個道理:要穩固統治,就必須一方面體恤民情,關心百姓的饑寒冷暖;另一方面,只有為百姓提供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民才能樂而擁其為王。漢朝賈誼指出:“聞之于政也,民無不以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新書譯注》)無論對國家、君主還是官吏來講,無不要以關注民眾作為為政之本。宋代大儒朱熹明確指明:“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
從人學角度看,統治階級的知識分子所提倡的“為公”思想首先所考慮和維護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避免不了階級利益的驅使和私有制制度的局限。因此,“為公”思想很難變成拋卻階級和階層分割并由剝削階級踐行的道德實踐。但這一蘊含于傳統文化之中的為公思想,其拋卻了階級局限的精華部分,歷經歷史的積淀,卻總能在關系到中華民族生死和危難的時候啟迪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為公思想在開始形成時就蘊含了政治宗旨和公共道德規范兩個相互聯結的維度,其可貴之處在于,它雖然出于維護國家統治、君主地位和官吏權威的初衷提出了重視民眾力量的口號,卻在客觀上闡明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理所當然,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為公”思想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政治宗旨的傳統文化底蘊。換句話說,對傳統文化精髓中“為公”思想的繼承和超越,使為人民服務思想具有了強烈的文化基礎、民族特色和現實適應性。“為公”思想中蘊含的體現人性特征、超越時代局限的積極成果以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實踐的生命力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思想源泉。
2.“為人民服務”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人學底蘊
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形成,除卻歷史機遇與傳統文化的奠基以外,其主要理論原則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正是站立在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立場、原則基礎之上,毛澤東吸取、融匯和超越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為公”思想資源,回應中國革命斗爭實踐的現實,以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語言,深刻而生動地提出了具有歷史唯物主義深刻內涵的“為人民服務”思想,使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群眾史觀化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宗旨。
馬克思早在中學時期的畢業論文中就表達了自己為全人類幸福獻身的旨趣和崇高志向:“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獻身;那時我們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1]馬克思恩格斯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思想的,他們向世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不是抽象地談論為“人”亦或是籠統地談論為“人類”,而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為什么人的科學界定”把新生無產階級的先進性和廣泛的群眾性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起來了。[3]“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既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初步表達,也是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思想旨趣的理論端倪和直接思想來源。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初步以類似于“為人民服務”式的語言表達了無產階級政權的性質:“為了服務于組織在公社里的人民。”[4]
中國傳統道德觀中“為公”思想的精華部分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價值指向的一致性為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形成在理論上奠定了可能性基礎。在對近代中國“向何處去”的歷史選擇和歷史實踐中,毛澤東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借鑒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精華,剔除中國傳統文化“為公”思想中的唯心主義和封建主義因素,在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為人民服務”思想。毛澤東將唯物史觀的人學思想和群眾史觀的精髓概括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5]923他進而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5]857而在評價標準和價值取向上則是“全心全意”,而不是“三心二意”或是“半心半意”。
二、二維共生的科學內涵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中國傳統文化“為公”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中找到源頭活水的“為人民服務”思想,被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價值標準。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任何具有生命力的理論都必須跟隨時代的實踐步伐不斷與時俱進,“為人民服務”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中國式理論表達當然也是如此。我們必須及時總結當代中國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時代特征,積極發掘這一思想在當代中國的科學內涵和理論表達形式,并合理地把其思想原則和理論表達形式應用的群體擴展至整個社會。在當代,挖掘“為人民服務”思想的科學內涵,至少應該在政治宗旨和全面道德價值觀兩個維度加以審度。
1.作為政治宗旨的“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服務”思想最早是由毛澤東同志作為黨對舊的文藝形式改造的原則提出來的,后來才演變成“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共產黨人和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的政治宗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毛澤東以后的中國領導人首先也是在政治原則上加以使用和發展的。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明確指出:“90年來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6]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人最根本的政治要求和行為評價標準,這首先是由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的嚴肅性、科學性和先進性的內在要求決定的。在當代中國,各種利益矛盾和沖突異常明顯,黨群、干群關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因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更是成為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本色和生命線。是否履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宗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一切資產階級政黨以及冒牌的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標志,也是衡量新時期黨群關系的風向標。具體而言,作為中國共產黨政治宗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包含了全體黨員和干部必須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一切為了人民、一切向人民負責的基本思想。在本質上要求隨時隨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把個人利益融化在人民大眾的利益之中;當個人利益同人民利益發生矛盾時,要發揚顧全大局的精神,自覺地犧牲個人的利益;要始終同人民群眾甘苦與共,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做人民的公仆。
2.作為全民道德價值觀的“為人民服務”
從整體和系統的觀點看,“為人民服務”不應僅僅作為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干部的道德價值觀、政治宗旨和行為評價標準,更應成為全社會、全民共同遵守的全民道德價值觀。在當代中國,由公共實踐所開辟的公共生活世界需要在價值層面確認一種體現公共價值目標的道德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和建構應該說是對這一理論需求的初步回應,“為人民服務”思想是這一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為人民服務”的主體我們可以界分為共產黨員和普通民眾。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作為全民道德的“為人民服務”思想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無論是對共產黨員還是普通民眾,做好本職工作、人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最基本要求。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宗旨來講,無論黨員主觀意愿如何,都要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作為普通民眾,其行為不一定是全心全意的,但最起碼的要求應該是自覺的。對普通民眾而言,無論本著什么樣的出發點,作為全民道德價值觀的“為人民服務”思想都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盡量做到替別人著想,力求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使自己的行為能夠給他人和社會帶來有益的后果;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做到團結互助、努力奉獻。具體到職業活動中時,要求人們遵紀守法、誠實勞動。換句話說,要求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普通勞動者從不同的利益要求出發,在遵紀守法和不危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以誠實的勞動謀求自身利益,為社會提供符合質量要求和有積極效益的勞動成果。“為人民服務”在職業道德中所體現的這種遵紀守法、誠實勞動原則,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實際。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邏輯
