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樹俊(1957- ),男,江蘇姜堰人,中共泰州市委黨校副校長,泰州市行政學院副院長、教授,《泰州論壇》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管理科學。摘要:科技進步也是雙刃劍。要發揮科技進步的積極效應,就必須強化道德的力量。在具體工作中,應科學看待才智應用問題。要調整才智評價視角,從科技力量與道德力量兩個層面來解決應用中的失衡現象。才智應用重點是提高才智效價,而提高才智效價最關鍵的又在于提高才智的道德含量,發揮道德的科技引領功能。要達到上述要求,優化才智結構,發揮德智互動功能十分重要。具體說,要優化德知場的質量,形成德知合一的、共振放大的效應場。
關鍵詞:科技進步;才智應用;道德力;德智合一;效應場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12)04-0059-04
科技的進步,使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新時代,但科技進步對人類的效應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并不由科技本身來決定,關鍵取決于科技應用的主體——人。我們這里姑且把掌握科學技術的人,稱之為“才智人”,于是,“才智人”如何才能發揮才智的最大效應,就成了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筆者認為,對于“才智效應”問題,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用系統的方法來處理。
一、才智負效應的影響需要人們調整視角
本文所說的“才智效應”是就掌握科學知識的人在科技應用過程中的作用而言的。“才智效應”有正有負。才智正效應是指掌握科技知識的人利用科技對社會發生的積極作用;才智負效應是指掌握科技知識的人利用科技對社會發生的消極作用。由此可見,科技功能的發揮,“應用”是個關鍵環節,因為科技只有通過應用才會產生效應。有關研究指出,在用智慧引導知識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一個陷阱,就是將智慧本身再次退化為知識。即本來是能夠指導人生的智慧,最后卻也成了不過是知識的東西。導致這種境況的根本原因,便來自知與行的互相分裂。對待科技知識也是這樣,科技只有應用才有價cOHkaiQPDnrrLwi8a82aU3tzFNYZzceZ7VNOdq5oQ48=值,但不同的應用主體會對科技應用產生不同的影響,因而就有“才智效應”的不同。兩千多年前有這么一個故事:宋國有一家人,傳下來一個防止皮膚凍裂的藥方,但只限于家用。有一位遠方的客人慕名趕來,愿拿百金購買秘方。這家人覺得利益不小就賣了。客人得到藥方之后,轉身就拿去獻給吳王。此時,越國正發兵攻打吳國,兩國軍隊在水上作戰。吳王將防凍膏用來裝備軍隊,士兵們沒有一個生凍瘡的,作戰時生龍活虎,勇敢頑強,結果大敗越軍。[1]10-11同是一個藥方,在不同人的手里發揮的作用不同。那個藥方我們不妨把它看成科技知識,而且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科技知識,藥方本來的擁有者,只將其限于一家之用,所以功能很小;而外來客人把它用到了最需要的地方,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與擁有祖傳秘方的人的區別,就在于“才智效應”不同。
看“才智效應”的大小必須考慮“才智人”掌握科技的情況。有人說,知識越多越反動,這話比較片面。反動不反動,關鍵要看他的應用方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任繼愈說,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出現,人類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不斷發展生產力。如果從歷史的跨度比較,人類的歷史約有300萬年,人類的文明史約有6000年,科學技術的歷史約有2500年,近代科學的歷史約400年,現代科學技術的歷史還不到100年。然而,現在的情況不同了,今天社會在3年內所發生的變化就相當于上世紀初30年內的變化、牛頓以前時代300年內的變化、石器時代3000年內的變化。[2]經濟學家曾用道格拉斯函數計算一些發達國家在一定的時間內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增長總額中科技進步因素所占的比率,發現這一比率與日俱增:20世紀初約為5%,50年代約為