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資本與社會管理天然契合、融通共生。但當前我國的社會資本形態具有過渡性質,無論其存量還是結構都存在諸多不相適應之處。應整合社會資本,探尋社會管理創新的進路: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建設服務型政府,健全制度供給、推進法治化進程,引導民間組織健康發展。
關鍵詞:社會資本;社會管理;結構關聯;形態辨析;創新進路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12)04-0075-04
作者簡介:陳述飛(1974- ),男,江蘇洪澤人,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泰州分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管理、行為經濟。社會資本作為晚近興起的解釋范式,有助于引起人們對非社會條件、經濟狀況、政治體制等因素的重視,關注那些嵌入社會結構之中的社會關系以及信任、互惠規范和公民參與網絡等社會資本形式,從更深層面的文化背景等視角探究創新社會管理提升社會治理績效的因素,從而使人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到高密度社會資本以及由此形成的橫向公民參與網絡,對于形成一種自我增強的穩定社會均衡,創新社會管理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可以說,社會資本理論將因背負創新社會管理的使命而更具活力,創新社會管理的實踐也將因社會資本的結構和文化支撐而更加有效。基于上述認識,本文著力思考信任、互惠規范及公民參與網絡等維度同創新社會管理的結構關聯,辨析當前社會管理創新實踐中社會資本的形態,選擇從整合社會資本的視角來探討社會管理創新的進路。
一、社會資本與社會管理天然契合、融通共生
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特別是90年代興起的一個國際性學術熱點。它是由社會學家率先提出,而后被經濟學家、政治學家以及法學家廣泛采納并用來解釋和說明各自研究領域問題的綜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帕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把彼此己經熟悉的人們團結在一起的社會資本,它起紐帶作用;另一種是把彼此不認識的人或群體聯系到一起的社會資本,它起橋梁作用,正如其在《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