任何理論要成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都必須在對時代問題的回應與互動中獲得發展的動力而與時俱進。當然,“為人民服務”思想也必須在中國現實問題的探索和回應中發掘與時俱進的理論發展路徑。因此,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倫理價值取向上與“為人民服務”思想的一致性和統一性,確認“為人民服務”思想對于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合法性地位,探求當代中國社會踐行“為人民服務”思想的路徑以及理論本身的發展邏輯就顯得尤其重要。
1.強化思想道德建設
“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因此,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理念,最根本的舉措還是強化思想道德建設。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民眾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意識在全社會范圍內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熱愛祖國、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科學文明、團結互助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精神風貌的主流,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另一方面,由于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部分人存在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辨善惡、不分美丑的不良道德取向。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升道德情操,構筑抵御不良風氣的思想道德防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已然成為我們當前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強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能夠促進良好精神道德風尚的形成。我們必須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價值取向,著力發揮其對一切道德現象的統帥作用,并把“為人民服務”的道德理念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緊密結合起來,以富有成效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成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高效和健康發展提供積極的、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2.著力構建服務型政府
“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政治宗旨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必須有政府的執政理念作為載體,而為公民利益服務是黨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宗旨所在。因此,構建服務型政府的理念與黨的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正像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所指出的那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作為歷史形態載體的社會主義政府,其權力都是由人民賦予的。因此,這種由人民賦予的權力理所當然地要在執政理念中體現為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導向。社會主義的政府及其附屬機構是否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我們判斷政府性質的重要標準。從我國的實際來講,我們所力圖構建的服務型政府,不但要致力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塊“蛋糕”做大,又要著眼于基本民生,努力把這塊“蛋糕”分好;既關注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又關注人們精神生活的滿足和生存環境的改善。作為“為人民服務”政治宗旨的踐行方式,服務型政府必須把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秉持“向人民學習,為人民服務,請人民評判,讓人民滿意”的工作原則,以“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為工作標準,更好地行使職能、履行責任。總之,在這種新的政府模式下,要不要服務、要什么樣的服務、要多少服務、要什么樣的服務方式,以及如何評判服務結果,都應以公民為中心。
3.積極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我國人事制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人事制度帶有濃厚的“官本位”色彩,往往排斥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創造個性的人,代之以人際關系以及人事背景作為人事任用的主要標準。在這種不崇尚能力本位的人事制度制約下,各級干部很難把“為人民服務”內化為自己的職業道德準則,切實為絕大多數人民群眾謀利益。為此,必須在全社會范圍內真正建立起一種能夠使人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并確保那些有能力、愿意并且能夠為人民做好工作的人才脫穎而出的制度。這種富含以“為人民服務”為價值導向的激勵機制能夠把人的行為引向為人民服務自覺行為中去。因此,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只有實現從“官本位”到“能力本位”、“道德素質本位”的轉變,才能真正把黨的政治宗旨落實到黨員、干部的具體行動中去。正如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的那樣:“要堅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選拔任用那些政治堅定、有真才實學、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要堅持憑實績使用干部,讓能干事者有機會、干成事者有舞臺,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鉆營者得利,讓所有優秀干部都能為黨和人民貢獻力量。”[6]只有把道德素質作為衡量全體干部行為的基本標準,我們的干部才能夠真正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追求,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踐黨的宗旨。
4.開展多層次的“為人民服務”的道德實踐
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和道德宣傳的層面而止步不前的話,那么為人民服務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勢必會流于形式。因此,我們必須注重開展多層次的囊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內的道德實踐。在社會公德的踐履方面,我們要大力提倡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努力營造社會主義社會人和人之間團結互助的友愛關系。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市場經濟自身存在的逐利性特征,導致一部分公民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甚至在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遭到嚴重危害時,仍然“見義不為”、“見死不救”,這種情況的存在使我國的社會公德建設一度陷入困境。小悅悅在人們漠視中離去帶走的不僅是一個幼小生命的飄零,也不僅是我們對全社會道德底線淪喪的譴責和無奈,還有一個社會主導思維方式影響下道德實踐和道德信仰的脫鉤。為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必須重視社會公德教育,大力倡導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職業道德建設中,我們要把愛崗敬業作為基本的職業操守,提倡各行各業的人們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和獻身社會,真正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落實到對崗位的熱愛中去,對職業崗位的無限熱愛和對群眾的真誠關心都應必然出于一種發自內心的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在家庭美德的踐履中,真正把尊老愛幼落實到家,使老人能夠安享社會成果和實現精神生活的豐富,把愛幼落實到以自身的行動實現的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中去,使孩子從小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3]鐘哲明.“為人民服務”思想的來源[J],高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